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19岁女孩自杀:为什么一定要阻止自杀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吉兰德曾说:“几乎没有人是铁了心要自杀,自行了断大多是一时之念,这时如果有人伸出援手,就可能帮他们度过难关。”
作者:温暖小武&蒙琪琪(富书签约作者),转载请加微信fushulf
2018年6月20日下午3点,19岁的女孩小李爬上甘肃庆阳某百货大楼8层的玻璃幕墙外,与这个世界进行了最后四个小时的对话。
这个女孩的噩梦要从两年前说起,那时候的她还是一名高三学生,积极准备着高考,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但是班主任的猥亵,让她的人生就此改变。
事发后,小李找过学校心理老师救助,报过警,给法院写过控诉状,结果都是不了了之。
受伤的心灵并没有得到抚慰,而该来的正义却变得遥遥无期。
此后,小李无心上学,据其家人说2016年曾两次想要自杀。
爸爸带女孩四处求诊,最终诊断结果为重度抑郁症。
也许是再也承受不了内心的煎熬,或是被哪根稻草压垮了心理防线,小李在旁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再次有了轻生的念头,而且这次的方式很极端,她选择了跳楼。
其实这个孩子对活下来还是有留恋的,对死亡也不是那么渴望。
她爬上高楼的时间是下午3点,最终跳下的时间是晚上7点半,其间“犹豫”了4个多小时。
在这最后的时间里,小李试图抓住点什么的,但最后什么也没有。
走投无路的她好像在拿自己最后的一点资本——生命,做某些抗争,寻求某种帮助。
这已经是一种绝境下的悲悯和示弱了,然而让人唏嘘的是,这4个小时里,围观她的不是想要鼓励、开导她的好心人,而是一群焦急等着看她结束生命的看客。
“她怎么还不跳啊?”
“你倒是快跳啊!”
“在那里犹豫什么?丢不丢人?快跳啊!”
很多诸如此类的刻薄、冷漠的话语充斥在现场和朋友圈……
现场的视频显示,小李跳下后,除了尖叫声以外,竟然还有欢呼声,鼓掌声,甚至有围观女子被拍到脸上满是笑容,你能明显感觉到楼下的人群在激动,很兴奋。
面对一个即将逝去的年轻生命,围观者不是表现出拉她一把的焦急,而是用各种不堪入耳的话语攻击她,怂恿她做出过激的行为,这和间接杀人又什么区别。
试问,如果跳楼者是自己的亲人,这些冷言冷语的旁观者又会是怎样的反应?
你是不是也想到了,一百多年前,鲁迅先生笔下那群围观同胞被砍头场面的看客,同样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曾经有一句标语叫做: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
可是,真正有力量的,不是围观本身,而是那颗炙热难得的同理心。
美剧《绝望主妇》中说:“人类以悲惨为食。”
有的人像一群嗜血又好奇的秃鹰,嗅到了死亡的气息,就前来八卦,用别人的悲剧,喂养自己的好奇,用别人的痛苦,满足自己的窥探。
总有人把别人的性命,看成无足轻重;
总有人把生死攸关的事情,当成有趣的休闲。
日光底下,并无新事,在这世界上,类似的悲剧,总是一再上演。
在台湾,曾经发生过一个类似事件。
31岁的花莲女子林某,因为恋爱不顺,柔肠寸断,想到自杀。
临走前,她想和世界做最后的道别,所以在脸书上说,她准备烧炭,并@了她的朋友们。
她PO出一张令人惊恐的照片:房间里,放着一大堆点燃的木炭,碳火通红,烟雾缭绕。
两分钟后,她的一位朋友回应,但只是漠然地问:“找我?”
又过了13分钟,第二个人居然回复她:“同学加油!”
