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给人最虐心的焦虑,用什么逆袭人生?
原创 | 作者:阿九 转载请联系isocialor | 编辑: 雪梨 |
社长说
我们总是太急了,不愿意给孩子等待的时间。孩子的心不能装满沉甸甸的功名,激发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 ●
00后给人最虐心的焦虑,
用什么逆袭人生?
前几天见到了一个读博的师兄,短短半年不见,好像一下子老了十岁,让人怀疑他是不是去了哪个时间飞逝的平行宇宙。
其实仔细一想,读博,可不就是平行宇宙么?
这两天朋友圈被母校学姐的《娶妻当娶女博士》刷了屏,有人感慨着学姐的幽默,还有人惊呼:“这是当年的举牌女神?头发怎么这么少了!”
这两项重击让我不由开始思考是不是隐藏在头脑深处读博的念头,让头发纷纷离我而去,黑眼圈也越来越重。
读不读博?
师兄说:“我也不愿意秃着头熬paper啊,但是现在学历贬值得这么厉害,不读博,以后还真不知道能不能养得起家。”
“可你再秃下去能不能成家都是个问题了啊。”看着师兄苦大仇深的脸,我没敢说。
读书,一直读,秃着头熬paper……
读研、读博,说到底都是想凭借知识、头脑、教育突破自己,向上流动啊。现在连图书馆的阿姨都知道“阶层固化”了,我们不读书可怎么行?
焦虑,非常焦虑,读不读博都焦虑。
更让我焦虑的是,当我还在考虑要不要读博,00后们就已经赶上来要把我拍死在沙滩上了。
前一阵子《最强大脑》又开播了,而这一期的少年天才让很多人都在感叹“少年强则中国强啊”。
当“何猷君”刷屏的时候,我的注意力却集中在了几个年龄非常小的选手身上,比如说13岁考入西安交大的刘亦金、初始排名第一的14岁男孩常峻硕、数字华容道中排名第二同样年龄很小只有14岁的杨英豪……
其中我尤其关注的是全场年龄最小,甚至可以称得上“国民儿子”的孙奕东。
只有12岁的孙奕东入围初始排名就碾压很多清华北大、牛逼学历。在后面的竞赛环节中更以小组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直通三十强的名额,在前天的节目中,又在一直落后于对手的情况下以超凡的心理素质逆袭成功。
表姐感慨到:“真想生这么个神童儿子啊!”的确,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这么优秀?
但我却在想,他真的是神童吗?
专治家长焦虑的“神童”崇拜
每年各地都会涌现出好几个“神童”,几岁就掌握几千汉字几百单词、可编程会作曲、能画出世界名作,小小年纪就被名牌大学录取……各路媒体大肆报道,家长也推崇艳羡不已。
与神童崇拜相对应的正是家长的焦虑和整个社会的焦虑。
人们对于“高效率的开挂人生”的推崇与宣传,让我想到了大跃进,想到了“赶美超英”。
家长们希望孩子能赶紧把所有知识都掌握好,赶紧读完本硕博,然后趁着年轻成就一番伟业,成就越高越好,为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添砖加瓦,实现阶层上升,成为人上人。
我们的社会也渴望“神童”,虽然嘴上不再提,但看看国人对诺奖、各种国际竞赛以及奥运金牌的热衷程度就知道,“赶美超英,扬眉吐气”“落后就要挨打”的这一套话语从未从我们的心底逝去。
毕竟,在这样一个急速发展的时代,面对随时可能从眼前一闪而过的一夜暴富的机会,“神童”一定比毫无准备的普通人更可能成功。
在这样的“神童”崇拜下,“伪神童”们悄然出现。“出名要趁早”被奉为圭臬,他们利用神童崇拜,疯狂赚取名利。有的家长采取极端的教育方式,不顾孩子的全面发展与未来,只让孩子在某一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来营造“神童”假象;还有的干脆在媒体的配合下直接造假。
一个极端例子就是2016年河南9岁女孩张易文参加高考取得172分,被吹嘘为神童。其背后分明是其父为了自己的“私塾”招生而利用女儿进行的一场营销闹剧。
我们当然承认有智商异于常人或得益于良好教育方法的“神童”存在,但是在夸赞之前,我想先验证,这个孩子是不是真的神童,他的童年是不是他自己的选择。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培养出“神童”?
