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丨织好国家水网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从全局高度通盘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总体格局,促进水资源在时间层面以丰补枯、跨期平衡,在空间层面南北调配、东西互济,有效增加农业灌溉水量和面积,切实提升灌溉水源保障程度,促进地尽其力、水尽其用。
观澜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童彤
本周迎来芒种节气(6月5日),农耕由此开始进入“夏收、夏种、夏管”的大忙时节。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从全局高度通盘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总体格局,力促农田从“望天收”向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转变,新建现代化灌区也将赋能高标准农田建设。
调蓄水源平衡旱涝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复杂多变的天气,对夏收、夏种、夏管带来进一步挑战。
中国气象局消息显示,预计今年芒种期间,我国江南、华南多降水过程。预计6月8日至11日,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华南等地将会有一次较强降雨过程;6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华南等地降水偏多。南方“梅雨季”或将由此拉开大幕。
与南方雨水日渐频繁形成对比的是,北方即将迎来今年以来最强高温天气,从侧面真实地反映出我国的基本水情: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基本水情更深刻地折射着推进国家水网建设的现实需求。毕竟,降水灌溉不同季、水土资源不匹配,被认为是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从全局高度通盘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总体格局,促进水资源在时间层面以丰补枯、跨期平衡,在空间层面南北调配、东西互济,有效增加农业灌溉水量和面积,切实提升灌溉水源保障程度,促进地尽其力、水尽其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围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这个“国之大者”,进行了统筹谋划,以充分发挥国家水网建设在夯实农田灌溉基础、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提出,逐步形成“一张网”,促进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布局相均衡,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其中,通过调蓄水源平衡旱涝,保障对农业生产的灌溉用水无疑会受益于“一张网”的建成。
“流域之间的水源调配,形成网状布局和分布,势必有助于激发综合效益,其中就包括激发更为长久可持续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研究所总工程师王银堂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尤其是调配水源对平衡旱涝,避免形成旱涝灾害和次生灾害损失能够发挥直接作用。
在王银堂看来,应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干旱和洪涝情况,唯有持续强化水利投入,加大蓄洪调节能力,持续提升和完善江湖河、农田水利设施,确保丰富的灌溉用水,才能进一步丰富田间管理手段,继而加大从容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
实际上,规模庞大的水利设施已为国家水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我国已基本建成防洪减灾、城乡供水、农田灌溉等水利工程体系,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国之重器发挥巨大效益。
“一系列重大水利设施的建设,带来蓄洪调节能力的提升,发挥出从容应对枯水旱期和丰水涝期的积极作用。”王银堂说,更能保障包括粮食生产、居民正常生活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维持正常秩序。
水利部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各类水库9.8万多座,总库容9000多亿立方米,水资源调控能力约30%;5级及以上堤防约32万公里,保护了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经济区。各类水利工程逐步由点向网、由分散向系统发展,成为国家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标准农田建设须重视有效灌溉
建设高标准农田,不可忽视水利设施建设。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大中型灌区7330多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37亿亩。有效灌溉面积占我国耕地面积19.18亿亩的一半以上,灌溉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超七成。
可见,确保灌溉区面积内的粮食产量对于全年的粮食生产而言至关重要。正因如此,高标准农田建设必须更加重视水利设施的提升,继而带来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加。
《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其中明确,“十四五”期间,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开展120多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项目完成后,预计可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约8800万亩,新增年节水能力约70亿立方米。
此外,还要新建一批现代化灌区。《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求,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结合国家骨干网水源工程和输配水工程,新建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灌区,同步开展灌排骨干工程和田间配套工程建设,优先将大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使更多的农田从“望天收”转变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我国用全球6%的淡水、9%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1%的人口,水土资源短缺制约了粮食生产,这需要更加重视灌溉技术以及田间管理水平的提升。
高标准农田建设要确保旱期有所灌,涝期有所排。姜文来认为,加快推动国家水网建设,是提升高标准农田灌排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也对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大有裨益。
“降低局部发生洪涝和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确保农耕生产正常秩序,就能够实现粮食的稳产和丰产。”姜文来说。
一直以来,基于我国整体水资源短缺的客观现实,强化水利设施建设不仅是客观需要,更应是主动作为。姜文来认为,在用水机制上向农业用水倾斜,形成农田灌溉用水效率提升的保障机制,促使灌溉面积持续增加,既是解决水资源匮乏不利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另据记者了解,《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还提出,将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强灌区标准化现代化管理,提高灌排工程运行管护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灌区工程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探路
北大荒集团:织就水网润良田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杨同玉
■ 孙宏亮
