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点丨保就业畅通经济循环是提振消费重中之重

徐蔚冰 中国经济时报 2023-01-06



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徐蔚冰



  “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9月份、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掉头向下,表明消费修复基础并不稳固。而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段看,现在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延续了2008年整体下行的趋势,并处在相对低位。”日前,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邹静娴代表课题组发布《疫情下的中国消费:现状、成因及未来走势》的报告时指出,今年国内消费市场呈现“类V型”修复,但整体看增速仍处于历史低位。这背后不仅是受食品价格上升和消费场景受限等短期因素影响,也有收入增速下降、预期转弱等长期因素拖累。


  邹静娴认为,提高疫情防控精准性、畅通经济循环是提振消费的重中之重,而根本在于收入和预期改善。


  报告认为,虽然消费市场整体疲弱,但也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报告从恩格尔系数、八大类消费品以及细分行业进行分析后发现,疫情以来,食品消费占比大幅上升,高接触、房地产相关领域消费下降明显。


  邹静娴指出,疫情暴发以来,居民收入增速放缓且持续低于GDP增速。低增长背景下收入增长更低,导致居民预期弱消费弱,由此进一步强化了低增长的“故事”。“能不能”消费的另一个方面限制又来自于消费场景受限、社交半径缩小。在“愿不愿”消费方面,今年一季度末,消费者信心指数出现大幅下降,其就业、收入和消费意愿等分项均同步下行。如4月份消费者对就业的信心指数从3月的116%下降到79.4%。


  邹静娴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进一步分析居民不同来源收入变化也可以看到,被看作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压舱石”——工薪收入出现了“压不住、跑不动”的特征。


  “疫情早晚会过去,我们有必要区分问题的短期性和长期性。”邹静娴说,一些短期问题尽管当前很严峻,但只要疫情逐渐得以控制,就能够被较好解决。相比之下,更需要关注的是一些长期问题。如收入、信心和自动化替代等。


  邹静娴建议,各部门应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行业政策,比如可以出台一系列面向大学生的“以工代赈”的项目,更多推行绿色智能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进一步降低上网资费以及部分标志性大项目以提升就业及市场预期。


  宏观政策方面,邹静娴认为,货币政策应保持市场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水平,财政政策则可进一步研究发挥消费券的撬动作用。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热点丨世界杯开赛 外卖餐饮、足球鞋服消费火热

●专访丨欧阳日辉: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视点丨理性面对债市大跌银行理财破净

●商道经纬丨优化制度 破除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藩篱

●学宣贯二十大精神·民生篇 ②丨对接多样化健康需求 加快多层次医保有序衔接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