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未婚女性,凭啥就被指指点点了?
以下文章来源于书单 ,作者书单君
推荐 | 作者:清凉油 来源:书单(ID:BookSelection) | 编辑:留木 |
社长说
什么时候,社会才能真正地对女性多一点宽容?
● ● ●
30岁的未婚女性,凭啥就被指指点点了?
前段时间,女科学家颜宁突然成了话题人物。
颜宁30岁就成了博导,现年41岁的她受聘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美国国家科学院近日公布的名单中,她当选为外籍院士。
面对这样一位“女神科学家”,舆论的关注点却有点迷:
“天呐,她怎么还没结婚!”
“这样的基因,应该结婚生孩子为人类做贡献。”
“虽然事业出色,但还是耽误了婚姻大事。”
……
类似的言论层出不穷,让我有点愕然:别管一个人多优秀,只要大龄未婚,就可以有让人用异样眼光看待、在背后指指点点的理由。
特别对女性来说,这种社会现实真的很不友好。
旅居中国五年的美国记者玫瑰(Roseann Lake),用3年时间采访多位单身女性、社会学者、婚恋网站的高管,勾勒出一幅“单身女子图鉴”,揭示了中国单身女性在婚恋关系中面临的诸多现实困境,甚至“潜规则”一般的社会观念。
1
“撒娇的女人更好命”
在中国做记者的这几年,玫瑰结识了不少优秀的女性友人,她们高学历、高收入、人格成熟,然而到了婚恋问题上,就仿佛一下滑落到了社会的“最底层”。
比如,她有个单身的朋友,克里斯蒂·杨,拥有经济学学士和英语硕士学位,34岁就开了自己的公关公司,可以说是很优秀了。
有一次,杨邀请了一位正在接触了解的男士来参加她组织的晚会,当晚他们一起玩得很开心。但聚会结束后,这位男士却不再与她联系了。
在杨的主动追问下,他才解释说,看到她身穿樱桃红丝绸礼服,身边簇拥着很多人,气场十足地在会场走来走去时,觉得她很不安全。
很多男性承认男女平等,但在潜意识里,依然认为女性应该顺从于自己。
在谈到自己对未来妻子的期待时,一个35岁的中国投资界精英对玫瑰说:“我们希望自己的妻子像酸奶。像原味酸奶,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意品味。”
他的办公室位于北京的中央商务区,工作中身边也有不少和他一样优秀的女性,但他却无意娶一个在学历或事业上能与他平起平坐的人。
他说自己的未婚妻就是原味酸奶,不精致也没有自己的主见,他喜欢她是因为她更容易控制。
玫瑰发现,在中国,大家不喜欢有个性有主见的妻子,这里的“大家”所包含的不仅是男性。
她的另一个好友马琼对此也深有体会。
马琼是耶鲁大学的博士,性格活泼,思维敏捷,足智多谋。
但每次出门和男士约会,她就跟变了个人似的,身穿素雅毛衣,用一条围巾遮掩乳沟,时刻小心翼翼地让男方多说话,自己面带蒙娜丽莎式的微笑,保持一副对什么话题都很感兴趣的样子,非常卑微。
每次出门前,妈妈总会不厌其烦地提醒她别笑得太过了,“尽量显得贤惠一些”,生怕女儿的自信心和傲人的成绩会把男士们吓跑。
在玫瑰看来,中国父母的这种观念非常自相矛盾,他们一边督促自己的女儿好好学习,成为社会精英,一方面又不鼓励她们学习工作太优秀,以免找不到对象。
这背后的逻辑是,很多人将高学历和高收入与强烈的事业心联系在一起,而这与传统观念中贤妻良母的形象背道而驰。
很多人不能理解“女德班”为什么阴魂不散,却同时认同“撒娇女人最好命”这条定理。
在中国,撒娇确实具有现实的意义,玫瑰曾从在中国人民大学讲授情感心理学课程的胡邓教授口中听到:“如果一个中国女生不会撒娇,就不可能找到中国男朋友。”
她起初以为自己听错了,但很快意识到,教授是认真的。
胡邓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竞争激烈,男性在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低,而女性的撒娇,却能填补当代男性在社会中缺失的成就感和尊重。
时至今日,很多中国女性已经大步迈进了独立自主,但社会主流观念却没有发生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男不上娶,女不下嫁”,依然是很多人默认的的潜规则。
于是像杨和马琼这样的女性,她们之所以单身,并不是眼光高、过于挑剔,可能只是因为她们并不符合那些“活在大清”的人的期望。
2
30岁是魔咒?
玫瑰还发现,在中国,30岁是一个神奇的数字。
似乎中国女性一旦过了30岁,就失去了展示自己的机会,等着被清场出局。
2017年的一期《新闻30分》节目,记者采访路人如何看待“不常回家看望老人属于违法”,一位大爷怒气冲冲地朝着镜头咆哮:“30岁了还不结婚那才是违法!该判刑!”
