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丨放宽落户限制 下一座千万级人口城市是谁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
又到一年毕业季,“抢人”大战掀起新高潮。近一个月来,浙江杭州、江苏南京、黑龙江等多地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或将落户门槛放开至大专学历,或全面取消落户限制。
“持续推动落户政策梯度放开,对于优化区域人力资源配置,积极布局承接功能、产业疏解,增强城市发展活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不少新一线城市或二线城市正积极推动落户政策梯度放开,力图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壮大成为“千万人口俱乐部”成员。
户籍制度改革加速发力
一改往日的“小步快跑”,多地户籍制度改革加速发力之势渐显。
5月8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进一步放开学历落户,允许已在杭州市区落实就业单位的35周岁以下的普通高校大专学历毕业生在市区办理落户。
5月29日,《南京市人才落户实施办法(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允许正在缴纳南京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且35周岁以下大专学历毕业生申请户口在市内城镇地区落户。
初入6月,黑龙江省公安机关户籍管理再推新举措,黑龙江全省所有城区(镇)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实现“零门槛”。
天津财经大学教授丛屹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持续推动落户政策梯度放开的现实意义在于扩大人口流动和就业机会,降低人口落户门槛,有助于缓解一线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的问题,提高二三线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城乡结构优化、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对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以及区域、城乡的协调发展都是有益的。”
人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告诉本报记者,始于2017年的“抢人”大战一直延续到现在,入局的城市先后出台多项政策举措进一步放宽放开落户限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武汉、西安、济南等新一线城市或二线城市均出现了短暂的人口“井喷”现象,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地区选择跟进,叠加地区产业支撑的薄弱或公共服务资源的匮乏,放宽放开落户限制的政策效应将会逐渐递减。
河南省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研究员张占仓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2022年末,我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城镇化率持续提高至65.2%,受这两大要素影响,我国人口发展形势正在发生历史性重大变化。在这一背景下,民众对户籍政策改革已经逐步变得不太敏感,而工作与生活环境对大家向往美好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各地的产业发展、就业环境、生活环境等成为不少人关注的焦点。
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考虑到我国人口出现1961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继续增长的动力非常有限,以及农村作为城市人口“蓄水池”的功能正在枯竭,“抢人”的时间窗口快要关闭了。受城市功能调整影响,北京、上海等城市已进入下行通道,新一线城市或二线城市持续放宽户口限制,鼓励其他地区的人口落户,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不应抱有较高的期待。
谁将晋级“千万人口俱乐部”
常住人口超千万,是衡量我国城市能级的关键指标之一。当前,南京、合肥、宁波、佛山、温州等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正加速冲击“千万人口俱乐部”。
张占仓强调,各地要在产业做大做强和基础设施高端化等方面大放异彩,只有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规模等实现较快提升,才能够创造出较大规模吸引人才的环境。
受访专家认为,南京、合肥、宁波、佛山有望率先晋级“千万人口俱乐部”。来自地方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温州、合肥、宁波、佛山、南京、徐州常住人口均在900万以上。
丛屹坦言,对于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来说,冲刺“千万人口俱乐部”还面临一系列挑战。其一,城市需要拥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并持续提高城市品质和服务水平,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流入。其二,要兼顾绿色、可持续发展,解决好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加大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品质,防止人口过度聚集和城市负担过重的问题。其三,要量、质并重,积极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注重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化不断提高城市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哪一类城市,要想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行稳致远,一定要在集聚人才方面大胆作为。”张占仓指出,地方要在建设一流高校、知名科研机构、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或地方特色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上下硬功夫。
“人才政策的体系化是城市发展的根本,‘抢人’大战已从最初的抢人才转向抢人流。”上海市长三角科创产业金融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城乡产业金融研究所所长孙文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人口流动性增强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千万人口要转向千万人流,城市不能单方面追求人口规模,要努力提升人口幸福指数,以城乡人口持续的良性流动带动其他经济要素的流动,为产业的区域性结构调整提供要素支撑,同时也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潜力。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