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深度好文)

良叔大大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2021-02-27


只要坚持时间够长,你总能等来共识。

作者:良叔,来源:良大师(ID:liang_da_shi),经授授权发布


我知道标题看起来像广告,也像鸡汤,但请放心阅读。


用这个标题,因为恰好可以包含两个意思:

 

一是,有钱人不像你想的那样;


二是,有钱人和你的想法不一样。


需要说明的是,标题和文中的“有钱人”,只是一个泛指,指那些能持续创造巨额财富的人,这是一种能力,而非一种状态。


因此那些因为中了六合彩而暴富的人,显然不在这个范畴。


关于资源


能创造财富的人,往往对“资源”有着不同的理解。

所谓资源,就是你能换取财富的资本,概念很简单,但理解上却千差万别。

纵观人类史,就是一个不断重新定义“资源”的过程。

原始人不会把风、太阳、煤当成资源,对于他们,树上的果子、草原上的小动物,才是资源,食物果腹,皮毛供暖,这就够了,还要啥自行车。

后来的工业时代,煤、风、石油、太阳这些资源被重新定义,有了新的价值。

而现在呢?

你的注意力、在网上留下的痕迹,对于商家都是资源。

我并不想讲的过于宏观,说一个案例,你自己体会一下。

斯坦福大学的Tina Seelig教授,曾做过一个活动:

她把同学分成14个小组,每个小组5美元,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组能赚到最多的钱。


多数同学都把这5美元当成了资源,有的确实赚到了钱。

比如有一组,买了些设备,帮助别人修理自行车,钱是能赚一点,但少的可怜。

最牛逼的一组,赚了600美元,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们压根就没把5美元当回事儿,而是把“斯坦福”当成了资源。

他们把课堂开始的前3分钟,卖给了一家科技企业,这家企业想来斯坦福招人,于是花600美元,就可以在课前来教室宣传一下企业。

当然不见得所有的大学都支持这种玩法,不过通过这个案例,你大概也能明白对资源的认知,决定了财富的走向。

讲一个你可能知道的自媒体人,名字不提了,他原本在某家互联网金融公司风控部门打工。

但是由于工作原因,可以接触到很多行业内幕,熟悉各种镰刀玩法,这哥们很快意识到,这不就是一笔可贵的资源么。

然后,悄悄的写作,惊艳了所有人,现在浑身都纹满了魔幻两个字,成为公众号和B站的新霸主。

人家当下的地位肯定是才华支撑的,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对资源的敏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功要素。

我还认识一位成功的创业者,现在在咨询行业很有名气。

他曾在深圳某大公司搞技术,很苦逼的活儿,但是他觉得这家公司的产品研发能力太牛逼了,如果能学到其中的精髓将终生受用,所以工作也很卖力。

几年后,他成立了咨询公司,专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产品研发问题,现在生意做的挺大。

他曾对我说:“如果你以获取资源的态度来对待身边的事物,你马上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我挺认可这句话,当年我在500强时,去当兼职讲师,有同事就不理解,说你何必白白花费这精力?

当时我倒没什么特别的想法,只是觉得公司会给你免费学习机会,还给你提供讲台,让你锻炼,这机会挺难得啊。

后来兼职去各个机构讲课时,我总会留下我的私人微信,让学员来加我,而多数兼职讲师因为担心被学员打扰而不会这么干。

那时的微信朋友圈还很纯净,微商这个新事物也没出现,我只是隐约觉得,这大概也是一种资源,虽然暂时看不到太具体的价值。

但是有这么多的微信好友,不就是很多个窗口么,我发布的信息也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

就这样我大概加了3000多个好友,都是金融系统的同事或者学员,后来18年我做公众号时,已经是红海,很多新号由于没有粉丝基础而无法“冷启动”。

我很幸运,这些“好友”通过我的朋友圈看到我的文章后,很多都会转发,我也因此进入了加速通道,可以说,没有这3000个好友,你可能就很难看到良叔的文章。

你如果问我识别和定义资源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很抱歉,我也没有答案,时代和环境不同,标准很难统一。

但我想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如果你以“获取资源”的态度来看这个世界,你会发现很多原来让你讨厌的事,其实并不讨厌,你也能让更多本不相关的事物发生链接。

渐渐地,你的财富半径变大了,而你的心态莫名其妙的平和了,世界也变得魔幻了。


关于睡后收入


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睡后收入”一词,总之挺受大众欢迎的,尤其是底层人士。

这让大家相信,很多富人都是靠投资理财就能日进斗金,每天悠哉悠哉,随时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也让很多人相信投资理财就可以发家致富,享受复利带来的无穷无尽的回报。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北大金融学教授唐涯曾做过一个统计:

2018年中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有73%来自于劳动所得,只有27%来自投资。

你看,钱生钱是少数,想致富,还是要靠实打实的去赚。

这和我观察到情况大体相同,很少有人只靠投资理财就能发家致富的,当然这其中不包括教你理财的人。

事实上,多数富人的投资行为并不是为了进攻,而是为了防守。

他们是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去获得大量的财富,然后通过投资来保卫自己的财产,不受通货膨胀的侵蚀。

