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配有对象,因为我根本过不起情人节”
推荐 | 作者:乔麦 来源:财经网(ID:caijingwangwx) | 编辑: 团砸 |
社长说
现在呀,能过得起情人节的不仅得是有情人,还得是有钱人。
● ● ●
“我不配有对象,因为我根本过不起情人节”
马上就是情人节了,在这个专属于爱情的节日,惊喜、浪漫、告白成为了主题。
虽然是“洋节”,情人节在中国的节日氛围丝毫不逊色于传统的“中国情人节”——七夕,甚至比七夕更受欢迎。这一天,玫瑰、巧克力、烛光晚餐…国内的男男女女们用各自的方式表达对伴侣的爱与关怀。在很多情侣眼中,规划好预算、准备一份特别的情人节礼物也是必不可少。
情人节有多“贵”?
信用卡机构万事达(Mastercard)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内地的情人节平均预算为310美元(约合2130元人民币),高居亚太地区榜首。中国香港地区的消费者屈居第二,平均预算为282美元(约合1940元人民币)。
在礼赠情人方面,青年男女们也都毫不含糊。珍爱网研究发现,超五成的受调查男女会准备1000元或以上的礼物。
其中,预算1000-1500元左右的占35.37%,预算1500-2000元左右的占28.60%,预算2000-5000元之间的占25.10%,5000元以上的竟也有10.93%。
但与上述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只有大约41%来自澳大利亚的受访者表达了在情人节当天送礼的意向。新西兰人更是“冷淡”,只有39%的受访者们会在情人节这一天送出礼物。
对此,万事达咨询公司(Mastercard Advisors)亚太地区负责人施立德也坦言,“令人感到吃惊的是,情人节在泰国、中国更受欢迎,甚至超过了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拥有过情人节传统的地方。”
纵向来看,近年来国内情人节也呈现越来越“贵”趋势。无论是礼物价格档次、餐厅酒店星级,都在逐渐升高。
携程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情人节有超过六成情侣选择入住高星酒店,高于去年同期水平。酒店的服务品质、床的舒适程度以及硬件设施,是今年情侣们选择酒店的主要考虑因素。数据表明,配有落地窗的房间在今年情人节最受欢迎。
美国零售协会最近的调查却显示,今年情人节美国的人均消费将会从去年的 146.84 美元降至 136.57 美元。总花销于去年达到峰值(197 亿美元),今年会下跌至 182 亿。
远道而来的情人节,如今在中国成了昂贵的节日。谈起元宵节,酒店的人皱眉:卖元宵能挣几个钱?除非一个元宵200元,否则人力成本都回不来;提起除夕,商场的人摇头:除夕都在家团聚,谁出来逛街?提起中秋,厂商越来越郁闷,靠包装发财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情爱话题”由私密走向公开
情人节“贵”的前提是它被认可、受欢迎,有人为之买单。
情爱在字典的解释是:特指男女间的爱情。受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相对比较内敛和保守。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国人并不习惯在公开场合表现情感。就像公开环境中讨论欲望一样,人们唯恐与之沾上一丝牵连。
一方面,随着中国走向世界经济的舞台,中国与世界交流越来越多,国人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包容,形成了多元的理念。
对于情爱话题及两性话题,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态度也从避之不谈转变为高谈大论。多数人认识到,情爱并不是禁忌话题,而是可以交流可以倾诉可以展示的内容。观念的逐渐改变促使情人节受欢迎程度不断攀升,多年被压抑的“爱”得以释放。
另一方面,社交网络的无孔不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改变了情感的表达方式。
在网络和社交软件并未普及的时代,人们几乎不知道彼此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近年来尤其是微博元年的到来,使人与人的社交关系发生重大改变。情人节为社交网络带来一场狂欢,它已从两人间的活动变为渴望得到见证和祝福的仪式。
为什么?因为在多数人眼里,“秀”出来的礼物、红包等才是恩爱的载体。如果情人节没有礼物,“秀恩爱” 便会没有内容。
潜移默化中,拍照、发朋友圈变成了节日仪式,而这种仪式的感染力使越来越多人变得高调然后加入情人节“秀恩爱”行列。
社交网络为爱的表达提供了平台,也逐渐改变了人们对情爱话题的态度,但同时滋生出攀比之风,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加入到“秀”的行列,“秀”的东西也越来越贵。
