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去世48年,他依然是唯一的世界级偶像
一个人必须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天空才是极限。
作者:五柳;主播:苏芮菡
来源:国馆(ID:guoguan5000)
他81岁了!却依旧让许多人爱得死去活来。
喜剧之王周星驰表白他:“我爱他一万年。”
成龙说:“没有他,就没有我。”
拳王阿里高度评价:“他是个伟大的人!”
科比在接受采访时说:“他是我的缪斯,是我的inspiration,我从他的截拳道领悟到了很多,就是学会适应。”
这些偶像的偶像,都直指一个人——李小龙。
他甚至成为了一整个国家的偶像。
比如欧洲南部的波黑。波黑生活着三个族群,有着很深的种族隔阂,经常发生枪战,但他们的共同偶像是李小龙。
他们建造了巨大的李小龙铜像,并说:“尽管信仰不同,但我们永远崇敬李小龙。”
传奇的李小龙,仅仅活了33年,但他短暂的一生,却异常的光辉灿烂。
“初入好莱坞”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李小龙是个一身肌肉的莽夫,整天打打杀杀,叫着“啊哒啊哒”,还有一张广为流传的“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的表情包。
这个形象未必让人讨厌,但绝说不上讨喜。
实际上,1965年,李小龙去好莱坞试镜,在面对镜头时,24岁的李小龙是这样的:
和大家想的不一样,李小龙在大学期间学的是戏剧,辅修的是哲学。
他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阐述中国传统功夫时,是这样的:
在表演中国功夫时,他是这样的:
在李小龙身上,你可以看到一股中国人特有的温润如玉的气质。
完整视频在这里:
把老外看的目瞪口呆,因为这跟他们印象中的华人不一样——这个中国人竟然如此自信,儒雅。
在当时,中国人在西方国家备受歧视,各行各业都如此。
二战已经结束了二十年,但西方对中国的印象依旧停留在软弱无能、满口之乎者也的时期。
在他们眼里,中国人都是身穿清朝官服,长辫子的奸诈之徒,或是病恹恹、唯唯诺诺的样子。
尤其是在好莱坞,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华人饰演的角色往往是龅牙、病夫或恶人,始终低人一等。
只是没想到,连只看一眼便能打破那可笑偏见的李小龙,却还是没能避开好莱坞的“有色眼镜”。
一开始,好莱坞聘用了李小龙,却一直都没有给他一个好角色。
李小龙先是得到了《青蜂侠》助手一角。尽管戏份不多,但凭借真实的功夫打戏,他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当时有个叫Ric的影评人说:“我相信在电视机前的每个人,都会关注到青蜂侠背后的助手——他能踢能打,移动迅速,不得不被他吸引。”
以至于电视剧拍到后期,导演不得不调整,限制李小龙发挥。
因为他一登场,就把白人主角的风头都抢走了。
拍完《青蜂侠》后,虽然观众喜欢李小龙,但就因为他是黄皮肤,依然饱受歧视。
给他的都是客串小角色,不是杀手,就是蓬头垢面的乞丐。
在好莱坞的几年,李小龙穷到只能借住他人处。
1969年,在电影《丑闻喋血》中,李小龙扮演一个反派杀手,连一句台词都没有。
他很努力在片场劝说导演修改一些动作,但导演说:“别废话。”
他对这个地方失望透顶了,处处充满了种族歧视,他下定决心,拒绝接带有种族色彩的角色。
“让他们见鬼去吧!”李小龙曾经在接受采访时亲口表达了不满。
失望的李小龙,回到了香港。
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
李小龙从好莱坞回到香港,种族歧视依旧横行。
当时香港还是英国的殖民地。香港人被划分为二等公民,不能与英国公民享有同等权利,如义务教育,医疗保险等。
据1971年调查,17万多工人的工作时间每周在65小时以上。
其中,1万多人每周工作达105小时。3千多年龄在10-14岁的儿童做工,约占工人总数的6.9%。
而非法被雇用的童工更是不计其数。
种种压迫下,华人对外族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只是受制于现实,大家无法找到一个合理的情绪发泄口。
就在此时,李小龙拍摄了《精武门》。
《精武门》于1972年播放,李小龙扮演的是陈真。
他被汉奸羞辱后,单枪匹马杀到日本的武馆,他将自己的愤怒凝结在一个个的拳头里面。
以一敌多后,铿锵有力地说出9个字:“记住,中国人不是病夫。”
在公园外,面对异族的挑衅。
陈真将气焰嚣张的日本人,打得人仰马翻,并且一脚踢碎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匾。
结尾处,警察包围了精武门,为了不连累师兄弟,陈真毅然赴死。
所有这一切,都让观众看的热血沸腾,激发了民族自豪感。数万人直接在电影院鼓掌,一度打破了香港票房纪录。
李小龙成为了无数人的偶像,后来的喜剧之王周星驰,此时就在香港到处收集李小龙资料。
西方观众看到这个之后,震惊了:“亚洲人还可以这样?他浑身肌肉,充满力量,拳头简洁有力,迅猛犀利的拳脚,以及高亢的叫声,兼具个性与力量之美。”
西方媒体评价李小龙:“惊为天人!”
