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①丨2023年将以更大政策力度全力以赴拼经济

周子勋 赵姗 中国经济时报 2023-02-25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周子勋  赵姗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为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把脉定向。会议要求,2023年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将“稳增长”放在首位


  

  与2020年疫后的“六稳”“六保”均以就业为首不同,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三稳”,将“稳增长”放在了首位。

  

  为何有此变化?中央判断,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

  

  近期,多位政策研究人士均表示,当前经济还未回到合理区间,2020年-2022年三年平均增速低于现阶段中国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因此,2023年应力促经济重回合理区间(大约为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俊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充分表明中央已经把恢复经济总量平衡问题视作当前经济运行的首要矛盾。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稳住经济大盘,将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郭丽岩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科学统筹经济发展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尤为重要。“质”是指经济发展的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量”是指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扩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优化结构、增进效益能够为规模及增速扩大提供持续动力,量的合理增长也是有效提升质量的重要基础。

  

 政策调节空间增大


  

  如何稳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财政政策“加力提效”、货币政策“精准有力”。

  

  在张俊伟看来,“加力”意味着2023年积极财政政策要有必要的扩张力度,通过统筹运用直接投资、税收补贴、政策性投资,以及统筹运用一般性债务、专项债、政府投资基金、PPP等,扩大社会投资规模。而“提效”就是说会注意提高财政支出的效果,避免短期债务风险积累,实现短期增长与风险防范的平衡。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费兆奇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美国等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步伐放缓,有利于减弱中国货币政策面临的外部制约,国内货币政策空间有望进一步打开。


  图片来源/新华社

  费兆奇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表明2023年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精准有力”将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定向支持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通过稳定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货币投放直达居民和企业等实体经济部门,助力惠企利民稳就业。二是在坚持“房住不炒”总基调的前提下,下调居民房贷利率是推动房地产市场企稳回暖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进一步加大对房企风险的化解力度,鼓励金融机构重点支持优质房企,助力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修复。三是助力经济结构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植信投资研究院院长连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货币政策的“精准”主要体现在继续通过支农支小再贷款、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工具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还将进一步放松房地产金融政策拓宽房企直接与间接融资渠道缓解房企经营压力,满足居民刚性与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推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

  

  “‘有力’意味着将继续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连平认为,2023年国内物价总体上会相对平缓,我国货币政策扩张调节的空间将会增大。央行可能会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适度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适度下调政策利率,为经济运行企稳回升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核心是稳信心


  

  值得关注的是,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成为2023年稳增长的重中之重。

  

  费兆奇指出,当前,受海外市场需求转弱的影响,2023年国内经济增长点将从出口支撑转向内需驱动,消费和投资修复将成为中国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关键。

  

  张俊伟预计,2023年扩大内需的政策至少将包括鼓励深受疫情冲击的行业加快恢复的政策,如旅游、餐饮、住宿、展会、演艺等;鼓励居民消费升级和大件消费的政策,如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刚需和改善型住房消费、休假消费、绿色消费等政策;扩大政府投资、提高财政支出拉动效果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

  

  促进消费必须千方百计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因为只有让市场主体拥有活力,才能为扩大国内市场消费、促进投资增长提供坚实支撑。说到底,稳增长的核心就是稳信心。

  

  近三年来,疫情反复打乱生产生活节奏,各行各业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尤其是以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面临发展困境,中小企业恢复的基础有待稳固。

  

  “由于疫情反复冲击、外部环境持续趋紧,中小企业面临需求不振、订单萎缩、开工不足、销售不畅、拖欠账款等,困难更多,压力更大。”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彬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企业恢复生产,特别是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多措并举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推动金融创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加大清理拖欠账款力度等,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健康发展。

  

  “2023年稳信心亟须多措并举。”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志刚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着力扩大内需,尤其是保持居民消费和合理的有效投资规模。推动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引导优质的人才、资金、技术投入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中。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韧性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以更加国际化、法治化的公共服务来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2022雪窦山全球智库论坛|汇智谋未来聚力促发展宁波未来经济发展路在何方

●2022雪窦山全球智库论坛在宁波奉化举行

●2022雪窦山全球智库论坛|未来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动力何在?

●茅台大哥进军房地产意欲何为?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见习编辑丨张宇萱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