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丨山西太原:“西山模式”让荒山穿上花衣裳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曹英
■张玮
位于山西太原的西山地区,漫山翠绿,鸟鸣幽幽,流水潺潺,是太原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而早在十几年前,这里还是污染企业集聚,垃圾场密布的荒山。在六五环境日到来之际,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走进太原西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以下简称“西山示范区”),近距离观察西山地区由“荒”到“绿”的巨变。
西山重披“绿衣”
西山地区曾是“一五”时期国家投资建设项目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是太原市重化工基地的核心区域。峰值时,曾有采煤、洗煤、焦化、水泥等污染企业2700余家,形成100多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区,破坏面近10平方公里,高峰期废水、烟粉尘排放量占市区总量60%以上,成为太原主要污染源。
西山示范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俊峰介绍:“2008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将西山地区综合整治列入省四大攻坚重点工程。2009年,太原市委、市政府设立太原市西山地区综合整治办公室,搬迁关停污染企业,全面清理煤堆、垃圾堆、弃土场等。”
2011年出台的《关于促进西山城郊森林公园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中明确,按照“先绿化,后实施公园配套建设的原则,在保证绿化面积不低于可绿化区域面积80%的前提下,其余20%可用于配套建设和适度开发”。鼓励社会各界投资西山生态建设,太钢、煤气化、梗阳、亚鑫、晋峰供热、亿量投资等企业积极投身西山生态治理修复。
山西晋峰供热公司负责人张俊平是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张俊平初来玉泉山时,该区域有石膏矿、小煤矿、采石场等企业100余家,山体破坏面多达200多处、近100万平方米,矿产废弃物及城市倾倒的各类垃圾,形成了7个大型自然垃圾场,存量达2000多万立方米。
“在荒山上植树成活率很低,有的要种三四遍甚至六七遍才能达到绿化标准。由于山体破坏严重,大型机械很难使用,工人们只能用电锤一下一下打坑,再把一筐筐土、一棵棵树苗背上山。”张俊平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介绍道,“十几年我们投入近12亿元,每年有1000多人在山上工作,栽种树木600多万棵,修路超100公里,铺设引水管道430公里。”
经过14年的改造,玉泉山已蜕变为满山苍翠的“山顶花园”。近年来,仅玉泉山景区就累计接待游客800多万人次,举办樱花节、山地马拉松等赛事活动50余场次。
打造“绿色”产业
西山长风城郊公园是一座建在粉煤灰堆上的公园,草坪、树木生长在一米多厚的黄土上,其下便是原太原第一热电厂排放了14年的粉煤灰池。
山西亿量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傅晓庆说,“在治理长风城郊公园的过程中,我们共清运垃圾120余万方;迁移坟墓5000余座;整治荒山荒坡和恢复治理破坏面1783亩。截至目前,已新种植各类乔灌木75种109.1万株,共完成绿化面积4500余亩,最终将粉煤灰池变成了绿色生态的8个景观湖,展现出了‘高山出平湖,碧水悦龙城’的景观效果。”
曾经的山顶垃圾场已经美景如画。位于这里的山晋地球仓项目,其房间自带全集成污水循环处理系统,可通过生物降解、矿物层过滤等方式,实现零污染排放。今年以来,酒店的营业数据月均涨幅为25%到30%。这里已然成为情侣、亲子休闲的网红打卡地。
太原植物园的治理可以说是在一片乱石滩上打造出了一个百花谷。该园建设过程中共治理破损山体95.7万平方米,拆除高耗能污染企业144个,梳理坍塌地形133万平方米,改造煤坑沙坑42万平方米。如今,这里已成为西山示范区的又一处网红打卡点,园内集合了太行山、吕梁山特色植物为主的温带地区植物共计5420余种,还系统调查收集了南方红豆杉、山白树、翅果油等83余种山西省珍稀濒危植物。
“我们希望市民在钢筋水泥之下,可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太原植物园副园长陈陆琴说。
“西山示范区目前已建成18个城郊森林公园,累计完成造林绿化20余万亩,治理破坏面1万余亩,林木覆盖率由不足20%上升到80%左右,西山的治理带动太原整体空气质量提升,减排二氧化碳近百万吨。”陈俊峰表示,“‘西山模式’作为典型案例编入《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程报告(2021)》,列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政策宣示文件,向全国、全球发布,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展出,为推动全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进而实现‘双碳’目标贡献西山智慧。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见习编辑丨张宇萱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