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洞察丨前三季度我国粮食产量稳中有增

王晶晶、林春霞 中国经济时报 2023-01-06






编者按



   稳粮保供“食无忧”!前三季度,我国粮食生产交出一份满意“成绩单”。国家统计局10月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全国夏粮早稻产量比上年增长0.9%,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秋粮生产有望丰收。前三季度,我国粮食稳产保供有哪些方面的亮点,全年粮食生产形势如何,保障粮食增收的底气从何而来,地方在粮食稳产保供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敬请关注本期新闻洞察。


前三季度我国粮食产量稳中有增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晶晶



  前三季度,我国粮食生产供应交出一份满意“成绩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全国夏粮早稻产量比上年增长0.9%,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秋粮生产有望丰收。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表示,前三季度,我国在粮食稳产保供方面呈现多方面亮点。在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面临多方面威胁,粮食、能源和肥料价格飞涨,气候危机和俄乌冲突等依然未得到消解的背景下,做好粮食稳产保供意义重大。


  

 

前三季度粮食生产呈现三大亮点



  今年,全国夏粮早稻产量合计3511亿斤,增产31亿斤,比上年增长0.9%。


  “目前秋收进展顺利,从收获的情况看,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王贵荣表示。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春顶认为,前三季度我国粮食生产呈现以下亮点,一是粮食稳产保供取得好成绩。前三季度,我国的粮食产量以及粮食增长值都实现了较快速度的增长,而且是稳定增长。从数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实现了夏粮的丰收,同时,秋粮也有望实现较大产量的丰收。


  二是国家政策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粮食稳产保供的重要性提到了非常重要和突出的层面。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相关部门都对粮食种植、生产和保供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各地各部门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按照中央要求,保面积保产量,通过多种科技措施提高单产。


  三是我国前三季度粮食丰收是在面临国际市场波动和国内自然灾害等一系列挑战的背景下取得的,实属不易。


  

 

粮食增产的“五保”举措




  前三季度我国粮食增产增收的“密码”是什么?东亚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凯德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院院长李继凯对本报记者表示,“五保”举措为我国粮食稳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一是保面积。坚定落实粮食种植“面积红线”,坚决实施“长牙齿的耕地政策”,同时通过退林还耕、退经还粮等举措,坚守粮食种植面积的底线。


  二是保供应。针对化肥等农资生产成本上涨、原料供应紧张的现实问题。我国组建化肥等农资原料供应专项管理制度,并在国家发改委专门设立保障专班,做好协调、管理与调配等工作。


  三是保服务。我国在粮食生产种植领域大力发展以生产托管、推动托管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不仅替广大农民种好地,也促进种粮面积的规模化与集约化,有利于先进技术、良种与农机的应用,既保证“种及时、收迅速”,也体现农民轻松生产。形成了“藏粮于服”的粮食生产供应新机制。


  四是保科技。前三季度实现粮食稳产保供的另一个亮点就是科技的贡献。随着良种工程的全面实施,不仅全面提升了我国粮食种子繁育水平,也促进了大量优良的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为粮食保产增产作出重要贡献。同时,随着大豆、玉米间作技术、盐碱地综合生产技术等大量新型生产种植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也为粮食保供提供了支撑。


  五是保收益。种地能挣钱、粮食生产有收益,既是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更是保证粮食产量的重要驱动力与保障力。就目前我国粮食市场价格来看,不仅粮食价格稳定增长,也通过补贴农资价格、降低生产成本、调节市场价格等方式,促进种粮有收入、能赚钱。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生产托管等多种方式,减少种粮农民劳动成本投入、促进集约规模效益、提高产量降低损耗等多方面举措,千方百计促进种粮收益,确保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确保粮食供应意义重大




  受访专家认为,当前,俄乌冲突对全球粮食供应链与世界粮食市场带来严重影响,在未来全球经济及发展形势尚不明朗、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加大、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的现实背景下,保证我国粮食生产面积、产量稳步提升,确保我国粮食供应链稳定可靠,保证我国14亿人吃上饭、吃饱饭、吃好饭,不仅是我国人民的根本需求,也是保证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基石。



