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前成为高手,要经历这3次成长
哪有直接登顶的人生,只有根据反馈不断迭代的过程。
作者:赵晓璃,来源:行动派DreamList(ID:xingdongpai77),经授权发布
对很多身处职场的朋友们来说,最关切也是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大约就是“职场成长”了。
那么,从新手到高手,大约要经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重点是什么?在整个过程中,又需要注意什么呢?
本文谨从经手的2000例咨询案例中,整理出一些规律和线索。
因个人情况不同,少数大器晚成或年少成名的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仅供参考。
30岁之前,
完成自我探索,找到擅长的领域
在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兴趣是我们缺失的重要一课。
可能受制于家庭环境,或者受制于父母观念等等,使得我们没有在童年进行充分的探索,而我们在学校唯一要做的就是两个字,听话。
等我们从学校毕业,开始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这才发现,很多问题我们从来没有想过,以至于感到迷茫且束手无策。
因此,对于你我这般从小缺乏“兴趣教育”这一课的人而言,30岁之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头号任务,就是完成这部分探索,找到擅长的领域。
为什么是“擅长”而不是“兴趣”?
因为“兴趣”只是一个诱饵,它的终极目的是帮你克服对未知的恐惧,帮你抵消长期努力过程中的倦怠感,最终经过大量反复的练习,形成自己的优势。
这就好比,我想让一头大象过桥,大象生性怕水不敢过桥,但我可以用一根香蕉引着大象顺利过桥。
在这里,这根“香蕉”就是兴趣,“过桥”才是目的。
比如,很多人喜欢刷抖音,那只是感官刺激:你享受的无非是视频给你带来的快感,本质上来说,这和追逐蝴蝶的小猫并没有区别。
“兴趣”多是由我们的感官刺激而来,它是多变且不固定的,例如你今天喜欢一款口味的冰淇淋,但如果让你每天都吃,说不准哪天就会吃腻了。
这就是“兴趣”的重要特点,由于我们的喜好不断地在变,感官上的满足度会随着时间推移递减,渐渐地,原本你喜欢的东西后来就慢慢不喜欢了。
现在你不难明白,靠兴趣找工作是有多么不靠谱了吧。
在我经手的咨询案例中,二十多岁的职场人首要的困惑点就在这里:
觉得手头的工作枯燥乏味,自己似乎也有一些爱好或兴趣,但仔细分析后才发现,这些兴趣往往停留在感官上的享受阶段,离真正的职业要求相差甚远。
如果一个人不仅仅喜欢刷抖音,更喜欢研究抖音视频的规律:哪些创意或桥段抓人?拍摄技巧和方法又有哪些窍门等等。
一旦这个人开始思考,试图研究背后的规律,这种兴趣就发生了升级,到了“自觉”阶段。
“自觉”阶段的特点是,不需要他人催促你,你能持续投入地研究一件事情,直到摸索出一系列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形成了经验。
比如这个人研究抖音之后,自己尝试拍摄有趣的视频,经过精心的脚本设计、娴熟的拍摄及后期剪辑技巧、精准的表情和演技等,持续一段时间产出后,说不定就有一个视频被推荐上了首页,带来了一定的关注度,这就是“自觉”的威力。
再后来,他发现自己有志于用视觉表达呈现自己看到的世界,于是立志于短视频的创作与研究中,最终他既可以应聘新媒体公司的视频制作团队,也可以继续拍自己的短视频:
随着交流与技术的提升,加上时间的累积,这个人或许能在视频领域做出一定的成绩。
到了这个程度,就已经变成了“志向”。
为什么有人“常立志”?
就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兴趣层面,从来没有将兴趣升级。
如何才能“立长志”?
