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法与人深交的背后,藏着这样的心理

顾之痕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2024-11-26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关注富书,和2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


无法走进深度亲密关系的人,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理想化形象。


作者:顾之痕(富书签约作者),转载请加微信fushulf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富书主播迷路的九尾狐朗读音频


 

周末聚餐时,同事把她表妹小慧带来了。


看得出来,小慧很紧张。


大家和她打招呼时,她一直红着脸,就连说话都有点结巴。

 

小慧静静地听大家闲聊,也不插嘴,不知是对话题不感兴趣,还是不愿意说话。从始至终,她身上都透出一种距离感。

 

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能量场,如果小慧的能量场会说话,我猜,那可能是:生人勿近,熟人勿扰。

 

同事说,小慧从小就很自卑,也没什么朋友,带她过来,无非是让她多认识几个人。


但一顿饭吃下来,同事也察觉到,小慧并不容易亲近。

 

同事的一席话,让我想起了阿哲。


和阿哲来往时,我也察觉到了这种距离感,仿佛只有在距离的围墙中,他们才觉得安全。

 

阿哲也是个自卑感很强的人,他经常把自己放得很低,把别人捧得很高



每当我夸他时,他都很惶恐,如果我开玩笑骂他,他反而觉得这才是我该有的态度。

 

他总在无意识中流露出“我不够好”、“我不配”的感觉。


虽然他们自卑,但他们仍竭力表现出自认为好的一面,可这一面在他们看来,是建立在距离上的。

 

也就是说,一旦距离更近,别人就会看到他们身上更多的缺点,于是,他们就有可能面对“被攻击”、“被贬低”、“被抛弃”的风险。

 

为了回避这种风险,他们索性给自己内心上了一把锁,它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把别人挡在门外

 

 

莉莉旅行时,遇上了一个面容俊朗的男孩,她一下子就被他吸引了。

 

回来后,莉莉参加派对,又意外地遇到了男孩。


两人一拍即合,就这样他们走到了一起。

 

随着关系的逐步深入,莉莉发现,每当她靠近时,男孩就会疏远。


等她变得冷淡,男孩又回过头来找她。


这段关系,好像只有保持在某个恰当的距离,男孩才能投入感情。

 

对方的若即若离,让莉莉很痛苦。


可更痛苦的是,一旦关系变成了拉锯战,就很难下定决心放手。

 

像男孩这样,无法走进深度亲密关系的人,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理想化形象


这个形象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们部分的感情缺失。

 

起初,他们容易挖空心思去追求一个人。


可当他们真的和这个人在一起后,又感到索然无味。


对方吸引他们的地方,好像随着关系的深入,慢慢消失了。

 

伴随着这种体验,他们逐渐意识到,只有距离,才能维持心中那个理想化形象的完整性。

 

于是,他们开始控制双方的亲密度。

 

当对方靠近,或表现出依赖时,他们常常显得冷漠且不近人情。


直到关系恢复到他们觉得舒适的距离,他们才会回归往日的温情与体贴。

 

对他们来说,距离就好比关系中的氧气,只有距离存在,他们才能和一个人长久相处。


 

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明明对人际交往感到无力,却偏偏表现出极强的优越感,还说那是“无效社交”。

 

比如安安,当她发现现实中的异性心理,和自己在书中读到的不一样时,她不会试图了解身边那个活生生的人,而是通过小说、电影中的结论,去猜测对方的想法。

 

安安学历很高,平时也非常勤奋,但这个勤奋背后,却是对真实生活的回避。


她用知识建造了一个理想的象牙塔,再把塔外的人,说成“见识浅薄”的人。

 

其实,我最初是崇拜安安的,因为她的知识面非常广。


不论你说什么,她都能引经据典,告诉你出处。


这令我觉得她像一个行走的图书馆。

 

可当她把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都花在读书上,并反复强调“人性本恶”,不值得浪费时间深交时,我忽然觉得我们之间的关系有些微妙。

 

用心理学的理论来说,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自己越匮乏的就是什么



也就是说,当安安极力秀出优越感时,她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优势,其实是不确定的。

 

那些习惯用“无效社交”来回避真实生活的人,之所以要维持想象中的世界,是因为他们害怕现实生活中的对比。

 

他们对自己的优势不确定,对自己能够创造什么,这些创造有多大的价值,都不确定。


所以,他们干脆把现实这个“假想敌”挡在象牙塔外,再不断地贬低它,以获得内心的平衡。

 

而为了维持这个象牙塔,他们就不得不投入书海,继而把深度关系隔绝在门外。


 

那些无法与人深交的人,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某一次,他们鼓起勇气,去和对方交流时,却遭到了残忍的拒绝。

 

这个人,可能是年幼时的父母,可能是某个崇拜的偶像,也可能是自己很喜欢的异性。

 

这样的遭遇,让他们深感受伤。


于是,为了避免再次出现这种感受,他们索性拒绝深入的关系。


这个拒绝的背后,其实是对“受伤”的防御。

 

弗洛伊德提出,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会使用各种防御机制,这种防御,保护的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就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防线一样,我们内心,也在无意识中,使用各种防御机制,来应对外在冲突。

 

美国精神分析协会主席杰瑞姆.布莱克曼,在《101种心理防御》中说:“一个人人格层面的成长,实际上就是防御机制的成熟。



打个比方,一个孩子如果做错了事,被大人发现,他为了避免受到惩罚,可能会通过“否认”这种防御机制,来逃避惩罚。

 

但同样的事,如果由成人应对,有可能会通过“幽默”这种防御机制,来化解尴尬的气氛。

 

从“否认”到“幽默”,就意味着一个人的防御机制,从原始变得成熟。

 

那些无法与人深交的人,因为过去的某些创伤性体验,导致他们只能使用更早期习得的防御机制,去处理现在的关系,关系自然会遭遇阻碍。

 

在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必定要在关系中去修复。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同样,精神分析中的客体关系理论也认为,人类的驱动力,源自对客体关系的寻求。

 

关系中的阻碍,固然让人觉得沮丧,但因为遇到阻碍,就排除一切关系,把自己孤立,那么久而久之,只会让心中的那堵墙变得更厚。

 

作为一个有社交障碍的人,我最深的体会是,一旦你接纳了自己的恐惧,愿意往前踏出一步,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比你想想的要美好且广博得多。

往期热文精选:

被混日子毁掉的年轻人

请你回家吃饭的人,一定要深交

姜文:最高级的人生,是把吹过的牛逼一一实现


富书第一次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

作者简介:顾之痕,富书签约作者,久病成医的心理学爱好者,长年处于自我斗争中,兴趣广泛,部分小说收录于《无需讨好他人,只做最好的自己》,简书@顾之痕2008。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万新中产生活认知学院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微博@富书创始人

爸妈精读关注爸妈精读,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富书关注富书,助你升级认知和提高生活质量

👇点击阅读原文,你想要的生活,其实没那么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