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洞察丨灵活就业保障八问八答

王丽娟 王晶晶 中国经济时报 2023-02-25
编者按

  11月21日,中国经济时报在头版头条刊发的《让2亿灵活就业者无后顾之忧》文章在网络引发网友关注和热烈讨论,目前该文章在今日头条号的阅读量达16万,评论数2172。其中,退休年龄、社保缴纳、“4050”社保补贴等成为读者关心的热点话题。本期新闻洞察聚焦灵活就业保障,回应网友关切,遴选网友最关注的八大问题邀请业内权威专家学者给予分析解答,敬请关注。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丽娟  王晶晶



  灵活用工为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巨大保障,但灵活用工者自身的保障却非常薄弱,成为许多灵活就业人员面临的痛点。从网友反馈的情况来看,灵活用工者对目前的社会保障需求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八个问题。
  
  如何减轻社会保障缴费压力?
  
  一般来说,如果是单位缴纳社保,单位需要承担大部分费用,而参保人只需要承担少量费用。但是,灵活就业者以及个体户缴纳社保需要个人承担全部。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或多或少有一定压力,灵活就业人员断缴、停缴的现象较多。因此,社保缴费是灵活就业者较为关心的问题。
  
  问1:医疗、养老保险费用太高,能否降低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费比例?
  
  答:灵活就业人员是个人参保,缴费比例为20%,压力比较大。全国各地的社会平均工资年年都在涨,相对应的社保最低缴费基数也在年年提高。基于部分灵活就业人员收入较低,为了减轻其缴费压力,目前已有部分城市单独规定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最低缴费基数。比如广东的深圳、东莞,福建的福州、厦门等,最低缴费基数采用的都是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全国大部分地区还会有针对大龄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补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压力。
  
  问2:社保最低缴费基数在年年提高,对灵活就业者来说负担较大,国家能否负担一部分社保?
  
  答:为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多形式、多渠道就业,目前各地推出了灵活就业社保补贴,这是政府对以灵活就业身份自己缴纳职工社保人员推出的补贴政策,这项政策的实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灵活就业者个人缴纳社保的经济压力。
  
  问3:能否发挥平台的作用为灵活就业者加强保障?
  
  答:平台经济在稳定和促进就业创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发挥平台的作用为灵活就业者加强保障也是近年来政府关注的重点。2021年,人社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从多方面提出加强平台就业者的劳动权益保障,取得良好效果和社会反响。但是,从目前来看,平台就业的劳动权益保障仍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还需要政策进一步落实,不断探索更好发挥平台作用的方法和措施。
  
  灵活就业社保补贴补给什么人?
  
  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是国家对以灵活就业身份自己缴纳职工社保并且实现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推出的补贴政策,有些地区就业困难人群主要为符合规定条件的大龄失业人群,一般为女性40周岁以上,男性50周岁以上(各地规定不同)的失业人群,所以很多地区也称之为“4050”政策。一方面是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灵活就业,另一方面也是减轻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负担。
  
  问4:外地户口能否享受“4050”政府社保补贴?
  
  答:“4050”政府社保补贴是面向本地灵活就业参加城镇职工社保的困难人群,是以个人身份参保为前提的。大部分地区享受“4050”政府社保补贴的第一要素就是必须有本地户口的个人参保人。但是,也有部分地区政策允许外地户口领取,只需满足一定的条件。比如青岛的社保规定,外地户口在青岛市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且在当地用人单位连续参加社会保险6个月以上(不含补缴月数),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进行失业登记的城乡劳动者,可申请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可以享受“4050”政府社保补贴。
  
  问5:农村户口灵活就业人员能否办“4050”政府社保补贴?
  
  答:“4050”政府社保补贴的申领,通常是不分户口的,无论是城镇户口还是农村户口,只要符合当地申领条件即可申请领取补贴,不同地区关于“4050”社保补贴申领条件有所差异。比如北京市平谷区于2022年2月份印发的规定,凡是办理了转移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的“4045”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低保家庭”成员等本地农村劳动力,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单位以非全日制等方式实现灵活就业,且缴纳了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可以领取社保补贴。
  
  问6:“4050”政府社保补贴时间能否延长?
  
  答:一般来说,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距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可延长至退休(以初次核定参保人享受社保补贴时年龄为准)。
  
  退休年龄可否灵活一些?
  