从兴趣入手,通过大量学习思考进入这个领域潜行钻研,再通过积累形成一项拿得出手的优势,这种“志向”方能长久不易动摇,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职业与兴趣最大的不同在于,兴趣是你选择享受你喜欢的部分就好了,不喜欢的部分不需要你去承担。
比如你擅长做红烧排骨,但这一点不足以成为职业,要成为职业,你必须放下你的喜恶、扩充你的知识、提升你的能力——很多时候都需要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
你既要会烧你喜欢的排骨,也要会烧你不喜欢的猪大肠,如此一来, 当你具备了起码的职业技能之后,才能找到对应的职业。
所以,我们第一步找到的就是这个核心,它就是我们的优势,而它是从兴趣演变而来,需要你仔细甄别与发现。
30-35岁
专业化是这个阶段的重点目标
要知道,每个工作都有它特定的内容,之所以不同的人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这个人本身处于怎样的阶段密切相关。
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对工作的感受是不同的。
我们把一个人的工作进程分为三个阶段:新手期、胜任期和高手期。
在新手期,我们会迫切地渴望实现一个立竿见影的目标,例如升职加薪。
这个阶段的主要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更不知如何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往往容易导致大量低水平的重复,感受不到成就感,怀疑工作的意义,甚至怀疑自己选错了行业。
到了胜任期,很多人渐渐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总结出了一系列规律和流程,能够独当一面。
这里面有部分人开始承担起更重要的责任,帮助更多人成长,慢慢变成了领导,在这个阶段,你能打通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使得很多工作都能高效运行。
胜任期阶段的你我最能感受到成就感,但也会遭遇挫败,主要表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于具体细节的把握上,考虑问题还不是特别周全。
到了高手期,你已经积累了足够丰富的经验,面对不同的工作情境,你只要调动相关经验就能解决80%以上的问题,此时的你俨然成了职场中令人敬仰的前辈,工作对你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一份收入,更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和施展平台。
高手期阶段的你不仅不会懈怠,反而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思考更好的方式方法,并力求创新与自我突破。
从我经手的职业案例来看,80%以上的职场焦虑,恰恰源于很多人光知道听话干活,从来不去琢磨工作的规律和方法。
长此以往,他们永远在低水平重复,消耗了原本就不多的工作热情与动力,结果越做越受挫,越做越无趣,越做越没有成就感。
这个时候,换工作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相信你一定有了自己的答案。
35岁之后,
你要致力于打造个人品牌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发现:
很多职业危机的真相,本质上说来就是一个人永远停留在职业新手期阶段,根本没有成功跨越胜任期,到达更高的层面。
如果一个人能在某一领域修炼到了高手区,那么任何危机对这个高手而言只是换个玩法,说不定还是个不错的转机。
按照一般的职业发展规律来说,35岁之后的你我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打造个人品牌,方能在变化万千的环境中利于不败之地。
在这个阶段,有个核心算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那就是:
成功=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的平方
这个阶段,我们需要以点带面:
这个点就是我们前期积累的精深的专业能力,再结合相关资源,将优势持续放大,最终能扩大我们的影响力,让别人知道你,知道你在做的事情。
简言之,在某个领域,你就是一块活生生的招牌。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
在会计培训领域有很多名师,例如教会计的张志凤老师,请问他会担心职业危机吗?
不会。
因为在会计培训领域,张志凤俨然成为了一块招牌,只要这个行业存在,这块招牌就会屹立不倒,他的路有很多条。
张志凤老师的本职工作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会计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这部分收入的性质和很多人一样,都是工作带来的收入,属于劳动收入。
张志凤在工作期间潜心研究专业领域,发表了一系列专著论文,在业界享有一定的声望与名气,与网校合作讲课,这是无形资产(个人影响力)给他带来的收入,属于资产类收入。
如果张志凤老师退休后创办会计师事务所,成为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按照他的专业水平与名气,以及他的人缘及口碑,拓展业务并非难事,那么这部分收入则与市场风险直接关联,属于风险类收入,未来业务一旦步入正轨,收益也是巨大的。
如果张志凤老师退休后不想开事务所,也可以给很多公司做财务顾问,等等,如此一来,你会发现张志凤老师永远都有路走,永远都不用担心职业危机。
如果你也想未来成为这样的高手,35岁之后,你需要致力于做的努力与改变有:
1、找到自己的核心领域潜心研究,发表一系列专著或论文,这是知名度的根基和专业水准的彰显;
2、结合相应的平台或人脉,走出去拓展更多的可能:比如可以在很多知识平台上进行大V认证,发表的话题集中于某个领域,成为这个领域的“意见领袖”,渐渐获得声望;
3、找到相关合作方进行合作,对方借助你的专业水平和名气,你借助对方的宣传推广资源及渠道;
等等。
由结果倒推过程,
你该如何迭代升级?