在李小龙走红之前,人们管中国人叫“东亚病夫”;
在他走红之后,人人都以为中国人会功夫。他凭一己之力,拉高了华人群体的形象。
因为李小龙,kung fu(中国功夫)一词,才被写进英语词典里。
“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李小龙,是电影史的一个奇迹,他创立了“功夫电影”,并推向世界。
他由此获得了“功夫之王”的世界荣誉。
电影中的李小龙不仅拳脚了得,还展现了“十八般武艺”:比如少林寺齐眉棍、菲律宾短棍、巴西柔术,双节棍等绝技。
尤其是看似平平无奇的双截棍,无论前进、滑闪、旋转、跳跃、腾空,还是银蛇环游、金棍护体,都能被李小龙耍得行云流水。
因为李小龙,街头突然多了一群整天挥舞着双截棍的年轻人,他们模仿着李小龙的招牌动作,摆完pose还要来一嗓子李小龙的经典吼声。
因此,很多人认为李小龙是“练武奇才”。
事实上,李小龙原本的体格可能连一般人都不如。
1940年,李小龙出生在美国旧金山,成长在香港。
小时候的他,一刮风下雨,就感冒发烧,还高度近视,达600多度。
看什么东西都是模糊的,走在路上,一不小心就撞上了电线杆。以这样的体格,别说是什么练武奇才,甚至连庸才都算不上。
李小龙曾坦白练武术的原因:安全感低。
14岁时,李小龙拜叶问为师。
他刻苦练习,边走边学,拳不离手。
李小龙还特别怕蟑螂,看见蟑螂就浑身打颤。
他父亲说:“你连蟑螂都怕,还练什么武?”
李小龙便把蟑螂串成一串,做成项链戴在脖子上,狠狠地逼自己克服恐惧,连续戴了一个月。
终于有一天,李小龙皱着鼻子对母亲说:“妈妈,我连蟑螂都不怕,我是全世界最勇敢的人。”
妈妈笑了。
在李小龙看来,既然自己的身体不如别人,那就付出比别人多一倍的努力便是。
很多人崇拜李小龙,并不一定是要学习他的武术。
更重要的是他从不给人生设限。他从来不说自己不行,总是在做某件事前就认定自己一定会成功。
1970年的夏天,李小龙在一次举重训练中腰椎严重受伤,医生诊断他可能会瘫痪,终身无法再练武。
李小龙喊道:“不让我练武,我宁可死!”
第二个星期,李小龙就在病床上开始艰难地康复训练,极为痛苦。
他还为自己写下很多张“坚持下去”的纸条,贴在浴室的镜子上、门上、墙上,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仅仅半年时间,李小龙又像正常人一样走进练功房练武。
主治医生都惊呆了。
李小龙说:“一个人必须努力做到最好,只有天空才是极限。”
不设限的人生,到底有多精彩呢?
