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库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壮大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陈套 万劲波 中国经济时报 2024-01-06






智库观点



图片来源/新华社

■陈套 万劲波



  2023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竞争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新发展,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的高级形态。科技以一般知识形态存在、尚未并入生产过程时,是间接的潜在生产力;当科技并入生产过程、转化为劳动技能、物化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时,就成为直接的现实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催生的新技术与高素质劳动者、新生产工具、现代金融等紧密结合,会形成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既是改造自然和社会能力的显著进步,也是生产力质的提升。“新质”既指高质量的知识生产,即驱动引领发展的科技创新策源力;也包括高质量的知识应用,即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是高质量、高效能和高价值的产业。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的新驱动力,即新领域新赛道,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以及生命健康、深空深海等前沿领域重大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二是科技创新催生的新产业,即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对接,提升传统产业、主导和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如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三是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即立足科技和产业基础,通过“四链融合”“数实融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将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代际”飞跃特征的新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系统推进。首先,要有原始创新、源头创新和颠覆性创新作为底层支撑引领。其次,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夯实产业基础。第三,突出创新人才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劳动者因素,进而形成基于人才的创新。第四,建设高标准统一市场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制度环境和政策保障。第五,激活数据这一新生产要素潜能,推动“数实融合”,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从生产力构成要素来看,新质生产力包括三方面要素。一是新劳动者。2021年,我国14亿人口中有18.9%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除去60周岁以上和18周岁以下人口,这一比例更高。R·D人员数为858万,已经从传统的人口优势向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人才优势转变。二是新劳动资料。包括高端智能设备等劳动工具,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自动化制造设备等,以及5G基站、云服务网、算力网、数据中心网、智能网等数据基础设施以及智慧城市、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数实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三是新劳动对象。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主导方向。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占GDP的比重达到41.5%,稳居世界第二。随着移动互联网、量子信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及与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正深刻影响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资源配置,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变革。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创新,关键因素在创新人才,过程保障在制度创新。


  首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加强源头科技供给。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重大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和颠覆性、关键性核心技术,重塑安全可控、富有韧劲的产业链和高质量、高水平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和竞争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体系化优势,开展导向性基础研究,产出重大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围绕当前发展的燃眉之急和长远发展的心腹之患,聚焦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组织优势资源力量,发挥集智攻关优势,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科技领军型企业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卡点瓶颈上的战略攻关和引领支撑作用,牵头整合资源要素,打造新型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推动融合集聚发展,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转型升级。系统部署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一体化推进原始创新、建成创新、开放创新,加快构建“四链融合”的创新生态。


  其次,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创新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聚,加快打通产业链发展上的薄弱环节和卡点上的路径依赖,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新的产业生态和商业模式。围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具有影响力辐射力的产业集群,努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的目标。前瞻布局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空天海洋、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建设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培育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和新质生产力竞争新优势。发挥科技创新新动能优势,推动产业体系化转型升级,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增强产业链、产业集群的质量效率和外部竞争力,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培育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科技集群、产业集群。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在全球五大科技集群中,中国占据了三席。在百强科技集群中,中国以24个集群位列全球第一。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达45家,2022年集群产值超20万亿元。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达66家。各地也高度重视产业集群建设。


  第三,发挥战略科技人才关键作用,形成创新人才红利。无论科技创新还是产业创新,关键在人才。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大力培养创新性强的青年科技人才,鼓励跨学科、跨领域交叉合作,培养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依托实施高层次人才计划、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平台、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培养战略科技人才、关键技术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让人才在科技攻关实践中成长成才。建设一批前沿基础研究中心和学科交叉平台,实施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创新思维强、敢创无人区的创新人才。优化战略人才队伍结构,打造体系化、多层次人才成长平台,推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推出一批人才在国际机构任职,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提高人才国际化水平。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汇聚全球一流人才。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完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营造创新友好社会氛围,推动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第四,建立适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动力和活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制度创新,在理念认识,在制度环境,本质在产业生态。深入推进“四链”融合,要发挥好政策的引导和杠杆作用,资金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环境。打破阻碍创新的规则流程和观念思维的束缚,进一步解放新质生产力,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制度,形成组合政策的化学效应,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敢于引领式研究、勇于突破式创新的思维和能力,营造保障人才潜心致研的科研环境,提供人才敢闯敢干的平台和机会。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发挥好科技评估指挥棒作用,围绕真科学问题、关键技术问题和产业共性技术问题,真正解决问题。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与现代高端制造业协同互动、融合贯通、配套支持的产业生态。发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等优势,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示范区和新引擎。发挥各类重大科技攻关平台的作用,推动科技攻关成果有效应用于经济活动中,提高发展新动能。发挥资本市场的助推作用,促进创新资源要素流动、共享和优化配置,为激活新质生产力优势发挥助推器作用。


  总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以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高质量的现实生产力、先进生产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体系战略性重塑、系统性升级、整体性跃迁,打通从教育强、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高质量发展通道。


  (陈套,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万劲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市说新语丨监管风暴下的微短剧市场走向何方

●视点丨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 加快银行业高质量发展

●时报时评丨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焦点丨房地产市场逐步企稳 商业地产投资活跃

●资本市场丨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春天”来了吗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