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我才明白,真的不是原生家庭的错
原生家庭,不是你的遮羞布。
作者:单翼(富书团队);主播:我和月牙儿
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原创
“原生家庭,是一个人最大的宿命。”
这句话,应该很多读者都听过。
相信还有不少人,将此奉之为真理,这其中也包括了我。
直到最近,我看到了一本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原生家庭宿命论”这个说法,有了新的感悟。
这是来自于一个女孩的真实故事。
女孩叫塔拉,生活于一个闭塞的地方——巴克峰山。
她有一个极度专制、偏执的父亲。
他是个狂热的摩门教徒,认为当代政府是反动派,外界十分危险。
因此他不允许孩子们接受教育,不允许他们去往医院接受治疗,一切都得按他制定的规则来。
这个规则的维护者,包括了塔拉的母亲——一个极度服从的女性。
因此,塔拉直到17岁还没有踏进学校一步。
塔拉还要遭受来自于哥哥肖恩的家庭暴力,他像拖垃圾一样,将妹妹的头狠狠塞到马桶里,再拽起来,一遍又一遍。
同时,他嘴里的咒骂不断:
“你这个妓女!”
“你就是一个彻底的婊子。”
可塔拉的父母,对一切熟视无睹。
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塔拉的未来可想而知。
原生家庭,即原罪?
塔拉的原生家庭,糟糕到不能再糟糕了。
如果你是塔拉,你会怎么如何呢?
一个同学给出了这样的一个回答:“这样的原生家庭就是一滩烂泥,塔拉的这辈子,注定只会腐烂发臭了。像我这样,没有一个好的出身,再努力也没用啊,还不如躺平呢。”
我听完,突然觉得有点悲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原生家庭,似乎成为了一些人万能的托辞。
现在的舆论,都在强调原生家庭的重要性,有很多人,至今深受原生家庭之苦,造成了自身性格的缺陷。
这是不可否认的。
只是,我们不该把将它泛滥化,将原生家庭的问题过度放大。
现在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觉得:
自己没有找到体面的工作,是因为原生家庭没有人脉和门路;
自己考不上很好的大学,是因为原生家庭没有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
自己婚姻不幸福,是因为原生家庭的氛围差;
《被讨厌的勇气》里,阿德勒提出一个名词——外部因果律。
意思是说,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
简而言之,不一定是A而导致的B。这些人,把自己成年之后遭遇的挫折、不顺,统统都甩到原生家庭的头上。
原生家庭,反倒成了他们掩盖失败最好的遮羞布。
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子女
这些甩锅的言论伤害到的,是如塔拉这些真正遭受原生家庭伤害的孩子。
《原生家庭》里,如此总结这几类有毒的父母。
第一类,是操控型父母。
这里说的是过度操控,即孩子已经成年,父母却仍不愿放手。
一种是直接操控,利用威胁、恐吓和羞辱,让子女无条件服从自己。
另一种,是间接操控。
他们会通过引起孩子的负疚感,让孩子服从命令。
这种孩子长大之后,会对自我的身份认知有些模糊。
他们会很难剥离与父母的关系,并无法正视自己的真正需求。
如果不进行外部干预,就算父母离世,这种被操控的思想,会如同梦魇一样,纠缠着这些子女一生。
第二类,是身体虐待型父母。
这类家庭,充斥着暴力、泪水与哀嚎;
这类父母,有的会将自己发泄暴力的原因分享给孩子。
这种诉苦,就是在为自己的暴力开脱,有的美起名曰锻炼孩子的意志,对子女拳脚相向。
同时,孩子还被要求守口如瓶,这样就意味着他们失去了所有情感支援。
这也导致了这类孩子极度缺乏安全感,对所有人做最坏的设想。
在他们长大之后,会幻想拥有施暴者的那些强大、掌控一切的特质,也不自觉沾染了有毒父母的暴力倾向。
第三类:言语虐待型父母。
父母对孩子的言语虐待,具体为对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或者人的价值进行语言层面的攻击。
第一种就是直接辱骂,无视孩子情感。
如:“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笨的孩子?”
