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差的人如何自救?
推荐 | 作者:风墟 来源:炼己者 (ID:fengxuwake) | 编辑: 雪梨 |
社长说
少则得,多则惑。● ● ●
懂得放弃,你才能更好地拥有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陷入了这样一种状态:
一开始的计划,是上午的时间用来好好做课程;但从网上搜集资料的时候,忽然有了新的灵感,我觉得很有必要写一篇新文章,于是又建了一个文档,开始想思路;
想思路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积累实在是太贫瘠了,于是又搜了一大堆相关的书籍,挑了一本开始看。
看了几页书忽然惊觉:上午的时间已经过了一大半了,然而我课程没做,文章就写了个开头,书就看了几页,大部分的时间,都浪费在毫无意义的思考、和从网上焦虑的搜集资料上了。
我痛定思痛,感觉这样不对,于是重新制定了一个计划:以后上午做两个小时的课程,看一小时心理学的书,下午抽三个小时写文章,两个小时看一本思维提升类的书,晚上运动一小时,再看一小时佛学的书。
这样的安排看起来有条理了一些,也将时间穿插着分配,更符合学习记忆理论。
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它并没有起到效果。比如说在早上我不想做课程的时候,我就会想,那不如我上午先看两小时的书,到了下午再做课程。
这样的念头一产生,我就很容易继续想:我现在也不想看书,不如先写写文章。
但是文章我也不想写。这时候我就什么都做不了了。
于是我就去网上搜:怎样提升执行力?然后一上午的时间就又不知不觉间在刷知乎当中飞速的度过了。
在我身上发生的这件事,实际上也在很多很多的人身上同样发生过。
我们明明是想要把事情做好,我们也的确希望能找到很好的提升自控力的方法,但却又总是一次次的陷入焦虑的状态之中:越焦虑,就越没有行动力;越没有行动力,也就越焦虑。
这种状态之所以会持续的存在而得不到解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意识之中有一个最深的错觉:认为我们的人生可以有无限的可能,认为我们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错觉,是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有无限的可能”这是一句从小只是用来鼓励我们的空话,而完全不符合客观的现实。
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在去设想自己的未来时,总会感觉还有很多的时间,仿佛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去,很多人都可以认识,很多事业都可以去成就。
我们把未来的无数种“可能”性,当成了这些所有不同的选择和可能都是我们可以去经历的。而忽略在无数的选择之中,我们一旦选择了一个,在那件事情上我们的这个选择就成为了唯一,其他的所有可能性也就因此而不存在了。
但是这种认为未来会有很多选择的心态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是能够有一种暂时性的好处的。
是什么好处呢?
也就是我们会获得一种好像能够拥有很多的满足感。仿佛有几个亿的资产在等着你去继承。
但这种满足感自始至终都只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欺骗。当时间到了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很多人就一下子迷惘了。他瞬间就迷失了方向。
比如一个人在进行择业的时候,他既想当老师,又相当一个自由职业者。在他没做出选择时,他在心理上所感知的未来,实际上是老师和自由职业者这两者的“好处”的叠加,因而会对未来产生一种并不实际的美好预期。
但真的选择了做老师,他就会很纠结很痛苦,因为这个未来和他当初“想”的不一样。
当他做出这个选择时,老师这个职业带来的稳定这个好处很快就会被他适应,于是当他在生活中遭遇种种挫折时,很自然的就会怀念做自由职业者的那种自由感和无拘束。
但是即便他当初选择的是做自由职业者,他同样还是很可能在这种不稳定和没有安全感的生活状态中,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选择做老师。
有人会很困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在设想自己的未来发展时,绝大多数时候,都会只看到这个选择带来的好处,而低估它可能带来的坏处。
秉持这样一种态度,那么毫无疑问,你做任何选择都很容易后悔和退缩。
但有人会更疑惑了:做选择不是本来就要权衡利弊的吗?如果你不考虑它会带来的好处,那要怎样选择呢?
其实这是一个理解层次的问题。如果我们只从好处和坏处这种层次去理解问题的话,那么我们就只会因好处而欣喜,因坏处而痛苦。
只有你超越“利弊好坏”这个层次去看待问题,我们才能够拥有恒定的目标,不退缩的勇气。
超越好坏利弊,不意味着你就不再考虑它们。而是说只要在大体上一个选择对我们来说是有利的,能够满足我们对生活的基本要求的,那么除此之外,我们考虑更多的是这件事情能够实现我们的“志向”。
当一个人的志向被满足时,他就在那时完成了一个阶段的自我实现,而由此带来的成就感可不是简单的利弊好坏就能够去衡量的。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明白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的名人可以做出非常惊人的、在我们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成就。
因为他们内在的“奖励机制”和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完全不同。
我们普通人的奖励机制都是用外在得失好坏的标准来恒定,而他们的奖励机制却更多的是基于内在的,自我成就的。
所以王阳明的心学非常强调人生要尽早“立志”的重要性。
为什么呢?