如果35岁以后的你想要过上这样的人生,反观现在,你需要:
1、扎实的基本功
任何一个领域的牛人,他的知识储备足够多,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思考的质量上——你没想过的他都想过,你开始想的他早就研究过,你打算研究的他已经实践过。
经过了学习、实践及思考,他的头脑对这一领域的知识已经高度系统化和抽象化,早就内化进大脑,渐渐地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与观点,并触及到了这个领域的本源和实质。
从这个角度来说,你的生命是经不起折腾的,你需要尽快确立职业方向,一个猛子扎下去,深耕细作方能夯实基本功。
2、大量重复的练习
我喜欢的一位作家叫余华,写过《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好作品。
他之前是一名牙医,当时牙医工作很辛苦,为了更舒服地生活,他开始到文化馆写小说。
余华说 :“一开始时,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根本不知道如何写,所以就先从短篇小说写起,那个过程很艰难。”
“坐在书桌前,我脑子里什么内容都没有,但一直逼着自己往下写。我发现写作会让一个人变得自信,我第一部作品写得很差,但有几句话写得很好。第二部好像开始有故事了,然后再写第三部,就发表了。”
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想要成为作家,必须“要让你的屁股和椅子建立起深刻的友谊来,要坚持坐下来。”
用对话推动情节,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等都是一名小说作家的基本功,但余华却发现自己不会这些基本的技能。
怎么办?
为了练习这些技能,他也是很拼的——
看了威廉·福克纳的一篇小说,故事是一个穷人把富人杀了,作家用了近一页纸去描写他刚杀完人后,他的女儿如何看他,作家用杀人者的眼睛去看,把杀人者的心态表现得非常到位。
我后来又翻出了《罪与罚》,重读了小说中的人物拉斯科尔尼科夫把老太太杀死后的状态,文中没有一句心理描写,全是他惊恐不安的动作,刚躺下突然跳起来,感觉袖口有血迹,没有,又躺下,又跳起来……
就这样,经过大量反复的磨砺与死磕,余华终于成就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知名作家。
要知道,不会有任何厉害的高手因训练丧失了灵气,但如果缺乏大量反复的训练,一个人很难成为高手。
没有大量反复的训练,即便你天资再高也枉然,《伤仲永》就是极好的例证。
3、搜集反馈,不断反思与总结
很多职场人向我抱怨说,自己缺乏师父或者教练在一旁给予专业的指点。
但如果他们得知教练的主要作用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提供及时反馈的话,其实这个角色完全可以是自己的领导、同事、客户甚至竞争对手。
职场是人和人构成的江湖,在这个江湖里,你心里能装下多少人又能影响多少人,直接决定了你的江湖地位和威望。
毫无疑问,一个心中时时有他人、遇事愿意为他人着想的人,自然就不太容易受到情绪的困扰,因为遇到任何问题即便是不好的反馈,这些人的思考方向永远都是 :如何做才能让对方感觉更便利、更好呢?
如此,这个人更能够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服务他人,随着服务质量的提高,自己的口碑自然就提高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领导批评了你,同事指出了你的不足,倘若你意识到自己真的存在不足,感激都还来不及,又有什么委屈的呢?
想想看,我们不正是通过这种反馈才能看见自己看不到的盲区,然后才能谈及改进和成长的吗?
请记住,没有一个真正的高手是突然变厉害的。
如果可以:
静下心来进行大量的学习与练习,尤其是夯实基本功,学习基本的套路和思维模型;
数年从不间断地实践、观察、思考、积累;
正确看待反馈,通过反馈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态度和方法。
如果可能,再加上大量处理临时性突发事件的锻炼,你必然会在一个领域中做到得心应手。
最后,送你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话,那就是:
哪有直接登顶的人生,只有根据反馈不断迭代的过程。
往期精选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职场作家,累计咨询市场2000+小时,微博@赵晓璃,公众号:璃语职美人(ID:crystal_words),用行动创造每一个当下,本文首发公众号:行动派DreamList(ID:xingdongpai77),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经授权发布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头条号、知乎、微博@富书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富书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一家好店,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你若喜欢,为富叔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