第二种就是长期取笑、挖苦,还常常给自己披上幽默的外衣,让孩子深陷自我怀疑。
这类父母,会将子女设为假想的敌人,打压孩子的自信,通过在子女面前展示优越感,来掩盖自己的无能与失败。
这是一种很畸形的竞争关系,使得很多孩子把自尊建立在别人的看法之上。
严重一点的,还会产生自杀倾向。
第四类,是性虐待父母。
这里,我想谈一谈容易被忽视的心理乱伦。
一档韩国综艺里,一个爸爸有着以下几个举动:
喜欢躺在成年女儿的床上;
不分场合,强制搂抱成年的女儿在腿上;
当女儿需要零花钱时,他提出要用亲亲来交换;
面对父亲,女儿委屈得说道:“我不喜欢爸爸强迫我,感觉像在被强暴。”
不同于身体乱伦,心理乱伦更隐秘,受害者会有隐私和安全受到严重侵犯的感受。
遭遇性虐待的子女,长大之后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缺乏正常的恋爱关系。
2、被剥夺性欲。
3、在恋爱关系里贬低自己。
这种有毒的家庭模式,往往是呈代际遗传的。
就是说上一辈带来的心理创伤,会像毒瘤一样,影响下一代,再到下一代。
他们很多受限于知识水平或者其他现实因素,根本无力改变这个循环。
这类有毒的父母,通常在孩子揭露痛苦的时候,只会有几个表现:矢口否认,不愿承认,又或是推诿罪恶,永不道歉。
作为受害者的我们,必须接受:至今我们都没有得到过父母的感情浸润,那么很有可能一辈子都得不到了。
我们都该学会不要再将自己的一生,全都寄托在原生家庭之上,也不要让原生家庭成为我们借口,让它变成我们的安慰剂自我麻痹,更不要拿父母的错误来惩罚我们自己,变得堕落、颓废。
因为一点都不值得。
比起抱怨,更重要的是自我救赎
说了那么多,我们更想说的是:
你可以去抱怨,甚至是仇恨,但这些情绪都将是无谓的、徒劳的。
我们何不去思考,如何去让这个代际循环的悲剧,从我们这代停止。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说过:“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如果你也想打好这副牌,不如听我说完塔拉的故事。
塔拉的另一个哥哥泰勒,是第一个反抗家庭、自学考进大学的孩子。
他在目睹肖恩的暴力行为之后,对塔拉说了一句:“是时候离开这里了,塔拉。你待的时间越久,离开的可能性越小。”
一束微弱的光亮照进了塔拉黑暗的人生,在哥哥的帮助下,塔拉拾起课本,开始自学。
哪怕父亲万般阻扰,肖恩时常骚扰,甚至断绝了她的经济来源,都没有阻扰塔拉的决心。
她每天早上四点去百货商店打工,攒学费;
在看不见多少亮光的角落抓紧读书,不断学习。
在几个月之后,塔拉如愿收到了大学的通知书。
然而这个大学,却在之后的时间里,带给过塔拉一段痛苦的记忆。
不止学业上的压力,更多的是眼前这个世界,彻底颠覆了塔拉过去17年一直信奉的真理。
大学的女孩们身穿短裙,浓妆艳抹。
她们对医院习以为常,吃个止痛药片都是常事。
塔拉,成为了同学眼里的“异类”,所幸教育这缕光,终于一点点照进了塔拉的心。
她渐渐发现,那些身穿短裙的女孩很可爱,绝对不是什么妓女、婊子;
医院并不是魔窟,开的止痛药很好缓解了她可怕的牙疼。
随着她的不断学习,她开始走向哈佛,攻读博士学位。
教育,给予了塔拉更多的视角,在完成极其痛苦的自我修复后,她开始想努力改变自己的原生家庭。
当塔拉向父母控诉哥哥的家暴时,她的父母却认为她被魔鬼附身了,并将女儿的这种反抗,归咎于教育。
故事的最后,塔拉最终选择离开了巴克峰山,走向了她灿烂明亮的未来。
她并不孤独,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哥哥,站在了她的身边。
对于原生家庭,她一直坚信,只要她不放弃,她终有一天会照亮回家的路。
回望过去,塔拉从不怨恨过去的苦难:“我属于那座山,它塑造了我。”
塔拉用她的真实经历,告诉我们:原生家庭的确会影响我们的过去,现在,但绝对决定不了我们的未来。
在我看来,面对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我们在未来还有两次机会可以抚平。
1、通过教育,不断的看书、学习。
塔拉得以走出原生家庭,就是由于教育。
正是教育,给予了自小困在垃圾场的小塔拉更多视角,让她得以窥见更广阔的世界。
也正是知识增强了塔拉的见闻,带给了她无尽的力量,使她的内心强大起来,再也不惧来自于原生家庭的伤害。
2、一段好的婚姻,和一个无条件爱你的人。
往往有着原生家庭创收的群体,都伴随着高敏感人格,会不自觉在感情里讨好对方,陷入自卑。
如此,我们不妨在择偶条件里,把“无条件爱你”放在首位。
正如邓超与孙俪,孙俪,一个曾经的不婚主义者。
她父母离异,母女相依为命,她见证了母亲的艰难,也饱受了家庭离散带给她的伤害。
直到她遇到了邓超,邓超的幽默、担当,给予了孙俪足够的安全感,也让她逐渐消除了对婚姻的恐惧。
两人携手走入婚姻,已有十几年,感情依旧甜蜜,两个孩子因为有父母满满的爱,十分自信大方。
可见,一段好的感情,是真的能救赎一个人的内心。
原生家庭带来的代际循环,终于在孙俪这一代得以终止。
“凡是过往,皆为续章。”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天要剪短与原生家庭的脐带,去独立生活,或是去组建属于自己的再生家庭。
与其一直沉溺在原生家庭的创伤里,不如转头看看现在,改变当下的心境,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局。
在最后,分享塔拉说过的一句话:“这些年的所有直觉,一直在教导我一个道理——只有依靠自己,胜算才更大。”
点个在看,一起共勉。
或许你还想看
作者简介:单翼,富书团队作者,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新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知乎@富叔,微博@富书,本文首发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点击 关注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