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丨人工智能将赋能千行百业创造新岗位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林春霞
科技是把双刃剑,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影响。特别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横空出世,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第七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AI下棋机器人、脑控轮椅、智能手工咖啡机等现身展会,特别是智能手工咖啡机模仿世界咖啡师大赛冠军的水平标准来做的流程,可以自行完成手冲咖啡的取豆、磨豆、闷蒸、冲泡和清洗环节。业内人士表示,今后越来越多的AI机器人将代替人工,我们应积极予以应对。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飞速发展,其对传统行业的冲击不可避免,在取代越来越多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将赋能千行百业催生新的岗位。现在当务之急是要抓住人工智能发展的契机,未雨绸缪,将技术和社会政策密切结合起来,做好新的人力资源布局,为今后越来越多人工智能释放出的新岗位做准备。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大成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人工智能大模型可能改变人类的岗位结构,对一些行业和岗位产生影响,比如,翻译、行政助理、法务秘书、会计师、审计师、政策分析师、记者等职业可能会面临挑战,而像护士、厨师、清洁工等则很难被替代。但同时,它也会产生新的就业机会和岗位,而且还会降低技术和就业门槛,让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越来越多。
“我们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要有合理的预判。”刘大成认为,首先要认识到这种技术会产生新的岗位,而且大模型对用户特征会有精准的描述,让供需得到更加精准的匹配,同时它继承了以往的规模效应、网络效应,在形成新的范围效应上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来脑机接口向机器人方向发展,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此背景之下,有可能造成对很多脑力劳动的替代。
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姜奇平分析指出,这其中包含社会政策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就是要在机器代替多少人工后,社会政策就需要安排出相应的就业岗位,要把被机器人替代出来的人力快速转移到新的就业岗位上去。这需要把技术和社会政策紧密结合起来,用生态的方法去解决。
在姜奇平看来,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通用技术,一旦转化成数字生产力或数据生产力,其主要的作用之一是支持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遇,与当下的高质量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加大各行各业服务化的进程,以细分出更多场景和市场机会。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张蕾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从吸纳就业人口的角度来看,我国短期内劳动力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和空间配置问题仍然突出,人才培养和引进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需求匹配度不够高,而现代化经济体系对人才空间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张蕾认为,要以高质量的劳动力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她表示,一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均衡化配置,服务于提升就业质量和实现长期经济增长。
二要探索劳动力供给与宏观经济发展新的平衡点,探索区域人口变动可能释放的环境和公共服务资源向结构性短缺人才和高素质人才进行转移的路径。
三要跳出地理空间流动概念,实现智力流动替代物理流动,优化劳动力空间配置格局。
四要按照国家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要求,建立“智库+技术纽带型”城际关系,充分发挥劳动力空间协同潜力,增强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提升国际竞争力。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