有的人把别人的悲哀,看成一场热闹的球赛,输赢生死和他无关,他只知道撺掇人家往前冲,其他什么都不管。
随后,在长达67分钟的时间里,总共有28个网友看到这条消息,却没有一个人去报警。
有几个人好言相劝,但大部分人只是事不关己地刷着脸书,看她发着一条条绝望、自嘲的状态,直到死亡。
甚至有12个网友,看了她的自杀宣言,幸灾乐祸地给她点赞。
这件事发生之后,台北的心理师公会副理事长林世莉对媒体说,如果网友肯帮忙,一定能阻止这桩令人痛心的惨剧。
可是,如果痛苦被人当成戏剧,如果死亡被人当做消遣,那么年轻的生命,当然无可留挽。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发布一份报告《预防自杀:一项全球要务》。
报告中说,每年世界上共有近80万人自杀身亡,每过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
在15岁~29岁人群中,自杀是高发状况,是死亡的第二位原因。
但是这份报告也指出,自杀完全可以避免,因为保存自我是人类的天性和本能,但凡还有一点呼吸,一线生机,人总会想要抓住这弥足珍贵的生命,总会对世界充满留恋。
就像大仲马说的那样:“只要一息尚存,人总还是在希望着的。”
在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濒临绝望,卧轨自杀,虽然火车已经碾过来,她依然挣扎着想要脱险。
在茨威格的《马来狂人》中,男主精神错乱,想要自杀,但在疯狂中,他仍然心心念念,觉得自己这一世,还有使命没有做完。
在史蒂文生的《自杀俱乐部》里,有个年轻人走投无路,想靠自杀来解脱,但他仍说:“虽然活得厌倦,但我们还对这个世界有一点放不下,所以未能下定决心。”
自杀的人,其实充满了对于生命的渴求,对未来的期盼,他们有活下来的、强烈的内在驱动力。
所以,这个时候,只要有人肯给他们一点外力,一点正向推动,一点关怀温暖,让他们的生命,产生存在感,拥有价值感,那他们的命运,就可能被彻底逆转。
但是如果外界的环境,让他的期待灰飞烟灭,让他的痛苦火上浇油,那悲剧也就无从规避。
所以,看到想要自杀的或者悲观失落的人,我们真的不能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而要及时干预,给他善意和支援。
对于一个绝望的人,任何微小的恶意,都会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反之,你的问候、微笑和拥抱,都可能把他拽离绝望的边缘。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阻止自杀的人?”
获得高票的答主是一位匿名网友,他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故事。
有一次他决心自杀,便清空了朋友圈,只留下一句再见。
他站在冷风呼啸的楼顶,爬上了护栏。
他往下看着遥远、冰冷而坚硬的水泥路面。
这一刻,他很害怕,一颗心把胸腔撞得砰砰响,鸡皮疙瘩在背上肆意蔓延。
他知道,向前一步,就可以解脱,但他也知道,他还有好多事没有做,好多人没有见,好多话都没说完。
所以,他泪流满面不停祈祷:“我求求你,不管谁都行,快来阻止我。”
他说:“这就像一个溺水者不断挣扎,等待救援。这时,手机突然响了,就像有人抛来一个救生圈。”
他接通电话,朋友的声音响了起来:“你的朋友圈为什么清空了?你怎么啦,不要做傻事。”
然后,这位好友及时赶到,带着失魂落魄的他,去吃了一顿火锅,温和地拥抱他,告诉他一切都会好起来。
于是,他先是小声哽咽,继而大声哭泣,宣泄出了所有苦恼,从而放弃了自杀的执念,保得平安。
答主说,很多自杀的人,他们在犹豫徘徊,其实就是在等待一点关心和支援。
只要这个世界不那么冷漠、疏离,他们就会留下来,因为还有温情的未来可以期盼。
甘肃的19岁少女,自杀前在楼边足足呆了5个小时,她真的是在等待啊,只可惜,她等来的是看客的恶意,让她痛楚绝望,心灰意懒。
美国心理学家吉兰德曾说:“几乎没有人是铁了心要自杀,自行了断大多是一时之念,这时如果有人伸出援手,就可能帮他们度过难关。”
每个人都有消极灰暗的时刻,这时他就需要感同身受,需要疏导陪伴。
更何况,那些外露的消沉,公开的自杀,本身就可能代表他渴望注意和关怀,他冰冷的心,需要人来温暖。
往前上溯10代,上溯300年,我们每个人都有大约1024个祖先。
这1024个人当中,只要有一个人,在最脆弱的时候,被别人恶意戕害,或是冷眼轻慢,我们都不可能在地球上出现。
他们因为善良而活下来,才有了我们的今天,才有了我们的生命。
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能善良一点,珍惜彼此,珍惜生命,珍惜这幸运的偶然。
日语里有句话:“擦肩而过,亦是前缘。”
意思是,即使是擦肩而过的两个人,也是因为前世有缘,今生才能相见。
约翰·多恩在诗中说:“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这广袤大陆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蕴在人类当中。”
所以,既然有缘相遇在这时间的荒野,余生请让我们互相温柔以对,善良以待。
往期热文精选:
作者简介:温暖小武,富书签约作者,大学教师和自由翻译,文静金牛女,浪漫学院风,用暖心的文,换真心的懂,把日子讲成段子,把生活译成生动,愿你温柔且有力,一切美好,水起风生,简书、微博、知乎@温暖小武。蒙琪琪,富书签约作者,90后,走在成熟的路上,却有一颗不愿世故的心,时而热血少年,却也有安静文艺的独自时光,努力尝试,跟随内心,不断实现生命的价值与厚度,坚信用最美的心活出自己绚烂的四季。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万新中产生活认知学院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微博@富书创始人
👇点击阅读原文,你想要的生活,其实没那么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