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击垮你的,是你的“精神内耗”
我们是内耗的缔造者,但同时我们更是内耗的终结者。
作者:林子玄(富书作者);主播:李鑫
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凌晨1点,在《初入职场的我们》录制现场中,孟羽童正深陷沙发,低头不语。
前一分钟的她,刚与团队女成员结束完一场激烈争吵。
男成员提醒她,作为领导者不应该老想扮演一个“老好人”。
第二天,茶会主题活动迫在眉睫,她手捧笔记本,小心翼翼询问董明珠方案主题是否可行。
董明珠瞬间脸色下沉,厉声表示主题太过简单。
其他成员听到消息,立马崩溃了,改主题意味着前面工作可能都白搭。
孟羽童没有自乱阵脚,立即召集成员讨论,快速定下新的主题。
执行任务时,与成员再次产生分歧,孟羽童果断反驳道:“可是我是负责人。”并甩给成员一颗定心丸:“给我时间我来搞定。”
难题和打击并没有就此结束。
董明珠否掉她的表情包方案时,没有留一点情面,严厉批评她做的方案跟产品没有一点关系,只是单纯的搞笑。
当场所有人直直盯向她,一旁的男成员屏住了呼吸,脸色苍白,孟羽童也当场愣住,但立即转过神来,坦然倾听董明珠的意见。
首次考核成绩出来,孟羽童听到分数垫底的消息,眼眶泛红,但一转身就恢复了平静。
在后续挑战中,孟羽童十分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观众嘉宾纷纷拍手称好。
董明珠也一改往日严肃,再谈起孟羽童,满眼都是大写的肯定。
在这不久,她隆重宣言要将孟羽童培养成为格力“接班人”,一时之间,这个寂寂无名的22岁女孩迅速爆火全网。
对比其他候选人,孟羽童能赢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我认为最厉害之处在于她十分懂得“反内耗”。
前一晚还会苦苦纠结,第二天就能行事果断。
前一秒还会消极落泪,下一秒就能整装待发。
她总是能在极短时间就能终止纠结等负面情绪,摆脱内耗,迎难而上。
那么不懂得“反内耗”的人又有什么表现呢?
来看看下列行为模式你是否觉得熟悉:
别人表情一有异常,就一直琢磨是不是自己说错了话;上班就想放假,放假还是得不到放松,什么都没做,就是很疲惫;所有计划都停留书面上,一边拖延,一边焦虑 ……
这种慢性精神痛苦的状态,就是一种“精神内耗”。
内耗就像心里住着两个小人,不停在争吵打架,耗费你的身心资源,面对生活无力应对。明明什么都没做,就是觉得很疲惫。
以下3个内耗特征你都有吗?
1、无休止纠结怀疑。
上周刷到一部获奖短片,叫《星期六》。
周六早晨,片中男子正在精心列出今日打卡清单:要洗碗、洗衣服,支付账单,清洁浴室,扔垃圾,打电话给老妈……
列好后,他没有开始行动,坐着沉思起来,想着要不先洗澡,顺便再把浴室洗了,再去洗衣店,然后按清单顺序做其他。
又想了想,去洗衣店路上可以顺便扔垃圾,一次解决,再按清单做其他事。
不过衣服洗完还要去拿,这样可能就没时间打电话了,因为妈妈实在太能说了,我的计划就会被打乱……
就这样,屋内的他还在苦想最佳方案,屋外已经漆黑一片,而清单上的事情,没有完成一件。
剧情可以说非常写实。片中的男主因为纠结浪费掉一整天光阴,揭露出他十分典型的内耗人格。
这让我想起最近找我倾诉的表妹,说她有一个升值加薪的机会,很想争取。
老板曾经公开褒奖过她,但听到一些否定的声音后,她就开始退缩了。
担心自己不够格,更怕被拒绝,导致焦虑失眠好几天。
容易纠结、怀疑的人,性格多是自卑、敏感,别人一句否定,就放大自己的不足,对于还没做的事物总是过度思考。
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一句话:“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2、自我内卷,总向自己发起战争。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原本为人稳重,干活有劲,鲁家对她十分看重。
后来被迫改嫁,生下儿子不久,丈夫去世,儿子又紧接被狼吃掉。
接二连三的厄运,让祥林嫂也变了一个人,再次回到鲁家干活的她,没有了力气,脸上也如死尸一般。
逢人就讲自己的不幸,开始乡亲们都围过来当八卦听,听多了就逐渐厌烦,只有她不肯罢休。
假使她能停止这种抱怨式的自我攻击,不再撕扯自己,把精力转移到工作中,想必她最后也不至于被鲁家驱赶,饿死街头。
内耗的情绪,压死了她精神信念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身边还有一类求完美、低自尊的人,他们事事都想尽善尽美。
一旦做得不理想,就开始攻击自己,觉得自己很糟糕,本质是缺乏对自我的同情心,不愿体谅自己。
《反内耗》中提到:“生活里时刻都有挑战,但挑战本身不会带来痛苦,自我战斗引发的内耗才是痛苦的根源。”
3、常常反刍过去,忧虑未来。
邻人问农夫:“你种麦子了吗?”