很多人都知道,大多数女性的黄金生育期是25—30岁,于是乎,30岁就被很多中国父母视为女儿出嫁的最后期限。
因为部分重视“延续香火”的中国家庭无法接受三十多岁的媳妇,担心女性年纪大会影响受孕和孩子的健康和智商。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确实造成了婚恋市场中普遍存在的女性年龄歧视。
很少有男性会光明正大地承认,自己很在意妻子是否处于最佳生育年龄,但过了30岁,女性结婚率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骤降。与之相反的是,拥有高学历高收入男性过了30岁喜结良缘的机会,则升至同等条件的女性的四倍。
其实,男性同样也有最佳生育年龄——25—35岁,而且男性“老来得子”给孩子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比女性要大得多,但我们却很少听到有人在婚配时对男性的生育力提出要求,相关的性别歧视也不多见。
早在1986年,北京大学医学院与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联合完成的一项研究已经表明,从86类主要的新生儿缺陷的发病率看,高龄父亲对新生儿健康的负面影响大于高龄女性。
而母亲的年龄与孩子的智商和健康程度之间,并不像大众所想的那样关系重大,有些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的发病率,甚至在女性30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
对女性生育能力的执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女性被物化。
有一次相亲,克里斯蒂·杨和男方见面刚3分钟,对方就问她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并邀请她去他家参观父母已经布置好的婴儿房。
仿佛相的不是亲,而是一个子宫。
前段时间,颜宁在《开讲啦》中谈到,在美国科学院的华裔院士中,女性的比例高于男性,而在中国的大学里,女性科学家之所以少的可怜,不是她们能力不足,而是女性在结婚生子阶段,事业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扰动。
很多人只看重女性的生育力,却不承认她们的生育价值,认为生孩子是女性的义务,因此她们的事业延滞是理所应当的,更不会考虑女性所承担的生育风险,心理压力,产后面临的疾病和身体机能的衰老。
生育本是女性的自主权利,但往往身不由己。
“没有结婚的我,发现自己不被信任”
张梅是玫瑰的汉语老师,每次快到春节,她妈妈就会上演一出“催婚”的戏码。
有一次,妈妈甚至打电话下达“命令”:两个月后,必须带一个男朋友回家过年。
张梅气急反问说:“我要是同一个陌生人结婚,离婚可能性肯定更大。你宁可让我以后离婚吗?”
母亲的回复更绝:“那你至少还结过婚!”
在这位母亲看来,女儿在这个社会上的身份地位,似乎需要通过有没有结过婚来证明,没有婚姻代表着女性某种程度上的失败。
蒋方舟在微博上谈到自己被催婚的感受时说:“我意识到最大的沮丧,是发现自己不被信任,这种不信任来自最爱你的人。父母不认为你是快乐的,也不相信将来的你有能力让自己欢乐,你做过的努力没有意义,你未来的奋斗也是无用的......”
其实这种不信任,不仅存在于父母与单身子女之间。
有一期《圆桌派》窦文涛和冯唐像是被居委会大妈附体,问了嘉宾俞飞鸿一连串的问题:
为什么单身到现在?
总一个人待着精神还正常吗?
觉得烦躁吗?
需要找人聊天吗?
憧憬丈夫和孩子吗?
……
搞得好像一个女性如果缺少婚姻的抚慰就会很悲惨,陷入孤苦伶仃之境一样。
在问这些问题时,窦文涛恐怕是忘了自己也没有结过婚。为什么四十多岁未婚成功男性的定位是钻石王老五,而放到俞飞鸿身上,就要被质疑她玩不起呢?
[ 为什么俞飞鸿被质疑“玩不起”?文末有一个视频,看俞飞鸿面对尖锐问题如何沉稳回应。]
一些单身女性在步入30岁后,也会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这种压力和焦虑不仅来源于她们自身,也来源于这个社会的舆论:同性恋、情商低、身体健康问题、心理疾病、外貌丑陋.....总之,大龄单身肯定有问题。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里,女主角玛丽在目睹了母亲的悲苦后,决定不结婚生子。
每天下了班,她和朋友聚会,看电影,打网球,过着很快活的单身生活。但最终,她抵挡不住周围人异样的目光和“30岁老处女”之类的流言,陷入孤寂和焦虑,急匆匆地嫁给了懦弱偏执的农场主。
这段婚姻不但没有将她从孤独中解救出来,反而把她拖向了更加枯燥无聊的生活,失去了人生的目标。
哪怕9102年了,对单身女性,社会舆论依然没有宽容多少。
4
读《单身时代》的最大感触,就是人们往往说的与做的是两回事。作为群体的社会也是如此。
男女平等,欣赏独立自主的女性,支持她们开辟自己的事业,婚姻要有感情基础.....
这是舆论的共识,但在实际的婚恋中却呈现出另一种光景——
很少有男性会承认自己不尊重女性,但在潜意识中依然期待着一个温顺的妻子。
没有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女儿低人一等,却要求高学历高收入的女儿放低“姿态”。
都说生育是女性的自主权利,但放到自己身上,首先想到的是绝对不能断了香火。
社会观念的进步需要时间,但首先,它是从我们意识到问题开始的。
最后,希望每个女性都能活得自由独立,也被温柔相待。
图源 | 《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视觉中国、部分来源于网络
相关资料:
这里有一个视频
分享了俞飞鸿对婚姻问题的看法
她用条理清晰的话语
回应了窦文涛的一个个尖锐问题
● ● ●
你可能会喜欢: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