  目前女性灵活就业人员的政策退休年龄一般为55岁。尽管一些地方,比如江苏、山东、河北等地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女性灵活就业人员可以提前到50岁办理退休,但是大部分女性灵活就业人员的政策退休年龄为55岁。
  
  问7:灵活就业者多大年龄可以退休?
  
  答: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其中曾在原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参保缴费满10年(含视同缴费),且灵活就业2年以上的女性参保人员,经本人申请,可以选择在50-55周岁之间办理退休手续。
  
  问8:如果50岁还未交够15年的养老保险,可否一次性补缴?
  
  答: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的,可按规定领取基本养老金。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有三种选择。一是在《社会保险法》实施前参保缴费的,可以申请延续向后缴费,延后连续缴费5年仍不足15年的,可以按规定一次性缴费至满15年,可按规定领取基本养老金。二是可以申请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三是可以向社保经办机构申请办理一次性结算,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目前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政策设计是,除了第一种情况,其他情况未缴满15年的,均无法补缴。
  
  (本报记者根据相关政策、受访专家观点整理)




亟须补齐  灵活就业者保障短板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丽娟  王晶晶



  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进步,新就业形态也在蓬勃发展,灵活就业已经成为就业市场的一大趋势。为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将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写入了就业促进法,纳入新时代就业方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为下一步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随着新经济业态不断丰富发展,不依赖特定的地点和时间进行工作的灵活就业人员将继续增加,这就需要相关配套措施及时跟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冯文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比如,如何解决灵活就业的社保问题、技能培训问题、相关部门如何监管、待遇调整怎么计算、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体系等,都需要做好研究,有针对性地作出政策调整。


图片来源/新华社
  


  事实上,在新就业形态领域,相对其他国家来说,无论是在实践领域还是在制度探索层面,我国都走在前列。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发展灵活就业、加强灵活就业服务的政策措施,灵活就业人群的保障制度及相关措施正在逐步完善。各地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出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持政策,通过拓展灵活就业发展渠道、优化自主创业环境、加大对灵活就业的保障支持等举措逐渐加大了对灵活用工者的支持。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灵活就业基本保障制度已经建立,但对比灵活就业者的需求,仍有很大空间需要提升。从此次中国经济时报读者留言的反馈来看,如何加大灵活就业者的社会保障力度是广大灵活就业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能否给灵活就业者减轻社保缴费负担,社保补贴力度能否加大,退休时间能否有针对性,以及能否让平台承担更多保障任务等,这些是此次中国经济时报读者较多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广大灵活用工者共同的关注点,也受到了相关学者的重视。
  
  比如有灵活就业者反映医保缴费负担较重的问题,冯文猛表示,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与其筹资水平有关,筹资机制要让老百姓能接受,也能理解。尤其是在筹资水平提升后,不能让部分群众因此而降低自己的参保意愿。未来要着重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戈艳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百姓普遍关心“女性灵活就业人员可否50岁退休”。由于女性灵活就业人员的来源构成多样化、工作形式不稳定、收入差距较大,女性灵活就业人员的退休政策不宜采用简单的“一刀切”。对于一部分确实有缴费困难的女性灵活就业人员,急需政策给予帮扶,以提高女性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连续性,进而确保养老保险权益。这部分女性灵活就业人员是否提前几年退休,还是给予适度的缴费补贴,将是未来政策改革完善的方向和着力点。
  
  在优化灵活用工者社会保障的制度方面,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主任周天勇对本报记者表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灵活就业和创业,成为最重要的创业创收方式。但应注意到,由于灵活就业人员与从业单位之间属于非稳定劳动关系,依照现行规定,他们通常无法获得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保障,亟须从制度层面予以补齐和规范。
  
  对于疫情期间灵活用工者就业困难,面临失业风险较大的情况,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副秘书长鲍春雷认为,针对灵活就业人员收入不稳定特征,要研究更加合理的缴费水平和断保处理办法,缴费的周期可以适当延长。除了广泛被关注的职业伤害险之外,疫情期间失业保险对灵活就业人员也十分重要,需要研究建立适合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人员参加失业保险的办法。很多灵活就业人员存在多重用工关系,应探索社会保险的各自缴费、分别计算、合并纳入的政策体系。
  
  如何更好地发挥平台的作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室主任陈云认为,要研究制定工资工时等有关劳动基准,确立劳动权益基本保护标准。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切实落实灵活就业人员不受户籍限制可在就业地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研究探索将各类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其中。创新灵活的社保缴费方式,探索面向平台从业人员的社保代缴服务。




