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要认识一个人,先要认识他的恐惧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墨多先生 Author 墨多先生
推荐 | 作者:墨多先生 来源:墨多先生(ID:mrmoduo) | 编辑: 团砸 |
社长说
小科普,人的恐惧由大脑中的杏仁核发出,这个名字源自它的形状而非功能。
● ● ●
梁文道:要认识一个人,先要认识他的恐惧
香港作家梁文道,曾在书中提到,“要完全认识一个人,一定要认识他的恐惧。”
我对这句话深以为然。刚生下来的婴儿会哭,是源于对陌生环境产生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就叫做「恐惧」。
有人说,无知者无畏,我们常常拿三岁的小孩来比喻一个人的无知。
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每个人都会体会到人生的复杂,意识到人性里面控制不住的那种欲望、那种情绪,这其中就包括恐惧。
一个人的恐惧又很多种。比如看到火,你就不会伸手;比如看到悬崖,你就止步不前。
焦虑也是恐惧的一种,它同样会捆住一个人的手脚。
比如当下流行的“互联网式焦虑”。四十岁恐慌自己成为“油腻中年人”,三十岁恐慌自己被同龄人抛弃,二十岁恐慌终将成为讨厌的自己。
恐惧,从来就不分性别、年龄以及财富大小。否则,身价千亿的周鸿祎又怎会在朋友圈中感慨自己的“人生失败”?
因此,恐惧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如影随形。
克服恐惧的最好办法不是回避,而是认识它。
拿破仑曾说,“这个世界上有两根杠杆可以驱使人们行动,一种是利益,另一种则是恐惧。”
由此可见,恐惧也并非一无是处,起码它能督促我们行动。
然而,为什么人会有恐惧呢?其实是源自于边界。
换句话说,恐惧是源于我们的认知局限,以及对结果的不确定感。
咋一听上去貌似有些矛盾。不是说无知者无畏吗?怎么知道的少反而还恐惧了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个人行动时多半都有某种目的、或是欲望。
正所谓无所求则无所惧,有所求则有所恐。
简单地说,你的欲望就是你的恐惧,也是你的边界,是你害怕无疾而终甚至备受其害的不确定感。
比如前两年,在创投圈里流行一个词叫“All in”。就是你笃定一件事,就必须搭上身家性命全力以赴,做好死磕儿十年八载的准备,否则这事儿一定不成。
这种“All in”的信条,被互联网创业者一度奉为圭臬。可事到如今,有几个成了呢?相信数字不过万分之一。
为什么“All in”的人不成,反而有些人“玩着”就把钱赚了?
原因自然不是因为个人的努力程度不足。相反,用力过猛反而会让一个人深陷于恐惧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股神巴菲特有一个投资信条:在别人贪婪时,你就该恐惧;在别人恐惧时,你就该贪婪。
道理虽简单,但95%的人行动都是相反的。
也就是说,在多数人贪婪时,我们贪婪;在别人恐惧时,我们恐惧。
有人说,幸福的人都是沉默的。
这话一点儿也没错。因为幸福从来不是比较出来的,若时刻与人相比,只会觉得自己处境悲凉。
同样的道理,我认为真正的强者也不是比较出来的。
因为如果你想证明自己强,多半比的都是不如自己的。但如果你一直比的都是不如自己的,如何持续变强?
相反,如果一个“强者”眼睛里全是对手,脑子里总想把别人干垮,那么就自然无法避免极端的恐惧。
比如你看见一个同龄人创办共享单车企业,3年脱手赚了几个亿,回头你也创办一家共享XX冲击财富自由。现实吗?
道理简单,但多半人仍喜欢从恐惧中寻找目标。
甚至,错把恐惧本身当成一种方向。
比如,缺钱的时候,钱就是唯一的目标;缺爱的时候,结婚就是唯一目标。
这种由恐惧所伴随的行动,换来的多半都是价值的崩塌。
想要认识一个人,先要认识他的恐惧;想要击垮一个人,同样先要认识他的恐惧。
一个人缺乏存在感,就会狂刷朋友圈日常状态;一个人感到无聊,就会不知不觉在抖音耗费半个上午。
人生最害怕失去的,反而是本就缺失的。
因为看不清,因为对未来一无所知,所以才会时时感到迷茫与恐慌。
比如我周遭遇到过很多人,说在公司干的不顺心,思前想后大半年,想要出来创业。
我问,那你在怕什么呢?一般回答都是,害怕失败。
你看,他连第一步都还没迈出去呢,何谈失败?相比而言,我早都失败一百八十回了。
所以说,人害怕的从来不是看得见的东西,而是无形之物。
这让我想起了《罪与罚》书中的一则笑话:一个人遇上了强盗,整整半个多小时都在感受着死亡到来的恐惧,吓得泣不成声。最后,刀架脖子上,反倒啥也不怕,与强盗呛声了起来。
由此可见,恐惧即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阻力。
人们从来不怕得到,怕的只有失去,尤其是那些原本就不确定的东西。
因此,如果你恨一个人,就要了解他的恐惧;但如果你爱一个人,也要了解他的恐惧。
然而对待自己,请不要成为恐惧的奴隶。
● ● ●
你可能会喜欢: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