他不是“一介武夫”
李小龙是功夫之王,这无可置疑。
但不止如此,他还是一位高段位文艺青年,他是恰恰舞冠军。
1958年,李小龙参加全港恰恰舞公开赛。
决赛那天,他才想起自己还没舞伴,就随手拉着小自己10岁的弟弟,一举获得冠军。
他是DJ爱好者。
喜欢摆弄乐器,还会尝试制作歌曲。
他是作者。
他喜欢写诗,尤其酷爱现代诗,他的诗还被美国文学刊物发表。
他喜欢看书,家里有整整一面墙的藏书。
1970年差点瘫痪那次,他整日整日地看自己收藏的2500册书,终于找了精神寄托。
在武术上,他留下了十三本武学笔记和著作手稿。
他喜欢画画。
平常不练拳的时候,就将武术画成清晰的动作分解图。
他还是哲学家。
李小龙在世界顶尖名校华盛顿大学攻读哲学。
他曾说:“我之所以选读哲学,是因为哲学会告诉我为什么而活着。”
美国教授Martin曾说:“李小龙身上有着东方哲学家的思考,他的学术水平完全可以胜任大学教授。”
当功夫遇到哲学,李小龙创建了一个功夫派别——截拳道。
在李小龙看来,很多师傅所教的各种手法,令人眼花缭乱。徒弟所学的只是按照招式,机械的反应。不知不觉中,这些可怜的大脑里,装满了经典的垃圾。
而他的截拳道最大特点是:没有形式,一切能达到目的之手段,均可为其所用,像水一样。
当有人揪住你衣领的时候,你要想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说我第一步该怎么做,第二步该怎么做,就应该直接给他一拳。
截拳道这种直接即兴的道理,出圈了。
比如嘻哈说唱,它就是一种即兴battll,和截拳道武术的道理是相通的,都是即兴出击。
因为rap也要在跟人battle时,将脑中的想法有效地表达出来。
还有作曲,作为龙迷的周杰伦,他的作曲是天马行空的,融合了各种各样的风格。
他并不拘泥与某种固定范式的套路......
这也就是为什么李小龙不仅是武打界的明星,还是跨界多行的偶像。
李小龙曾在一次电视节目采访中,讲过一段关于“水”的话,至今被奉为至理名言:
清空你的思想。无形无式,如水一般。将水倒入茶壶中,它变成茶壶的形状。
水可静静流淌,亦可猛烈冲击,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
李小龙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靠思想,征服了别人。
“死亡从来不是终点”
1973年7月20日,对很多龙粉来说,是最黑暗的一天。
在李小龙去世的消息传出来的,起初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甚至有媒体爆料说:“这是对李小龙新电影《龙争虎斗》的炒作。”
几天后,人们才不得不相信这个事实,李小龙不会再回来了。
7月25日,李小龙出殡,2万多李小龙的影迷和各界的人士自发为功夫巨星送行,香港街头,一片哭声。
那一天,李小龙的妻子带着他的儿女来到香港,7岁的李国豪看见穿着深蓝色唐服躺在棺材里的李小龙,他指着父亲的遗体说:“movie movie”。
他以为李小龙是在拍电影呢,李小龙的离世,至今还是留给这个世界的谜。
他的死亡,或许能用影片中的一句谒语解释:“生,是一个等待死亡的过程”。
即便如此,死亡也从来都不是生命的终点。
尤其是对李小龙而言,回望过去,他留下的英雄精神一直在延续着。周杰伦的《双截棍》向李小龙致敬!
周星驰在多个场景中,模仿过李小龙的经典动作。
2004年,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影响美国社会的10大明星”,李小龙排第七。
理由是:
当一些明星的本质已经超越明星的时候,当他们能够影响整整一代人,而不是一群人,或者一帮人的时候。
那么他(她)就成为了一种现象,无论黄种人、黑人、白人,受到他影响的数不胜数。
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48年了,但是他的传奇一直都在继续!
或许你还想看
作者简介:五柳,用文化温暖人心,让好书滋养心灵,以好物点缀生活,公众号:国馆(ID:guoguan5000),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经授权发布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点击 关注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