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读 | 油气产业应向“六化”转型发展

吕红星 中国经济时报 2023-11-07



图片来源/新华社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
刘满平:
LIU MAN PING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吕红星



  能源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血脉,能源安全是能源发展、能源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关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下,我国油气产业转型步入“快车道”。油气等传统能源行业的转型升级,正在深刻影响着全球能源市场的格局和趋势。
  
  

01油气行业正面临“三重冲击”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刘满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能源支柱产业,当前油气行业正面临“三重冲击”,一是“前有堵截”,对能源安全的重视将延缓煤炭退出步伐;二是“后有追兵”,低碳转型的推进将加速可再生能源的替代;三是“心存忧虑”,能源武器化增大大力发展油气产业的忧虑。
  
  当前世界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油气的主体能源地位将保持不变,因此,统筹低碳转型与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近日,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油气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报告》指出,在碳中和背景下,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预计由目前的142亿吨标油增长到2035年的158亿吨标油。石油和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长期维持在60%左右,2035年油气占比预计仍超过45%。
  
  在刘满平看来,在“三重冲击”背景下,油气产业首先要做好以下角色定位,一是“护工”角色,即为煤炭行业的退出进行有效替代“补位”,发挥“送一程”的作用,为能源的平稳有序转型打好坚实基础;二是“伙伴”角色,即为清洁低碳能源发电提供强有力的调峰支持,为清洁低碳能源规模化发展发挥“扶上马”的作用,做好保驾护航的作用;三是“纽带”角色,即发挥油气的商品、金融和国际政治、经济属性,为加强能源国际交流合作,维持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关系做好“中介”或“桥梁”的作用。
  
  

02向“六化”转型发展是趋势



  我国已经制定了“双碳”目标,这是能源转型的“硬约束”,能源产业须顺势而为。在这种情况下,刘满平认为,为积极追寻中国特色能源结构转型之路,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而持续探索,我国油气产业应向以下“六化”转型发展。
  
  第一,低碳化,顺应转型趋势。未来我国能源转型将呈现“化石能源低碳化、清洁能源规模化、终端能源电气化、多种能源互补化、能源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特征,油气产业必须选择和顺应这个转型趋势和特点,从全产业链各个环节提升生产效率和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
  
  第二,原料化,调整消费结构。油气产业除“燃料”属性外还具有“原料”属性。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以及燃油效率的提升,汽柴油的消费增长将受到明显抑制,而石化产品消费量将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尤其是高端化工产品、高端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需求更为旺盛,进而拉动石脑油等化工原料用油需求量显著增长。因此,油气产业加快从“能源燃料”向“化工原料”“新材料”转变是历史必然选择,减油增化是大势所趋。
  
  第三,融合化,拓展产业链条。在“双碳”目标约束下,油气产业仅凭自身节能减排是无法完成转型目标,也无法面对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冲击和挤压,必须与新能源(风、光、电、热、冷)深度融合和合作,才能拓展产业链条和发展空间。
  
  第四,多元化,降低产业风险。一方面是产业多元化,面对未来的冲击和挑战,油气产业必须要通过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和合作以实现产业多元化,降低产业风险。例如,加油站开展充电业务,建设加氢站、综合能源服务站、换电站等服务,提供绿色零碳多能综合服务。另一方面是油气来源、运输通道多元化,未来必须扩大更多的油气进口来源和运输通道,“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第五,数字化,提升竞争能力。目前数字化已渗透到我国油气行业各个环节,为全产业链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油气领域数字化转型时机已成熟。例如,推广建设数字油气田,不仅能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还能提高生产安全水平。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应用到油气全产业链,能使各个环节的生产利用效率得到进一步优化。
  
  第六,桥梁化,推动开放合作。油气全球流动性强、大宗商品特征明显和富有国际政治经济意涵。这个特性决定了油气一方面容易被用来当作能源武器,另一方面也是降低能源武器化发生的可能或带来风险的最有效工具。我国作为油气最大进口国,油气是我国与油气资源国或出口国加强经贸往来的最有效、最有力的桥梁,同时也是能够缩减双边贸易差额的有效工具,正因如此,油气合作才能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主力军和领头羊。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习近平会见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纽森

●欢迎订阅2024年中国经济时报

●关注|弘扬新昌企业家精神 推进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第六届进博会有什么不一样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邹 朵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