制度护航  灵活就业者劳动权益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丽娟  王晶晶



  “如今,灵活就业形式正逐步被更多行业采纳与推行,成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江西省委党校副教授、江西省知联会副秘书长涂颖清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传统主流的就业方式被打破,大部分人认为,只要“有活干、有钱赚”就算就业和找到了“工作”。越来越多的人以个体经营、非全日制、新业态等方式实现灵活就业。
  
  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激发了更多市场,使得高度契合数字平台企业用工需求的灵活就业形态迅速发展,进而催生出诸多新型的灵活就业岗位。数据显示,2021年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共享经济规模达到36881亿元,以灵活就业为主的共享经济服务提供人员达8400万人。
  
  灵活就业者群体具有显著的“灵活”“零散”“流动”特征,特殊社会属性使其具备了就业“蓄水池”与社会“稳定器”的独特功能,与此同时,也使其表现出极强的脆弱性。对此,涂颖清认为,一方面,由于灵活就业者普遍处于企业外部生产的环节之中,在“合作”关系中与企业是否存在劳动关系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现行劳动法对灵活就业者的适用性还有待甄别。另一方面,灵活就业者群体规模的扩大对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个群体中,全职从事灵活就业的劳动者比例日益增长,可靠的社会保障成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我们要从短期、中期、长期三方面来保障灵活就业者权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公共管理研究室主任王伟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短期看,要创新社会保险供给模式,通过政府、平台和相关主体合理承担责任,保障灵活就业者的社会保障权益,尤其要提升工伤保险覆盖率。从中期看,要针对灵活就业人群建立工会等组织中介,通过集体协商机制保障其权益,提升灵活就业者的话语权,使平台与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关系更加平等。从长期看,要完善法律体系,规范平台权力,保障劳动者尤其是零工权益,让劳动法律法规与时俱进,适应数字社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的需要。
  
  涂颖清认为,针对灵活就业者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制度层面来补充完善。
  
  深化对灵活就业者的收入分配保障机制。要加大对相关行业、企业,尤其是平台企业的穿透式监管力度,了解平台企业运营的规律性,压实平台方的责任,针对性完善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精准规范行业秩序。政府监管由最初聚焦反垄断、产品质量等经济监管领域转向兜底性社会监管,使平台企业真正履行社会保障义务,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劳动权益;注重发挥第二次、第三次分配的综合协调作用,提升灵活就业者的收入水平,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建设更为灵活、便捷的保险体系,明确切实可行的各方主体在保险支出中的责任与分配比例,有效激发灵活就业者自身的参保意愿;鼓励和支持地方立法的先行先试,由点及面地推广先进经验,不断补充完善相关法律支持体系;加强跨部门协同,合理推动解决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提高对灵活就业者的公共服务水平。灵活就业的主体依然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布局,为广大年轻人实现灵活就业预留足够空间;党和政府要在公共服务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协调各方主体,尤其发挥基层社区对他们的精准整合与精准服务,通过建立驿站等创新举措,增强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分享,让他们找到归属感;创新社会保障方式,用平台型社会保障解决平台经济的社保难题,跟上并适应新兴业态的发展趋势。政府部门应积极主动创新社会保障方式以保障新兴业态从业者的基本权益,要把更多关于灵活就业者的因素纳入统计范围,围绕这一群体的劳动权益与社会保障两大核心关切,精准制定灵活有效的公共政策,促进各社会阶层实现包容性发展。
  
  加强对灵活就业者的舆论引导。规范利益表达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听取相关利益诉求,扩展其政治参与渠道,使得表达有门路、诉求有回应;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作用,推动社会大众形成对他们的情感认同,如加强用人单位以及灵活就业人员进行技能提升培训活动,对于灵活就业人员中的专业技术人才,符合条件的可以申报评审相关专业技术职称等政策的宣传,引导提升社会的关注度、容纳度。鉴于目前社会保障仍是非强制性的,灵活就业人员可以选择是否参保。对此,政府部门应加强宣传,引导灵活就业者作出更加理性地参加社会保障的选择。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孙春兰强调 充分发挥各方专家优势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

●各地稳价保供③丨天津:保供保畅守好疫情防控“民生线”

●全年完成7150亿元左右?中国经济时报透析2022年全国铁路投资

●热点丨网售药进入有法可依规范监管时代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见习编辑丨张宇萱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