所以,在面对自己的财富时,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资产的安全,而不是高收益。

硅谷创业教父,YC资本的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曾讲过,自己从小很穷,创业成功后有几十亿资产。

开心之余,也很焦虑,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保护财富。

于是,每天跑到图书馆,刻苦研究,想了解那些失败的有钱人,是如何变穷的。

他本以为,有钱人都是花天酒地,好逸恶劳,把钱给糟蹋完的。

但在读了好多传记后发现,这些人竟然是由于太勤快了,研究和尝试各种投资,最后败光了家产。

所以保罗·格雷厄姆在之后的岁月,都是以最保守的方法来管理自己的财富。

这不是说,富人们从不碰高风险的投资,但是人家会控制比例,也会控制预期,会设计保守的收益率,会设计保守的投资策略。

你看, 连这些高智商的富豪都这么保守,你说我们一介平头老百姓,凭啥能站在资本的坟头蹦迪?

“财富自由”、“钱生钱”、“睡后收入”......

这些名词对穷人真的很有诱惑力,有了这些概念很多人便可以为自己的懒惰找一个归属,让他们充分相信自己穷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努力,而是没有开窍,没有掌握致富密码。


于是在网上你总能看到靠投资或投机发达的人,而这些不过是编造出来的故事。

就算现实中真有这样的人,你要相信,也只有三种情况:

这人要么是上天眷顾的幸运儿,要么就是还没到现形的时候,要么还在高墙里没出来。

你就是一个普通人,你改变命运的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拥有一技之长,干好手头的工作,赚到真正属于你的钱,然后再去保护好它们

我知道这种说法很不酷,很不符合时代的调性,但这就是真相,这才是多数人,大概率能够致富的方法。

如果你觉得这方法太慢、太笨,就像靠投资啥的逆天改命,那么你多半会成为别人的盘中餐,最终帮别人改变了命运。

不要以为你钱少,你是屌丝一枚,庄家就会放过你,放过你,庄家去赚谁的钱?

电影《华尔街之狼》中,乔丹·贝尔福特专把垃圾股卖给穷人,身价暴涨。

她太太于心不忍,问他:“这些肯定亏钱的东西,你干嘛不卖给富人,而偏偏要卖给穷人?”

贝尔福说:“你不懂,富人们都很聪明的,怎么会相信我们这些傻逼?穷人就不一样了,他们虽然穷、但又傻、又懒、还很贪婪。


关于道德


市面很多这类文章,说什么“做大事,要善良”,或者“能大成的人,都是有修养的”,往往还会配上李嘉诚的素材,写他如何善待宾客和佣人,如何的仙风道骨,所以他才能成就如今的大业。

似乎“道德”和“财富”有很强的相关性。

我回想自己认识的人,除了个别暴发户,很多精英确实是温文儒雅,善待他人。

但是几年前一件小事,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我和几位校友吃饭,其中一位是深圳某投资公司的老总,风度翩翩,讲文明懂礼貌。

我们点了菜,很久没上,服务员态度还贼差,其中一位校友吼了服务员两嗓,那老总马上制止,还向服务员道歉。

我一开始觉得这人修为很高,后来服务员出去后,那老总说:

“我们在明,人家在暗,把别人惹毛了,给你菜里面动动手脚,还不是我们吃亏?

那时我突然有点感悟:与其把这种态度归为修养,倒不如看成是一种理智行为,为的是自己不受损失。

所以,也许在很多富人的心中,道德只是服务于利益。

当然,如果单凭一个故事,就下这个结论,那是在瞎逼逼,后来看到美国心理学家帕克· 彼胡的一篇论文。

他们一共做了七项研究,最后结论都表明:富人的道德水准比普通人还低。

研究维度很多,比如,在没有交通管制的街道,富人违章次数更多;

比如,在自助式购物时,富人也更容易少给钱......

这些研究最后证明了:在没有外力约束的情况下,富人比普通人更自私,更不讲道德。

帕克· 彼胡这种把富人一棍子打死的结论,在学术界争议很大,但是大家比较统一的看法是,道德和财富确实没有必然的联系。

就像富人里面有胖子,也有瘦子,你不能说他们富有是因为他们胖或瘦。

一样的道理,富人中有的道德水平高,有的低,这只是人格的一部分,和财富没有关系。

富人之所以可以成为富人,恰恰是因为他们总是在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其他东西都是对这种追求的配合