因为立志意味着一个人决定了在看似无限的未来中,早早的就做出了一个选择。在这之后他所有的人生都可以围绕着这条主线来运作。因此,他也就少了很多的迷惘和焦虑,从而能更好的利用自己的时间。
我们必须明白:“想要的越多,你真正能得到的就越少”。
“时间”是每个人的生命当中最宝贵的一项资源,而这项资源是有限的。
我们想做出任何不说是震古烁今、哪怕只是想超越一般人的成就,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需要将我们本就有限的“时间”这项资源,给切割出一大部分,投入到一项事业中。
我们必须将精力集中,时间集中,专注的把一项技艺反复锤炼,令我们的水平能够在业内成为优秀,别的我们先不谈太多,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水平。
很多人的生活为什么很糟糕呢?
不少有些见识,对社会学有所了解的人会归结于社会阶级的固化,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但是具体到个人身上时,阶级固化和分配不公这是我们要去抨击的一种社会现象,而不能把它作为我们允许自己随意浪费自己的生命的借口。
“每个人只能为自己负责”,这句话我已经重复了无数遍。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人不能过颓废的生活,而是除了“我自己就是想颓废的活着,并且也愿意为此负责”这一点,可以是你颓废的理由之外,除此之外,任何外在的理由都不能成立。
对我们个人来说,真正令我们生活糟糕的,本质上是源自于智识的缺乏。
因为缺乏智慧的认知能力,所以我们没有深刻的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社会分工的漏洞和模式,因此我们无法找到既适合自己,又能赚到很多钱的事业;
我们也没有深刻的了解人类心理和生理的运作机制,因此不知道怎样很好的控制自己去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所以我们的人生就在焦虑和无所事事中不断地消耗。
其实你越是成长就越是会发现,这个世界很复杂,也很简单。
复杂的地方在于,任何一个结果都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达成的。
比如说一个人他的生活状态很迷茫,很空虚,导致这个结果的包括他的原生家庭,个人性格特质,运气,智慧层次,行动力,心态等等。
这些因素又会相互影响,比如原生家庭会影响他的性格特质和智慧层次;运气会影响他的心态和思维方式;智慧层次会影响他的行动力和心态;
简单的地方在于,如果你能够学会专注,那么这些所有复杂的因素都可以被屏蔽、覆盖、和超越。
专业能力上的卓越,能够给你带来经济上的回报;
经济状态变好了,你的家庭和人际关系就会变得更好。(很多人的家庭关系不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钱)
你的能力很优秀,自然的能够获得别人对你的尊重,自信心会有一种非常明显的提升,而且这种提升是很稳固的。
“越有能力的人脾气越大”,这句话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有能力的人。
但是这句话对于目前还没有能力的人的参考价值是:如果你有能力了,你才有对别人发脾气的资本。
很多人之所以不自信,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其实就是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没有让别人尊重你、听你说话的资本。
你和我没什么关系,你也无法在什么地方上可以钳制住我,你更不可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那我凭什么要照顾你的感受呢?
谈到这一点也让我有了一点反思,就是很多心理学的写作者,也包括我,都有一种忽略客观现实,而过度强调主观感受的调整的倾向。
别人看不起我,那我不管他,我运用情绪ABC理论,将他对我的看不起解释成不是对“我”的看不起,我去探索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解释为什么我会觉得他看不起我,为什么他看不起我会令我感到不舒服,然后调整我自己的认知,这样我就不会感觉到他对我的伤害了。
这样一种方法当然不能够说是错误的,但是只强调主观而完全的忽略客观,这始终会是有一些片面的。
前面我们谈到的这些,其实只有一个核心的目的,也就是试图帮你建立一种新的、更符合客观现实的“利弊计算方式”。
过去我们都是习惯性的认为拥有的越多越好,所以在衡量利弊的时候,都是做简单在做加减法;
但是如果我们真正的理解到自己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就会知道加法不可能一直做下去,它很容易到达自己的上限;
也会明白如果不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性的去分配自己的经历,那么我们即便是做的加法,那么每一个数字也都会非常的小,100个1相加也不过就只是100;
而如果我们能够扭转过去的那种认识,意识到“做加法”只是一种很笨的、试图用假装的努力替代思考的、实际上并不经济实用的方法;
“做乘法”才是不仅更有效、而且更快速的方法,那么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完成在“我要真正的去面对自己的人生”这一点上的“立志”。
什么是做乘法呢?
