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茶在中国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原创 | 作者:Sybil 转载请联系isocialor | 编辑: 雪梨 |
社长说
——狗子你在干嘛...啥?喝下午茶?!
——不,哥喝的是品味
● ● ●
下午茶在中国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下午茶最早起源于英国,下午3点多,皇室贵族们会坐在桌子前,一边吃着西式糕点,一边喝茶。不知从何起,这种习惯逐渐在中国各地流行起来,几个闺蜜一边饮茶一边闲聊,享受下午的闲暇,渐成为现代人的一种休闲习惯。在拥有千年茶文化的中国,为何“下午茶”这一西方的文化舶来品也会如此风行呢?
始于西方并逐渐在全球范围流行的
下午茶文化
17世纪时的欧洲,人们沉迷于来自神秘东方的一切,似乎只要和东方有一点联系就走在了时尚的前沿,饮茶因而逐渐成为欧洲人生活的一部分。据悉,在19世纪的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名为安娜的贝德芙公爵夫人每日下午邀请朋友共享茶点,这一习惯迅速在上流社会流行起来,逐渐演变成英国独特的下午茶文化。
直到今天,走遍英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提供茶饮的饮品店,甚至酒馆也不例外。下午茶文化于英国人而言,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社交方式。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一到午后,人们都会小聚片刻,伴随点心享用红茶,打发晚餐前的闲暇时光。
在西方许多国家,甚至亚洲的部分国家,下午茶文化逐渐盛行。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并尝试其生活方式,下午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更被解读为一种象征高贵的文化生活方式,在近年受到中国人的热捧——“有一种优雅,叫做下午茶” ;“下午茶,爱生活的一种仪式”;“寻找属于你的诗意时光”;“遇见最美的自己”——无数心灵鸡汤与营销软文向中国人“安利”下午茶文化,使其成为诸多追求生活品质的中产一族特别是都市女性所崇尚的生活方式。
在中国,哪里的下午茶之风最盛
根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联合口碑发布的《2017国民餐饮消费大数据报告》,不难发现,下午茶消费已经在中国各大城市餐饮消费中占据了一定比重。整体上,南方城市对休闲饮品的偏好度比较高,且女性在下午茶上的需求远超男性。
无论是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还是成都、长沙、厦门等新一线、二线城市,可以消费下午茶的去处也越来越多。在一些大型餐馆及酒店,最流行的饮品往往是英式下午茶,几位衣着考究的女性聚坐一起,一边享用三层塔茶点,一边品着英式红茶,优雅而闲适。
此外,餐饮公会的一项调研显示,25-35岁上班族群体由于其收入水平较高,追求生活品质,对于下午茶的喜爱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群体。在下午茶消费群体中,女性是男性的两倍,且以“享受生活”为主要情感诉求。
正如商家所宣传的那样,下午茶其源于维多利亚时期英伦上流社会的历史、繁复考究的用餐及社交礼仪,无一不散发出浓厚的贵族气质,使得对品质生活充满美好期冀的新时代女性心驰神往。于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消费者开始效仿英伦贵妇,选择通过如此“精致”的休闲方式犒劳自己。在她们看来,下午茶折射出一种生活态度——不放弃对生活品质的执着追求,永远保持优雅的自我。
是谁在构建这一消费行为背后的意识形态
有学者在探讨当代中国中产阶层消费生活方式后发现,在经济实力上,虽然中国富裕阶层和传统发达国家的中产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已完全摆脱温饱压力的束缚。在消费观念和消费风格方面,随着消费主义文化的不断蔓延,商品的符号价值意义高于其使用价值,中产阶层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品味及象征符号的追求,通过文化消费实现对自我身份的界定以及与他人的区隔。
伴随着中国女性经济独立以及社会地位的逐步提升,更多的都市女性开始参与文化消费。2008至2012年《中国城市女性消费状况千人年度调查》研究表明,女性消费结构逐步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消费“她时代”已经悄然来临。而下午茶能够成为女性消费者们的新宠,风行全国各大都市,自然少不了市场营销的推波助澜。
当符号的价值意义高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开始转变策略,强调个体的生活方式,这一策略被诸多研究市场及广告的学者概括为“推广生活方式”——广告内容并非产品本身,而是充斥着象征性的与产品无关的宣传,即,描绘并提倡某种生活方式以诱导消费者。网络上大量的软文、心灵鸡汤将下午茶与热爱生活捆绑销售,向消费者灌输一种新的消费价值观——从使用价值的消费过渡至符号价值的消费,下午茶不再仅仅是下午茶,而成为了女性爱自己、爱生活的表达。
参考资料:
Emalee Beddoes.(2014). The art of tea: late Victorian visual culture and the normalization ofan international national icon.
Goodman, D, EdwardElgar, P, & Chen, M. (2013), Middle Class China : Identity AndBehaviour,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eBook Collection (EBSCOhost),EBSCOhost.
Jolliffe, L. ed.,(2007). Tea and tourism: Tourists, traditions andtransformations (Vol. 11). 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
Ni Wang. (2011). A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British Tea Culture.
Roger A. Shiner.(2012). Freedom of Commercial Expression.DOI:10.1093/acprof:oso/9780198262619.001.0001
Seabrook, J 2004,Consuming Cultures : Globalization and Local Lives, New Internationalist,Oxford.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Ebook Central.
杨倩.柳西鸣,(2001). “小资”:一种企图脱俗的生活方式. 社会, (8), pp.34-35.
何农. (2005). 以文化的借口谈“小资”. 中外文化交流
姚登权. (2005). 西方文化扩张与文化的“泛西方化”.
王留,(2006). 中国小资文化浅析. 东南传播, (6), pp.67-68.
李陀,(2013). “新小资” 和文化领导权的转移. 长江文艺, (12), pp.76-89.
张明明.(2014). 我国城市女性消费特征研究.国家统计局科研所. 文章编号: 1004-7794 (2014) 04-0021-04.
郝洪乐. (2014). 理解中国中产阶层一项基于消费生活方式的社会学考察.学位论文.
餐饮公会.数据告诉你,“下午茶”生意应该这么做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口碑. 《2017国民餐饮消费大数据报告》
● ● ●
你可能会喜欢: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