正如外卖平台对骑手的挤压,这里面没有道德,只有利益。

只是成为舆论的焦点后,平台开始展现诚恳关爱的一面,此时仍然没有道德,只有利益。

毕竟在大面积的口诛笔伐中,监管机构会介入,品牌声誉会减值,这是一种止损行为。

所以,你以后大可不必给富人们贴什么道德标签,他们表现出来的道德与否,都是逐利的一种体现。

制约这种逐利行为的外力,似乎只有两个,一个是监管,一个是舆论,而且舆论往往会触发监管。

所以,对于一个平头老百姓,在网上看到不平之事,发声转发是个正确的选择,这是一种制约平衡机制。

不是有句话说么:围观改变世界


关于共识


12年前,我被抽调到一个项目组,闲暇时我们讨论深圳房价的问题。

一位同事是经济学专业毕业的,他拿出很多数据分析深圳房价不可能有上升空间,很有说服力。

另一位同事是做营销工作的,他说房价应该还会涨,理由很脑残:他发现他的很多大客户都在买房。

结果不用多说了。

我经常回想起这个小事儿,也因此得出一个结论:

一件事情的走向,往往不是由对错决定的,而是由参与者的共识决定的。


回到房价这事上,为什么很多人一直喊着房价要跌,一线的房价却怎么都跌不下来呢?

因为多数叫跌的人都是买不起房的,虽然也有共识,但不是参与者的共识,那些有能力购房的人,才是参与者。

假设你做工程赚了2千万,请问你会怎么处理?

存银行?
准备接受通胀的洗礼吗?
 
买基金?
想想胡某六、想想诺安成长......
 
进股市?
呵呵......
 
出海?
知道有多难吗?

最后你发现你的选择余地并不多,而一线的不动产似乎更稳健。

如果你正好还有个大学毕业的孩子,你多半也会支持他去北上广深就业,在那里买房更加顺理成章了。

你看,共识达成了。

这只是看得见的参与者,还有看不见的参与者,你只要稍微动动脑袋,就能明白房价大跌不是多数参与者的共识。

道理很简单,参与者在这事儿上得不到好处,因此也就达不成共识。

你可能觉得很畸形,不过这就是真相,对错不重要,共识才重要。

当然,共识不是永远的,也有破裂的一天,但是富人们往往能识别破裂的迹象,提前行动。

就像日本房地产的衰败,那些真正的富豪很早就抽出了资金,在中国、马来西亚、越南、泰国投资,于是新的共识又形成了,就是这么的魔幻。

所以,“识别共识”是一门富人的必修课,就像凯恩斯提出的“金融选美”概念:

你想猜中选美的冠军,你的审美观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猜中大众的审美观,如果大家都投她,你也要这么来


看到这个概念后,想想当年张靓颖输给李宇春,我终于释怀了......

你大概也能明白,为什么你看好的股票,业绩、潜力都很棒,可就是不涨反跌,因为这支股票的好,只是你觉得,不是大家觉得。

而那些股评家,一说5G概念,你一看果真涨;一说生物制药,你一看又涨......

似乎他们能预测趋势,其实不然,他们只是在创造共识,让更多的人觉得。

实际上,股评家们并不擅于预测,他们却很擅长创造共识。

婴儿底、月球顶、少年底、青春底、中国牛、少年牛、国际牛、开放牛、精英牛、爱国牛……

只要坚持时间够长,你总能等来共识。

这世界上诸多创造共识的生意,比如钻石。

这玩意压根就不稀缺,硬是活生生让群体达成了共识。

如果你问未婚妻,为啥结婚非要买这么贵的东西,咱买块琉璃带手指上,bulinbulin的,不也挺好看吗?

估计她八成会瞬间变成小野马跟别人跑了......

你不得不承认,共识的力量太强大了。

懂王在创造共识方面是行家里手,《别想那头大象》中曾分析过他竞选时的奇葩行为。

比如大家都知道,他曾说要在墨西哥边境建长城,这段言论很弱智,招到很多人的攻击。

难道特朗普不知道这话很弱智吗?

他当然知道,但是当这段话被广为传播时,也是在传播特朗普的态度和标签,让大众知道他对移民问题多么深恶痛绝,甚至不惜说出脑残的话。

这种极端的表现,其实就是在和那些极端的红脖子(民粹主义者)达成共识:咱们是一伙的,你们要支持我。

你看,这世界如何运转往往还真是由共识决定的,了解这一点你大概就能看透很多东西。

比如,为啥幼稚的骗局总能一次次的得逞,为啥很脑残的文章能得到大量的支持和转发.....

就像李笑来的那句粗口:

“傻X的共识也是共识啊。”
 

或许你还想看

怎么摆脱穷人思维?

小心你的“穷人思维”

被穷人思维毁掉的年轻人

“穷人思维”就是把钱看得太重

穷人思维的9大特征,你中了几条

不让别人赚差价,是一种穷人思维

如何从「穷人思维」过渡到「富人思维」?

有哪些穷人思维,会拖垮20出头的年轻人?

抱歉,两个幕后资本大佬的事只能说这么多


作者简介:良叔,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香港理工大学管理硕士,知名培训顾问,著有畅销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经授权发布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知乎@富叔,头条号、微博@富书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富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富书生活馆,和你一起提高生活质量

你若喜欢,为富叔点个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