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一个人命运好坏的,不是学历,而是...
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不是学历,而是自我驱动力。没有自驱力的学习,最后都不是学习,而是做任务。早点认清现实,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要在没有意义的框架里浪费青春,这才是你该做的,有的人天生适合读书,有的人天生适合混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才是最重要的。
来源:张良计(ID:zhang_liangj)
职场上存在两种正义,一种叫程序正义,一种叫结果正义。
所谓程序正义,就是我做一件事情必须按照规定的流程来,第一步谁来做,做什么,第二步又换到谁来做,做什么,以此类推。
整个公司像一台精密的仪器,步骤不能打散打乱,完全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走。
结果正义,就是不管谁来做,不管你采取什么方法,只要不违法,谁成功了谁就牛逼。
通常大公司更多讲究程序正义,因为便于管理,而小公司讲究结果正义,因为要活下去。
讲究程序正义的地方,最忌惮的是坏了规矩。
大家都按照程序走,你偏不,这就是破坏了规矩,即使你再有能力再有才,也很难生存下去。
讲究结果正义的地方,最忌惮的是你没有想法。
大家都能独当一面解决问题,你却要婆婆妈妈跟人家讲规矩讲流程,推脱说这个事不该我干,老板同样不会让你待下去。
分清楚了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的区别,很多问题就能想清楚了,比如为什么你老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比如你觉得公司体制臃肿决策流程慢耽误了你的好idea,比如你觉得小公司做事都不按章法来乱搞。
说到底这都是认知错位,在程序正义的地方追求结果正义,在结果正义的地方追求程序正义,当然会被当头棒喝。
想清楚了这一点,你一定会轻松不少。
最近看到一本书,叫《银座妈妈桑话术》,如果把标题撇开只看里面的内容,其实是一本非常牛逼的沟通和销售技巧培训手册。
说几个有感触的。
第一,高级的倾听者,懂得把控制权让出去,不做开启话题的人,只做延伸话题的人。
对方和你聊工作,聊电影,聊写作,聊任何能发挥他热情,展示自己能力的东西,这个时候的技巧是,以对方提供的信息为基础,在上面添砖加瓦,通过扩展话题的方式来引起共鸣。
比如对方说自己喜欢看悬疑电影,好的倾听者会说,我也很喜欢(拉拢距离)悬疑电影,可最近都没有好的悬疑电影看,你有没有推荐适合我看的片子呀(基于对方的信息,拓展话题,并让对方有发挥的空间)?
第二,不要讲观点,而是摆态度。
想让对方对你产生好感,不要随便抛出自己的观点,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对方和你完全持相反的观点,这样容易将交谈演变成争论。
正确的做法是,表达对对方的认可,不要急着否定而采取顺从的方式继续让对方多说话,期间时不时点头,或者做沉思状表现自己听进去了,用让人舒服的态度和对方相处。
最后一点,偶尔动用眼神或者手势,但不要动作幅度过大,比如在听对方诉说的时候,眼睛望着对方做一些眼神接触,停留2-3秒,表示你正在聚精会神听他讲话。
当话语权在自己手里时,适当配合一些手势动作来描绘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比如用手比划一下,或者上下摆动一下等等,而不是纹丝不动,否则会让对方觉得你很拘谨放不开,从而感到尴尬。
看完只能说:嗯,人家能赚大钱,也是有道理的。
前两天逛了个进口超市有个感触挺深,那就是日本人做东西真的特别细分。
一个马桶里去污渍的清洁剂都能做出四五种类型,仅仅是疏通下水道就能专门做个像药片一样的产品出来,融化在水里就自然把下水道通了。
以前每次进这样的超市都是琳琅满目的感觉,时常惊叹生活中居然有这么多的小细节里面蕴藏着生意机会。
这个道理其实放在个人成长上也是一样的,如今已经没有什么新奇没听说过的行业和工作了,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要全面发展最后就等于全面平庸,一定要在既有的赛道里不断往下去细分,分的越细越有机会。
在细分赛道做到最专业的你,就有饭吃。
比如有人喜欢写作,你就不能光说写作,要具体细分到虚幻小说,新闻稿件或者广告软文写作;
喜欢搞摄影,就不能光说摄影,要具体细分到微观摄影,自然摄影,本地婚纱摄影;
喜欢宠物,就不能说光陪宠物玩儿,要具体细分到宠物训练师,宠物营养师,宠物心理研究。
如今几乎已经没有增量市场的机会,剩下的全是存量。
在存量里往下挖,挖地越深越狭小,会去做的人就越少。
不要以为细分了蛋糕就小了,一来中国人口这么多,大盘摆在这里百分比再小都有养活你的机会。
二来现在不是机会太少了,而是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太少了。
大家做的东西都大差不多,你有的功能我也有,甚至连价格都一样,哪怕你开发出一个微不足道但足以让使用体验变得更顺手的功能,都能帮你脱颖而出。
就像前两天我在淘宝上想买个厨房用的垃圾桶,大家有没有想过,厨房的垃圾桶和客厅卧室里的垃圾桶是不一样的,因为厨房大多丢的垃圾都是剩菜佐料油渍什么的,更容易脏手。
我翻了十几个商家除了外观不一样以外,垃圾桶都大差不差 ,直到我看到有一家的垃圾桶是可以把垃圾袋用开关拉一下然后自动打包带走的,这就省去了每次用手去把垃圾袋拎起来再系好搞得一手油污的麻烦,于是我毫不犹豫就下单了。
这就是细分再细分,先细分使用场景,再细分人群痛点,最后围绕痛点开发出一个简单实用的功能。
你看这成本也不高,但就是让这个垃圾桶和别的垃圾桶不一样。
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不是学历,而是自我驱动力。
很多人读书时候成绩看上去很好,但从小到大都是被动学习,被家长被老师被周围“别人家的孩子”督促和比较。
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学进去,到最后考试考高分只是为了不让自己落人口舌而已。
这样的人很听话没错,但性格软弱,学习好并非他们的本愿,甚至你去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努力学习,大多数回答都是模棱两可。
并且这样的人一旦丧失了学习的压力,马上就会荒废下来,因为平时绷得太紧了,这种非自愿又长时间的压力会让他们感到非常压抑,甚至比那些学习一般的人还要压抑。
这样的例子其实有很多,没有自驱力的学习,最后都不是学习,而是做任务。
评判学习成果的标志,并不是自己获得了什么知识,而是别人怎么看待自己,这其实就已经不对了。
为什么我们看到一些读书时候学习不好的人,到了社会上反而发展的还不错?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喜欢读书,且学习也不仅只有在教室里上课考试这一种形式,他们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并且很重要的一点,他们有很强的自驱力。
在社会上没有人逼迫他们,一切生活的挑战和现实的巴掌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想要过得好就必须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找不到就得饿死。
这都是和他们的生存息息相关的,而不是老师的批评,家长的督促,同学的比较。
适者生存的社会丛林法则,反而更能够激发出一个人的上进心。
因为不上进就死了,没有人给你兜底,也没有退路。
反观学历这个东西,只能证明在学校教育这样的框架下,一个人的能力还不错,可一旦换了个框架,就不见得适应了。
早点认清现实,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要在没有意义的框架里浪费青春,这才是你该做的,而不是为了逃避,为了不被人唠叨,为了在同龄人中显得有面子而去考试挣学历。
有的人天生适合读书,有的人天生适合混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才是最重要的。
点个在看,一起共勉。
或许你还想看
作者简介:张良计,一个左手干货,右手鸡汤的真性情Boy,出版畅销书《飞跃》,公众号:张良计(ID:zhang_liangj),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经授权发布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点击 关注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