比起中秋、春节等以团圆文化为主的传统节日,以“情爱文化”为主的情人节本身就具有话题性,因此一旦它被从笼子里放出来,便会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活跃在当今社会的每个角落。
被加热的 “浪漫经济”
情人节已经演变成一套成熟且颇具体系的经济现象,其每个环节都伴随着消费行为的产生,甚至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浪漫都可简化为买买买,这是诸多商家对其不断“加热”的结果。
商家们都铆足了劲儿想要在这个节点上冲刺一下销量,营销做得要多花式有多花式,情人节“秀恩爱”则正中商家下怀。
擅长将一切节日变成购物节的商家来说,也开始最大限度地“榨取”情人节的商业价值,诸如“第一杯全价第二杯免费”、“带女士打八折”之类的促销活动,更是铺天盖地。
大多数男士,不太会知道在情人节这样的节日到底要买什么给自己的另一半,除了传统的巧克力和鲜花,还有什么?这时候,便是品牌商的最佳营销时机。
今天,微信还将一对一红包发送最高金额提升至520元,情侣间的示爱方式又添“新招数”。 看似微小的调整,悄悄地拉高了情人节成本,因为520元足够买一束玫瑰和一份简单的礼物。
早在前几天,鲜花、餐厅等“情人节标配”就开始涨价,有些价格甚至翻了好几倍。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发现,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不少商家提前在店铺显眼位置摆出了“进口玫瑰”的字样。
在成都三圣乡花卉批发市场,厄瓜多尔进口玫瑰、25支一束的“自由女神”,批发价达到1500元,每支均价60元,零售价格更是逼近百元大关。批发店老板说,这批“自由女神”在半个月前就全部预订完了。
虽说爱情是无价的,但在不少人心中礼物是爱情的载体。商家的花式营销和铺天盖地的广告信息为情侣们创造了节日氛围,作为节日主角的他们渐渐被“洗脑”,越来越重视情人节、越累越舍得为之掏腰包。
有钱又会玩的年轻人
如果流行语“城会玩”代表城里人真会玩,那么可以用“轻会玩”表示现在的年轻人真会玩。
从以量取胜的鲜花玫瑰;到以精致装饰和搭配礼品博眼球的“艺术品”玫瑰;再到一场浪漫“私奔”或一个表白的红包,西方情人节在中国已逐渐告别“玫瑰+巧克力”的传统互动方式。
与其说,年轻人舍得为伴侣花钱,不如说在他们眼里“钱”根本不是事儿。当下购买高档品的大部分人,并没有突然变得有钱、有名或者阶级提升,而是随着文化、经济的变化慢慢有了消费能力和欲望。
相比买菜时为一毛钱讲半天价的父母,年轻的一代人更注重自身的消费体验和消费场景,也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由于对钱“不太在乎”,现在年轻人也越来越会玩,情人节不再只是看电影、吃饭的老俗套,请假去浪漫的地方旅游过情人节,成为中国情侣们和新婚一族流行的过节消费方式。
驴妈妈网上预订情况显示,情侣出游中85、90后占八成,成消费主力。这也说明,度过了合家团聚的春节后,年轻人更期待和爱人单独出游,享受二人世界的甜蜜和浪漫。
携程旅游昨日发布《2017情人节旅游消费报告》,报告显示今年情人节旅游两人平均超过6000元,55%选择出境游过节,平均花费超过12000元。甚至有中国情侣在马代包岛过二人世界,订单最高花费20万元。
酒店订房量而言,“90后”占据了今年情人节开房人群的半壁江山,“95后”更是跻身“开房”的主力阵容,情人节住店人数同比增速接近100%。
从开房偏好上来看,由于80后、90后逐渐成为旅游消费的中坚,他们愿意为更高品质的酒店服务买单。因而,今年情人节,高星酒店尤其受到欢迎。数据显示,今年情人节,三四线城市订房量暴增。
有媒体分别调查了“90后”“80后”“70后”和其他年龄段的样本,发现在消费预算方面,越年轻,越能花。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国人情趣消费的年轻化趋势更加明显,90后日益成为消费主导人群,成为情趣用品购买人数最多的人群。在各个年龄层情趣消费成交人数占比中,90后达到了43.5%。不禁让人感叹:真是“轻会玩”哪!
结语
有媒体做过的一项逾两千人的问卷调查显示,接近80%的受访者认为“情人节是一种负担”。
有评论认为,原本是表达情谊的礼物,如果过了则会成为负担,这点犹如中国数千年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一样,相互窜个门,带点儿小礼物本是人之常情,可一旦这种小礼物形成攀比之风,被商家无限放大成身份、地位之荣时,人情亦会变味,成为情感的负担。
"我要你每天都美满……握起大大的手/放进我的口袋/感觉到温暖……我会为你制造浪漫/做你贴心的伴"。这是歌曲《有你就不怕》的歌词, 反映了一种平淡却真切的温暖。在情人节这个属于有情人的日子里,两人一起做一顿饭、一起做一件有纪念意义的事情,或许比昂贵的礼物更让人难忘。毕竟,“其实爱对了人,情人节每天都过”。
(参考资料来源:观察者网、北京晨报、西安新闻网、澎湃新闻网、中国日报网、央广网、新华网、第一财经日报、中新网、参考消息网、中国新闻网、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济网、辽沈晚报、南方网、北方网)
● ● ●
你可能会喜欢: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