  李春顶表示,从外部来看,在疫情、俄乌冲突、地缘政治、自然灾害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同时,面对外部粮价飙升和粮食贸易保护措施的背景下,维护全球粮食市场稳定,做好稳产保供尤为重要。


  从国内因素来看,我国已经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是饲料粮和工业转化用粮对外需的依赖度较高。李春顶认为,随着国内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家对于粮食的需求已经从传统的口粮转化成了更多的肉蛋奶鱼等高品质、多维度的需求。而这些产品的生产需要用到饲料,用饲料就离不开用粮食,因此,做好粮食的稳产保供,是稳定国内大环境,确保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有效路径,且意义重大。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李继凯对此表示,这不仅是基于我国14亿人最基本的生存保证,也是基于当前阶段全球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形势下提出的基本国策与根本应对。


紧绷秋粮生产这根弦 防止丰收不增收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林春霞



  金秋十月正是丰收的季节,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前三季度有关粮食生产的数据以及目前秋收进展情况来看,我国全年粮食产量或将不低于1.3万亿斤。


  “今年全年粮食丰收在望,我国粮食产量或将连续8年超过1.3万亿斤,粮丰价稳已成定局。但外部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影响国际粮食的根本因素犹存,国内抓秋粮颗粒归仓和冬种仍不可掉以轻心。”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


  影响粮食价格的因素复杂。今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地缘冲突、气候异常、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粮食贸易国出口国禁令等因素,不仅增加了国际粮食供给紧张的压力,也给国际粮价带来“过山车”式的震荡。先是一季度,全球粮食价格同比上涨约20%,其中小麦价格上涨60%,之后粮价又出现拐点,特别是8月份受乌克兰粮食重返国际市场利好预期的刺激,国际粮价曾一度出现大幅下跌,而近期又有所反弹。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称,9月份粮农组织谷物价格指数上涨1.5%,植物油、乳制品、食糖和肉类的价格指数均有所下跌。根据粮农组织的数据,9月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为136.3点,环比下降1.1%,目前已连续6个月下跌。


  尽管国际食品价格出现了6个月持续下跌趋势,但跌幅很小,且谷物价格仍处于高位,不少国家的食品价格仍在继续上涨。与此同时,持续的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是地缘冲突的加剧,预示着全球粮食市场将继续呈现动荡趋势。


  结合国内外形势,外部影响因素及风险挑战犹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秋粮丰收已成定局,预计今年粮食产量不低于1.3万亿斤,我国粮食产量或将连续8年超过1.3万亿斤,形势比较乐观。尽管如此,我们丝毫不能放松粮食安全这根弦,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确保秋粮颗粒归仓,抓紧秋收、晾晒以及保质保量地进行转运、储藏、防止鼠害毁粮及粮食发霉等工作。大力减少在秋收全过程中对粮食的减损量,同时要积极为下一年的粮食生产做准备。


  在姜文来看来,当前主要的风险可能来自于市场。因受恶劣天气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报告认为,2022年世界粗粮产量预报数为14.68亿吨,环比减少1430万吨,同比下降2.8%。这将对全球粮食供需产生很大的影响,加剧全球粮食供需缺口,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全球粮价上涨,遏制目前全球粮价下调的势头。


  从整体来看,全球粮食供需形势的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大豆等进口量比较大的粮食品种,其价格的升高可能会提升相应产业的生产成本,影响猪肉、鸡肉、鸡蛋等民生产品的价格。


  因此,姜文来建议,一要加强市场监测预警,未雨绸缪。二要防止丰收不增收、“谷贱伤农”等情况的发生,争取粮价稳中有升,让种粮户真正得到丰收实惠。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对本报记者表示,尽管我国粮食丰收在望,且粮食储备充分,有非常好的基础和支撑,但目前我国约有10%的主粮需要通过国际贸易来进行品种和结构上的调剂,来满足国内粮食市场的需求。当前全球粮食价格较高、供需关系较紧张,对我国粮食市场也会带来一些冲击和压力。


  “统筹谋划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粮食供需,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任务。”张建平认为。


  我国依然要未雨绸缪,对于市场的各种不利因素要高度重视,特别是要加快落实好《节约粮食法》,在粮食加工、储运、消费等各个环节减少损耗和浪费,让我们的粮食消费模式更加健康、合理和可持续。同时,我们依然要紧紧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基本原则,努力加强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加大科技投入,使得国内粮食安全保障度更高、粮食市场的运作更有效率,从而来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



