查看原文
其他

区域观察丨不临海的南京向海图强

王彩娜 中国经济时报 2023-01-06





区域观察

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



  咸咸的海风吹进南京城。


  近日发布的《南京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打造江苏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全国陆海统筹发展试点城市。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速6.5%,涉海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比4%,南京港外贸货物吞吐量5300万吨。到2035年,海洋经济实力居江苏省沿江设区市第一方阵,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跻身长三角前列。


  不临海的南京,何以向海图强?其实,南京与海洋渊源深厚,早在六朝时期,南京就已成为当时海外开拓与交往的始发点与中心地,推动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盛期。明朝永乐三年,郑和首次下西洋,船队由南京宝船厂出发,至福州五虎门休整,伺风开洋。南京不仅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也是下西洋船只的重要建造基地,更是郑和开启大航海时代的始发地。至今,在长江南京段两岸,分布着龙江船厂遗址等多处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点。


  时间继续向前推移至2018年,南京至长江出海口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5万吨级海轮可直达南京,10万吨级海轮也可减载抵达),南京港由河港变为最深入内陆的国际型深水海港,是长江流域最直接、最快捷的出海口,形成直达日韩及国内主要港口的集装箱国际国内干线网络,实现与欧美地中海三大国际远洋干线无缝衔接,成为服务长三角、辐射中上游的江海转运中心。


  打开地图,南京“沟通东西、衔接南北、拥江达海”的区位优势以及得天独厚的港航资源一览无遗。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科研基础深厚,2020年,南京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涉海单位占江苏省全部涉海单位的比重达28.8%。同时,兼具强大腹地优势。2021年,南京市经济总量突破1.6万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6万元,是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海洋经济以其培育新动能、壮大新产业、引领新发展的重要作用,给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成为撬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但是,发展海洋经济并不是沿海地区的专属,非沿海地区也要优化资源配置发展海洋经济。培育壮大海洋经济,有利于南京充分发挥区位枢纽优势,打造更高能级的区域增长极,为积极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增添更多底气。


  2015年—2021年,南京市海洋生产总值由534亿元增长到833亿元,占江苏省沿江地区海洋生产总值的19.2%。向海图强其势已成,南京到了全面发力的时候。


  浩瀚海洋蕴藏的机遇正日益显现,南京发展海洋经济虽已有诸多优势,但是目前仍存在不少短板,如海洋经济体量偏小、海洋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产学研用关联度不高、海洋科技创新缺乏“塔尖”和重器、海洋科技人才培养能力滞后等。


  因此,南京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高度认识发展海洋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聚焦全域协同深化涉海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流动,重点发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涉海金融、海洋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及服务业,集中力量攻关一批海洋产业发展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一批中高端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装备,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在细分市场占有率高、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专精特新”涉海中小企业,探索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海洋科技创新模式,实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市场培育的有效衔接等,全面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京,再启大航海时代。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召开扩大会议 认真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视点丨中国的能源安全必须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解读丨推动资本市场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圆桌丨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三季度经济怎么看、怎么干④ 丨消费持续复苏仍须继续挖潜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张丽敏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