农夫叹气:“我担心天不下雨。”
邻人又问:“那你种棉花了吗?”
农夫继续叹气:“也没有,我担心棉花生虫。”
邻人再问:“那你种了什么?”
农夫回答:“什么也没种,我必须万无一失。”
对话中的农夫什么也种,忧虑却已经消耗掉他大部分能量,到头来颗粒无收。
生活中并不缺乏这样的“农夫”。
想要报瑜伽,担心会扭伤,算了。
想要去爬山,担心山太高,算了。
想要做副业,担心学不会,算了。
还记得《杞人忧天》的成语故事吗?
那个杞国人无故担心起天会不会塌、地会不会陷,害怕无处可躲,开始吃不下睡不着,每日郁郁寡欢,直到被友人开导,才放下了心里的“千斤重”。
看似离谱的寓言故事,现实里每天都有人换着形式在上演。
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当我回顾所有的烦恼时,想起一位老人的故事,他临终前说:‘一生烦恼太多,但大部分担忧的事情却从来没有发生过。’”
内耗是怎么产生的?
深究最底层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偏向于用右脑思考。
我们知道人类左右脑分工不同,倾向左脑思考的人,注重事实。
而倾向右脑思考的人,思维发散,天马行空。
就比如说一个人工作失误被老板批评。倾向左脑思考的人,会更关注已经发生的事,针对老板说的话,在工作上一一找出关问题,纠正错误。
而倾向右脑思考的人,容易想到更多可能性,会不断回想老板批评的表情,过后开始胡思乱想,老板是不是针对我?接下来是不是要炒了我?
想得多,耗能就多,最重要不一定做得多,此时内耗就来了。
2、威胁识别引起的恐惧。
问大家一个简单问题,如果让你去扔垃圾,你会不会感到恐惧?
相信大家都不会,对吧。
毕竟扔垃圾这事十分简单,每天都做。
但如果让你做一件你没尝试过的事,你不知道怎么做,而且还生怕做不好,这时你就难免会恐惧。
我们大脑中有一种工具叫延伸记忆,就是说我们做事获得的经验,大脑会记在延伸记忆里,遇到类似的事就调用应对恐惧感。
而内耗的人,因为延伸记忆相对薄弱,难以对抗恐惧感,做过的事下次还是会恐惧,此时就会出现拖延或者逃避。
如何科学有效“反内耗”?
1、聚集注意力。
内耗的人都是发散思维,这就需要把注意力聚焦。
《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两个概念,影响圈和关注圈。
关注圈是我们日常关注的事,比如天气、健康。
影响圈则是通过自身努力可以影响和改变的事情,比如学习、工作。
就拿我表妹来说,她想升职加薪,就应该把注意力聚焦在影响圈。
此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列出自己可以改变的点,以及不能改变的点。
然后把精力投入在可以改变的点上,也就是影响圈,比如找领导谈谈、提升业绩、多帮助同事等。
然后不再去关注那些不能改变的点,你的影响圈就会越来越大。
2、提高行动力。
马上行动是降低内耗的有效方法,用以下两个步骤就能简单实现。
启动越简单越好:开始做事可以控制在2分钟以内,简单起来就不容易恐惧,慢慢超额完成就会产生满足感,强化延伸记忆。
学会犒劳自己:比如看书,看完一本,就奖励自己一份礼物,以此激励自己。
3、右脑训练术。
前面我们提到,内耗的人倾向右脑思考。
那么我们可以锻炼右脑,提升右脑思维掌控力,引导它积极思考,这样就能轻松摆脱内耗。
训练方式可从以下两点入手。
脑电波放松练习:日常可以放松心情听听音乐,冥想深呼吸,帮助我们增强记忆,促进高效思考。
观察训练:比如看到茶杯,闭上眼睛,在大脑勾勒茶杯的形象,或者在街上快速记忆车牌号码。以此增强右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快速解决问题。
最后,分享去年一则很火的视频,叫《先干了再说》。
镜头下,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都陷入窘迫。
失业的小伙子,担心的是:“疫情前辞职了,还能找到工作吗?”
餐饮店老板,忧虑的是:“三个月没进账,店还能开下去吗?”
但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停留短暂的纠结和困惑后,他们纷纷开始行动。
小伙子在没找到合适的工作之前,去做了一名网约车司机,餐饮店老板带着所有员工,卖起了平价蔬菜。
最后他们都熬过了自己认为最难的那一关。
我们是内耗的缔造者,但同时我们更是内耗的终结者。
全球知名导师奥南朵一直在践行一句话:“我就是去做,不担心结果。如果不成功,我就接受结果。”
杨绛先生也曾奉劝年轻人:“你的问题在于,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
与君共勉。
参考资料:
书籍:《反内耗:如何化解我们内心的冲突》
书籍:《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
哔哩哔哩:《如何摆脱内耗》心河摆渡
或许你还想看
作者简介:林子玄,富书原创作者,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新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知乎@富叔,微博@富书,本文首发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点击 关注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