案  例

馆陶是怎样做到秋粮增产丰收?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晶晶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河北省馆陶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高玉青日前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人努力、天帮忙,今年全县粮食产量大丰收,全年粮食总产迈上6.5亿斤大关,粮食生产实现“二十连丰”已成定局。


  粮食丰收后便是农民增收。河北省馆陶县房寨北村村民王章利告诉本报记者,今年种了20亩玉米,平均亩产600多公斤,按收购价格1.4元/斤来算,种一季玉米的毛收入可达3万多元。除去种子、化肥、农药、机械播种收割等费用,每亩地可赚1000多元。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截至目前,馆陶县秋粮收获工作已全部完成,共完成收获面积35万亩,其中玉米收获面积34万亩,总产达到4亿斤,平均亩产605公斤,最高地块亩产达到813公斤,再创历史新高。


  如何做到秋粮丰产?高玉青告诉本报记者,秋收、秋种、秋管,每一个环节都是决定粮食收成的关键因素。为了从各环节保障粮食安全,馆陶县农业农村局强化技术指导,加强田间管理,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压实责任,细化措施,全力以赴保障粮食安全。


  “我们安排农机技术人员每天下村进地,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玉米联合收获、穗茎兼收、玉米减损、深松深耕、精量播种等技术指导。”高玉青说,为确保“三秋”生产顺利推进,他们通过安排农机监理等举措,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秋收秋种任务。


  早在今年8月底,馆陶县就成立了“三秋”生产工作专班,分成8个“三秋”生产指导组持续赴各乡镇开展技术指导、产销对接和助企纾困工作。通过督导指导,现场反馈意见、协调处理、解决难题,为“三秋”生产保驾护航。


  今年,扩种大豆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如何平衡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同样是当地政府思考的问题。在探索上,当地制定大豆扩种实施方案,组织规模经营主体建立了2个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千亩示范方”,定期开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实地观摩,宣传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全县今年扩种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0.8万亩,完成了稳粮扩豆任务目标,为实现粮食丰收夯实了基础。”高玉青说。


  “今年雨水勤,农作物从播种到收成,基本上没浇过地。”王章利说。入汛之后雨水太多,提升防汛能力就成了至关重要的工作。对此,馆陶县及时安排防汛人员1000余人,全面打赢了农田排涝“攻坚战”、田间管理“保卫战”、恢复生产“持久战”农业防灾减灾战役,克服了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


  秋收开始后,为了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安排秋收作业,馆陶县农业农村局及时会商研判气象情况,分析初霜冻日期、主要作物最佳收获期等关键农事气象信息,加强秋收期间天气预测预报,提高气象预测预报信息的精准性,确保颗粒归仓。


  如今,机械化收割,让秋收既高效又省力。落实农机惠民政策,也是保障粮食生产,助农增收的关键所在。高玉青说,为了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力度,他们争取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194万元,共补贴各类农机具904台,其中玉米收获机180余台,深松机近600台,小麦免耕播种机150台,确保全部机械及时发放到位,在“三秋”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为了提高农机手的积极性,馆陶县还开展了农机深松深耕作业补贴,共落实深松深耕作业补贴资金205万元,在全县补助实施深松整地作业5.5万亩、深耕整地作业1万亩,与农机合作社签订作业合同,安装深松深耕智能监测终端设备34台套,机具安装率100%,作业过程全程实时监控,确保深松深耕作业质量达标面积真实。


  粮食丰产、农民增收离不开现代化的农机设备和技术过硬的农机手护航。高玉青介绍,为有效提升农机手操作水平,更好地以机收减损促进秋粮颗粒归仓,馆陶县还对新购机农民、农机驾驶员、农机合作社、农机修理工等“三秋”农机人员开展了农机免费培训,突出玉米机收、秸秆切碎还田、免耕播种、深松作业等技术,确保颗粒归仓。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召开扩大会议 认真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视点丨中国的能源安全必须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解读丨推动资本市场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圆桌丨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三季度经济怎么看、怎么干④ 丨消费持续复苏仍须继续挖潜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张丽敏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