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报访谈丨袁东明:加力优化发展环境 提振民企发展信心

郭锦辉 中国经济时报 2023-10-14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袁东明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郭锦辉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今年4月份召开的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近期,多地多部门出实招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如何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袁东明。

  

民营企业家总体上对发展环境有信心


  中国经济时报:今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和发展预期如何?


  袁东明:为深入贯彻中央“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精神,近期我们对全国100多位民营企业家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民营企业家总体上对发展环境有信心,普遍认为中央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和对民营企业家的重视是最大的信心,同时也认为三年疫情对很多民营企业有致命性打击。今年以来,尽管疫情的直接影响已经消退,但三年累积的、趋势性和苗头性的影响仍然存在,有的甚至还在加剧,企业信心正处于恢复过程中。


  国际经贸环境急剧变化和国内总需求不足是影响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从国际上看,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正处于高度动荡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能源、粮食、矿产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国际经贸格局深度调整,使得民营企业经营、盈利不确定性放大,特别是有关国家搞“脱钩断链”,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安全陡然成为关乎一些企业生死存亡的首要问题。从国内来看,在总需求不足和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群众消费意愿降低,地方偿债压力持续上升,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变得艰难,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民营企业发展信心,让企业家在投资经营策略上更加保守审慎。


民企面临五个方面的实际困难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我国民营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主要有哪些?


  袁东明:根据我们的调研,民营企业家突出反映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实际困难。


  一是要素获取不公平突出。长期存在的融资不公平现象依然比较严重,融资难、融资贵,贷款利率普遍比同行国有企业高2-5个百分点。不公平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如在产业用地上,一些地方越来越青睐国有企业;在落实压减产能、控制能耗和排放时,地方通常先要求民营企业关停或限产等。


  二是政策不确定性大一些政策调整频繁、变动突然,直接影响企业投资盈亏。一些地方政策执行“人治痕迹”明显,如在执行国家惠企政策时设置严苛条件,在环保治理、安全检查、排放管理等方面“层层加码”“一刀切”,基层执法人员“说罚款就罚款、说关停就关停”。


  三是市场准入和招投标歧视多一些地方政府或国有单位为规避“风险”,招投标不是基于效率而是基于所有制考虑,例如设置隐性门槛或偏向国企的资质资格等条件。越来越多的政府采购和建设工程直接发包给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往往要“三包、四包”才能拿到项目,还要缴纳高额管理费。


  四是账款拖欠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方招商引资承诺不兑现,招商时给出“有诱惑力”的承诺条件,实际执行大打折扣。一些地方部门或国有单位,以合同有歧义、工程验收争议、领导更换等为由拖欠民营企业工程款、服务款。一些地方规划调整后,要求企业搬迁、变更土地性质,但不予足额补偿。


  五是人才结构性短缺严重技能工人存在断层,青黄不接,开始短缺。新兴产业人才短缺严重,尤其是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相关人才非常短缺,如数字化、自动化生产线相关运维人才缺口大。高素质人才难招到,双一流高校毕业生介意民营企业身份,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

  

优先解决突出问题持续优化民企发展环境


  中国经济时报:您对进一步优化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有哪些建议?


  袁东明:民营经济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当前,各地各部门积极落实中央要求和部署,出台了很多实招、硬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伴随着经济运行保持恢复向好态势,民营企业信心也得到了一定恢复,新设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变得更为活跃。同时也要看到,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各地各部门在积极引导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当前更要着力解决民营企业遇到的突出困难,把平等获得要素和市场机会、稳定政策预期、清理企业账款拖欠等作为优先解决事项,让民营企业切实感受到发展环境的变化。


  一是破除影响平等准入和平等获得市场机会的障碍。加强市场准入相关和配套制度建设,增强负面清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清理废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与做法。开展招投标和政府采购专项整治行动,清除各种隐性壁垒,禁止以所有制为由对民营企业实施排除。强化金融机构内部信用评级管理,加快用能、排放等指标的市场化配置,让要素能够流向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


  二是持续增强政策稳定性透明度。在制定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政策时,要充分听取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的意见。政策出台要设置必要的提前量、过渡期或缓冲期。政策执行时,要充分理解政策出台的初衷和目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杜绝“一刀切”“层层加码”等破坏营商环境行为。及时公开企业意见、采纳情况和政策执行效果,让企业实时查询项目申请、行政处罚等相关信息,通过提高政策透明度改善企业预期。


  三是及时清理企业账款拖欠。规范各地招商引资政策,依法禁止地方竞相给出不切实际的过高承诺、过度优惠政策。强化对离任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尤其要对前期经手、但未支付完毕的货款、工程款和服务款项予以确认。新任领导要增强诚信意识,履行历史欠账的支付义务。对确因财政困难无法履行的款项,要及时与企业协商,制定缓期支付计划。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国际油价还要跌多久?

●热点丨A股可转债强制退市“零突破”意味着什么

●绿色低碳丨新能源汽车下乡需要迈过哪些“坎”

●汉DM焕新而来B级轿车市场迎来“巨变”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