“我们修建了专业水渠,保障了稻田用水,大家的收入增长了,种田的劲头更足了,现在,每天看着田里绿油油的小苗生长,我打心里高兴。”北大荒集团查哈阳农场有限公司的种粮大户马玉波表示。
种了20多年田的马玉波,已由最初的几晌地,发展到今年的37晌。与记者聊起当地的水利建设,也是滔滔不绝。据他介绍,查哈阳灌区的水渠都是由水泥砌成,下面铺设了防渗网,替代了过去的土水渠,既保证了灌溉水供应,又实现了节约用水。随着耕种面积的增加,他也实现了机械化作业,省时、省力、省钱。马玉波的话中,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满满的成就感。
据查哈阳农场有限公司灌区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侯学彬介绍,2021年,查哈阳灌区被纳入国家“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核准投资1.37亿元。“这个项目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灌区骨干灌溉渠道和建筑物的工程改造,完善灌区现代化管理基础设施,提高灌溉水利用率,保障粮食稳产增产。”
查哈阳灌区位于松嫩平原上的甘南县境内,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为58.4万亩。2021年,查哈阳灌区开始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建设项目,灌区规模为大(2)型灌区,建设任务计划在5个年度内完成。
“灌区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各部门协调统一管理,才能保障灌区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侯学彬介绍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司组成了专业的管理队伍,对项目实施的各阶段任务进行分解,由各部门专职负责各阶段管理,并设立了专门工作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实施。查哈阳灌区是老灌区,公司按照省级投资计划要求,积极筹措配套资金,并以最快速度落实到位,保障灌区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在工程建设中,公司要求各个参建单位按照行业标准,保证工程质量,并协调各方关系,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和奖惩措施。
查哈阳灌区灌溉渠系分为总干、干、分干、支、斗、农六级,排水系统共分为干、分干、支、斗、农五级。目前,项目正在全力推进中,已修建各级灌排渠系8191条,总长6218公里,各类建筑物6200余座。
“为了加强灌区的管理和协调,有效发挥灌区功能,我们还通过改革形成了‘灌区管理局+用水者协会’的管理模式。”侯学彬说,目前,在全灌区组建了9个用水者协会,拥有执委成员44人、用水户代表438人、会员5900余人,占灌区用水户的70%。通过推广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新机制,巩固灌区续建配套成果,保障工程设施充分发挥效益,提高广大用水户自主管理意识,促进水稻增产、职工增收。
北大荒集团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已连续12年稳定在400亿斤以上,累计为国家生产粮食超1万亿斤,每年生产的粮食能够满足1.6亿城乡居民一年的口粮。
北大荒集团已实现了“十九连丰”,这与他们积极进行水利建设密不可分。近年来,北大荒集团治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水利基础设施与自然河湖水系纵横交织,水网天然本底优势突出、构建要素齐全,为现代水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要发展,水利必须先行。”北大荒集团农业发展部副部长黄晶说,按照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省级水网建设的指导意见》和黑龙江省水利厅开展市县级水网建设规划编制的相关要求,北大荒集团制定了集团水网建设规划。
如今,北大荒集团正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十四五”期间,中央预算内投资将重点支持北大荒集团开展2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项目完成后,可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约89.34万亩,新增年节水能力约2亿立方米。
北大荒集团通过现代水网建设,有效地提高了洪涝灾害防御能力、优质水资源供给能力、河湖水生态保护修复能力和水网工程智慧化水平,为北大荒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从而让北大荒集团作为“保卫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更有底气。
湖北枣阳:引来活水种好田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魏昊星
■ 李晓军
6月6日,芒种时节,鄂北粮仓湖北枣阳的广袤大地上,处处呈现出夏收夏种的繁忙景象。环城办事处刘桥村二组种粮大户李庆生抢抓晴好天气开着旋耕机深翻土地,播种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
“今年春季干旱的时候,正赶上小麦扬花期和灌浆期,要不是政府调来鄂北水灌溉,今年小麦的收成估计要泡汤。以前种田都是望天收,现在有了鄂北水再也不用担心干旱的问题。鄂北水水质好,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今年我家的小麦亩均增收了100多斤。”刘桥村四组村民宁万双感慨地说。
水是生命的源泉,更是农业的命脉。宁万双口中念叨的“鄂北水”,指的是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
2015年10月,被称为“湖北一号水利工程”的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工建设。2021年,总干渠基本实现通水。2022年年初,顺利向工程最大受益地枣阳市进行试调水后,标志着该工程已达到运行条件,从而将根本性解决鄂北地区长期缺水的问题。枣阳这个“鄂北旱包子”的称呼或成为历史。
“今年春季,枣阳连续3个月遭遇冬春连旱,在小麦孕穗扬花期,我们先后两次从鄂北调水2800多万立方米,给50多万亩小麦浇灌返青水,确保今年夏粮丰收。目前,全市147万亩小麦已收割完毕,预计总产可达56万吨。”枣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重波介绍。
“有了充足的水源做保障,我们压实责任,强化生产服务,稳住粮食生产,夯实粮食安全后盾。”刘重波告诉记者,为了稳面积、稳产量,近年来枣阳市实施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旱改水”项目、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等一批工程,有效改善了粮食生产条件,大大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2022年,枣阳新建高标准农田14.45万亩,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30万吨。
在全长269.34公里的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输水线路中,枣阳境内线路总长56.03公里。工程年总调水量7.7亿立方米,其中年均给枣阳分水3.64亿立方米,占比达43%。枣阳是全线受益最大的地区,境内共设置七方、刘桥、熊河、吉河、北郊、东郊、华阳河、随阳等8个分水口,可补充解决枣阳市80万亩耕地灌溉和60万人饮用水问题。
“自2022年5月以来,枣阳累计降雨量仅有138.4毫米,较历史同期减少近7成。特别是进入8月,枣阳持续高温,大部分地区已进入重度气象干旱。枣阳市政府积极争取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向枣阳调水3000万立方米,确保居民用水和抗旱用水两不误。其中,1100万立方米用于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另外1900万立方米全部进入河道直接投入抗旱灌溉。”枣阳市水利局局长陆玉波介绍,水利条件的改善,为灌区农业抗御旱灾、保证粮食增产增收提供了坚实支撑。通过有效的水利灌溉体系建设,科学调度水源,解决疏通境内水利工程死角“最后一公里”用水问题,提高农业灌溉保证率。
在生活用水上,清澈的丹江水水质优良,由城区自来水公司和沿途大小农村水厂输送到千家万户,让杨垱、七方、吴店、兴隆、随阳、王城等地群众告别了长年吃又苦又咸的地下水的历史,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得以提高。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