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问我的职业规划,问就是不知道!
原创 | 作者:久南 转载请联系微信isocialor | 编辑:留木 |
社长说
来自HR的灵魂一问:“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
● ● ●
别问我的职业规划,问就是不知道!
“金九银十”的求职季,应届生们参加招聘会,以期拿到一个不错的offer;工作的人也开始蠢蠢欲动,指望着跳槽来升职加薪。但面试时,总会被HR问倒:
“你的突出能力是什么?”
“你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吗?”
“你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吗?”
这简直是对灵魂的拷问。
那么,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你真的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吗?
找工作时候,大多数人根本找不到方向
大四那年的校园招聘会上,几百家企业令你眼花缭乱。走马观花地逛了一遍后,你和不少招聘官谈了谈,也递出去了几份简历,但是心里一直有两个声音挥之不去:“你到底喜欢什么工作?”以及“你能做什么工作?”
这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即便去再多的公司面试,你始终觉得眼前的这份工作并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么你想要的是什么,你却给不出答案。带着这份拧巴,你最终随便找了一份工作,离开了大学。
几近周折,新工作还是和上一份相差无几。无奈之下,买网络课程,为知识付费成了你职业发展上的救命稻草。更有人辞掉工作,专心考研,期盼着两三年后重头再来。
没有职业规划,是多数职场年轻人的困局。
每一次面试,HR都会问“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事实上,对初入职场的人来说,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的还是少数。据BOSS直聘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9年应届生对行业的定位意识普遍较弱,仅有36%的人明确了行业方向,超过六成的人处于行业选择摸索期,没有或频繁更改期望行业。
毕业时本就是迷茫,工作后现实又给予沉重一击,年轻人对职业生涯更加迷惑和悲观,结果只能是频繁的跳槽。领英数据显示,95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职时间仅为7个月。
迷茫、焦虑、看不见未来,是初入职场最常见的状态。
没有职业规划不全是我的错
在我们的固有观念中,职业规划是大三大四的事情。但实际上,职业生涯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人生中某一阶段,而是贯穿于人一生的终身教育。
萨柏职业生涯五阶段理论将职业生涯分为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确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和衰退阶段(65岁以上)。其中,在0-14岁的成长阶段,个体要学会认同并建立起自我概念,对职业产生好奇心,并逐步有意识地培养职业能力;在15-24岁的探索阶段,主要通过在校学习进行自我考察、角色鉴定和职业探索,综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完成择业及初步就业。
这说明,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应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并且互相衔接。此外,“职业——人匹配理论”提出,职业选择的前提条件是要知已知职,即求职者既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特长和局限,也要知晓目标岗位的要求和日后的发展机会。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忙于考试的中小学阶段和过于放松的大学让很多人既不知己,也不知职。
《人生设计在童年》一书提到:“目前,很多中国学生没有理想,不知道今后做什么。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中缺少职业发展教育,没有在孩子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对他们理性、科学、‘超前’地进行长远的职业指导。”
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将来应该干什么,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但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无法让学生探索自己和行业。
很多人稀里糊涂地走进了渴望已久的象牙塔,但入学后才发现对自己的专业丝毫不感兴趣。
就像长辈反对孩子早恋,却在毕业后就催婚一样,学生在高考前的十几年中,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几乎为零,让他们在高考后突然想通从事什么行业也未免太强人所难。
大学里虽然有就业服务部门和就业指导课,但前者的主要功能是组织招聘会与传达招聘通知。至于后者,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远超内容。讲台上,没有出过校门、就业经验为零的辅导员念着PPT,讲台下几百个对未来还没有概念的大学生低头玩手机,这是很多高校的常见场景。一学期下来,除了在成绩单上有一个冷冰冰的学分以外,学生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出了校门,老师和家长渐渐退出年轻人的生活,身心俱疲的新社畜只能在夜深人静时独自感叹生活好难。
探索方向,什么时候都不晚
在学生时代,对职业规划困惑迷茫时,抱怨学校、老师及家长,可以理解成羽翼将满的孩子出门远行前的恐惧和不安,但进入职场后,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才是关键。
1.认识自己,寻找职业锚。
职业锚是一个人做职业选择时始终不会放弃的东西,是对自己的职业定位。在职业生涯的探索过程中,个体会对自己的天资、能力、需要、态度和价值观越来越了解,进而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
可以想一下,你是更喜欢来自专业成就上的认可,还是更喜欢管理;是喜欢按部就班,还是更愿意接受挑战。这就是寻找职业锚的过程,也是在工作中完成自我认知的过程: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能做什么,以及想要什么。
2.摆正心态:工作不会是无意义的付出
根据交点理论,即使一个人做过很多如平行线般毫不相干的工作,但能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善于总结经验,并有意识地提高能力,那么学到的知识、积累的经验终有融会贯通的那一天,那时,这些看似平行的直线会在远处相交一点,这一点正是职业发展的新起点。
正如《工作漂流》里的第四个主人公大野健介那样,虽然没有打算为现在的工作终身奋斗下去,但依然努力从中获得快乐。他说这样的心态才能让他专注每一件事,逐步获得成长。
3.做一个酷酷的“两栖青年”
最近,“副业刚需”频繁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副业刚需并不是说离开了副业,就难以维持生计。这种“刚需”更倾向于进可攻退可守的职场生活方式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主业不称心如意,那就在副业中寻求认同。
和“副业刚需”一起火起来的是“两栖青年”。简单说,两栖青年就是拥有副业的人。《2019年两栖青年金融需求调查研究》显示,目前国内两栖青年超过8000万人,其中24-28岁人群占比达到一半;拥有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群占据主流。
工作之余,做一份副业,成为越来越普遍的选择。如果说,对主业感到心满意足的人来说,副业是增加收入、发展爱好的手段,那么对于职场生活不如意的人而言,做副业不只是从事一份工作,而是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是拥有一份Plan B的心安,是进入另一个行业的入场券。
参考资料:
新华社.辅导填报高考志愿动辄收费上万,“专家”培训三四天就上岗?2019.6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调查报告:“两栖青年”超八千万,“夸手”等新兴职业崛起.2019.5
高燕定.人生设计在童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07.
稻泉连.工作漂流.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06.
刘晓君.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人生发展.高教论坛,2005,(第3期).
马力.职业发展研究——构筑个人和组织双赢模式.厦门大学,2004.
成丹.高中阶段职业规划教育问题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6.
● ● ●
你可能会喜欢:
社会学了没
泛社会兴趣社区
理解社会 探索自我
微信 ID: socialor
合作请加微信:isocia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