原来,孙奕东小朋友6岁取得业余围棋3段评定,还逐步学会游泳、打篮球、打网球、骑行、各种棋牌类游戏,钢琴二级,各种奖项拿到手软。节目中煞是可爱的表现也让人看出他并不是书呆子、考试机器,而是真真正正的全方位发展……
不止智力与知识上的优秀,在学习上、生活上他也非常沉稳不骄不躁。
世界那么大,牛人那么多,有的人真的是我们苦逼地熬着paper秃着头,也并不一定可以超越他们的智商与成就。
在了解了他的的家庭教育之后,我真正相信了,他并不是我们需要去警惕的“伪神童”,恰恰相反,他妈妈给他的教育与其中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比如说,面对现在很多家长唯恐不及的电子产品,奕东妈妈的态度非常开明,她认为应该给孩子机会去了解和选择。在前期教育的铺垫下,孩子就能学会怎样去合理利用这个工具。
“锻炼孩子的操作能力”和“兴趣导向、寓教于乐”:她强调,兴趣是最好的助燃剂,她严格要求但从不勉强。针对奕东小时候善于观察和学习的特点,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操作性的启蒙玩具。
避开“超限效应”和“墨菲定律”的陷阱:和很多家长的急躁冒进不同,奕东妈妈不逼迫更不会批评打骂孩子,坚持“有兴趣,就多学,能力跟不上,就慢慢来”的原则。这样一个超出同龄人聪明的孩子,依然在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他自己也秉持着慢慢来的生活态度。这一点让我眼前一亮!
注重培养孩子的心态:做事情的目标要摆正,不是以奖励来作为动力,而是以做成事情的成就感来鼓励孩子。孙奕东学钢琴时,奕东妈妈以自己听到奕东为自己弹琴的幸福感来给儿子成就感,让他逐渐学会做事情以自发的使命感、成就感作为动力。
这样的态度让孙奕东并没有太多的患得患失。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1V1的对抗赛中,在1:3的逆境之下,追平到3:3,在3:4的赛点压力下,成功5:4逆袭对手取得胜利!这样沉稳的心态是很多成年人都不能及的。
他所受到的教育恰恰都符合教育心理学中对家庭教育方法的建议:
1、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
2、对孩子有高期待并注重正确引导孩子的兴趣与心智的发展。
3、关注孩子的兴趣与能力寓教于乐,不断为孩子更好的成长提供资源创造环境。
4、家庭教育理念一致,避免不同规则让孩子陷入混乱与矛盾;
5、以正向期待来激励孩子,避免负向刺激产生墨菲效应。
6、全面而合理的发展要求,恰如其分的施教与关爱,避免“超限效应”,因孩子无法完成过高要求而导致逆反心理。
7、家长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在孩子的社会学化过程中起到榜样作用。
如何克服焦虑?
回到焦虑的我身上吧。
前天晚上看节目的时候我就不由想问,为什么这个00后有这么好的心理素质,能临危不乱,绝地反击?而他的妈妈也没有焦急地让可以“开挂”的他跳级、考证,而是允许他慢慢来?
为什么这对母子就能脱离这种焦虑的状态?
我想了很久,终于明白:因为他们做事情不只把眼光锁定在输赢、利益上,而同时看重完成这件事情的过程和成就感。
我为什么会焦虑?因为那句“学历贬值”,因为担心自己以后找不到“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好工作”。
家长们为什么会焦虑?因为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怕孩子考不上好学校,找不到“钱多活少离家近”的“好工作”。
我们太在乎输赢,太急功近利了,驱动我们的只是利益。这样的我们,怎么可能不焦虑?
于是我放弃了学习的乐趣,家长失去了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喜悦。
本应非常简单的道理,被输赢、利益束缚住的我们却没那么容易认清。
好在焦虑而盲目地决定自己的道路之前,在这个00后身上我明白了该如何克服焦虑找回自己:关注做事的过程重于结果,以完成事情本身的成就感作为动力。
沿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应该就能没那么焦虑,可以重新体会到“努力”本身的幸福感了吧?
● ● ●
你可能会喜欢: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