通过在一项事业上不断地投入精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完成基数的增大,从1变成2、从2变成3、从3变成4……
通过不断的投入时间,和不断地重复,再加上一项成就所带来的其他附利与加成的不断扩大,这个基数就能够不断地以倍数去增长。
你必须真的理解并且开始接受这种计算的逻辑,通过对自己和身边人的反复验证,令你意识到这种计算逻辑才是更符合客观事实的,你才能够在心理上彻底的抛弃浑浑噩噩的状态和通过自欺获得的虚幻的满足感。
什么叫真正的理解呢?
就是说过去你在去思考自己的未来时,你潜意识中所假设的那个未来,是模糊的、有着很多种可能性的,但是所有的未来和当下之间都是有着“断层”的。
断层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你其实并没有想好、或者其实根本就拒绝去思考从现在到实现那个未来的具体路径,和可操作、可实践的方法。所以那样的未来对你来说只不过就只是一种“幻想”,它只是你用来自慰的,其实你自己并没有下定决心要去实现它。
但是当你真正的理解了之后,首先是你的未来就不再是模糊的,而是清晰的。并且它会随着你的决定和自控力的增强,而变得越来越清晰。
其次是你的当下和未来之间没有“断层”,它们之间是有着联结的,而且这种连接是你的感受中清清楚楚的能够感觉的到的,这个你骗不了自己。
但是这种转变绝对不是仅凭意识上的调整就可以达到的,还需要你在现实中的实际的调整和实践。
实践的步骤有两个。
第一,你必须砍掉你人生总规划中的绝大多数目标,只留下不超过三个。
这是在人生和未来这个宏大层面上的“放弃”。
以我自己为例,我既想成为一个有名的心理咨询师,又想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家,又想能够走遍很多城市,又想在一个城市扎根建立自己的影响力圈,又想成为一个在圈内很有能力的培训师,又想做命理风水师,又想研究佛学,又想做一个成功的自媒体人,又想做一个情感咨询师,又想写小说等等,还有很多很多的目标我想去完成。
但是我最近意识到我根本不可能实现这些所有的目标,所以我经过取舍后只留下了三个目标:心理咨询师,自媒体人,好好锻炼自己的身体、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强大的心灵。
其他的想做命理师、写小说、走遍很多城市等等都被我放弃了。
这种放弃必须是在心理上真正的给放弃,放弃那些目标可能带给你的成就和自我满足。
不是说我以后再也不写小说、再也不研究命理和佛学,而是我很清楚我最主要的精力应该只放在我那三个目标上,其他的事情我不会分配太多的精力,至多业余时间研究研究。
第二,在你自己可控的未来一段时间内,砍掉你绝大多数的目标,也只留下最多不超过三个的目标。
这是一种阶段性的“放弃”。
同样还是以我自己为例:即便只剩下三个总目标,我依旧还是想每天都能抽出一小时的时间做运动,想深入研究认知疗法,还想深入研究短焦疗法,想以情感咨询的领域为主,还想以生涯规划的领域为主,想做课程,还想同时做好炼己者和风墟先生两个公众号。
通过取舍之后,我6月份只留下了一个主目标:即做好“清醒的幸福”系列课。
次目标就是每天早晚进行十五分钟的锻炼。其他的做公众号和研究某一疗法的目标全被砍掉了。
经过这样的“放弃”之后,我首先是很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时间被充分的利用起来了。
当我做课程的时候不会因为突然想到什么点子再去写文章,或者刷知乎做别的事情。
当你阶段性的有了一个主要的目标之后,你也不会再陷入无所事事、什么都想干又什么都不想干的迷茫。
整个人的心态会更专注但是更放松,生活也会更加的具有条理性。
放弃了那些虚幻的可能性,我们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实在性。这些被我们踏踏实实握在手里的,被我们踏踏实实创造出来的,它们才是我们的人生中真正重要的、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东西。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放弃,他抓得越紧,失去的也就越多。
● ● ●
你可能会喜欢: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