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为他人着想就浑身难受,啥毛病?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看见心理 Author 看见心理主创团




有一次我约发小去吃饭,她一来到就特别疲倦。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打车的路上,司机抓着她扯东扯西。
 
她不仅没办法拒绝,在快要冷场的时候想话题补上,假装有说有笑,但全程精神紧绷。
 
我说,你可以沉默,也可以跟司机说你不想聊天啊。
她说:不行啊,不回答我会很焦虑。
 
她从小开始就这样,是个典型的“取悦者”。
 
在她眼里,
别人有忙要帮;
别人有苦要听;
时时刻刻留意着身边人的「需求」,然后快速补位。
 
如果没体察到对方的感受,自己就像做错了事一样难受。
 
照理说,这么为别人着想、善解人意的女孩应该会有很多朋友吧?
 
但她却发现,工作的同事聚会的时候会躲着她;大学同学、宿友毕业之后也从没有找过她。
 
这让她非常难受。
 
好女孩,却没有好朋友。
 
听起来匪夷所思,但这样的现象却并不少见。
 
取悦者,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照顾外界,而外界却不领情,最后就是,与他人关系淡薄。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从事心理咨询25年的哈丽雅特·布莱克写了一本书——《取悦症》,里面就指出了关于取悦者难以处理好爱情、友情关系的两个原因。


 

没有人,

会爱一个无私的人


一般我们会认为如果一个人乐于帮助别人,顾及对方感受,只要拿捏得道,是高情商。
 
但对于取悦者来说,为他人着想,是强迫性的。
 
一旦不这么做,自己就会过得不舒服。
 
而这样不仅给到自己压力,也会让关系里的另一方感到不适。
 
布莱克在书中分享了米兰达的故事:
 
35岁的米兰达非常渴望有一位长期的伴侣,但好几段感情都不顺利。

她拥有不错的女性魅力,男性愿意与她约会,但长时间之后,他们都会对米兰达产生厌倦,转而离开。
 
原来,米兰达太重视她的男朋友,以至于一旦确认了关系,就努力讨好对方:
 
男朋友喜欢看电影,她推掉自己的安排跟他一起看;
男朋友喜欢健身,她会说服自己成为一个健身爱好者;
 
她变得低声下气、唯命是从,并无休止地赞美这个男人;
就连自己的思想,也拼命向男方靠拢,尽量同意对方。
 
正是因为这种牺牲式的奉献,让男人们敬而远之。
 
米兰达对于自己的爱好非常功利和浮躁:男朋友喜欢什么她就干什么,并没有发自内心地喜欢过任何事情。
 
分手之后她又没有动力继续坚持下去,以至于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爱好或者才华,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另一方面,她不愿意在思想上和观点上与男朋友产生意见冲突,慢慢地把自己活成了男方的复制品。
 
这种服从性的相处方式可能在一开始开展的非常顺利,双方都非常融洽,但长期下来,却是毁灭性:

每次男方想要跟米兰达聊天,都不能从她身上获得特别的想法、经历和价值观的冲撞,就像对着镜子一样感到无趣,两人也无法在关系中获得自我成长。
 
这每一段关系中,米兰达都自动地把自己的人格放到最低,用自我剥削和自我牺牲的方式尽量满足对方,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和需求阉割掉。

 
但正是这些被抹杀了的东西,才是关系里面最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部分。
 
没有人会愿意找一个跟自己完全一样的小跟班谈恋爱。
 
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在一起,感情关系肯定会索然无味。
 
强迫性讨好的米兰达,不懂得如何尊重自己,也因为从来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欲望,一方无法看到她身上值得欣赏的闪光点。
 
久而久之,他们对不真实、没特点的她感到厌烦。


“我对你好,为什么你不对我好?”

取悦者看上去是像圣母般无私,但他们并不是不想别人对自己好。
 
他们心里想的是:我对你这么好,你感受到了之后也应该反过来对我好。
 
这种思维的第一个表现就是:取悦症患者以很高的规格去给到别人帮助,也因此觉得自己有理由受到对方同样水平的对待。
 
米兰达就是通过完全牺牲自己的意志去满足男方的所有要求,希望对方能同样照顾她,对她不离不弃。
 
而一旦别人没有给到同等的回报,他们内心就会觉得委屈。
 
更窒息的,是第二种表现:
 
取悦者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想法是互通的,即不用我说,你就应该能揣摩到我的想法和愿望,就像肚子里的蛔虫一样。
 
由于从小就锻炼出敏锐的观察能力,取悦者通常很容易就揣摩出他人的需求。
 
但他们暗自期待所有人都有同样的能力,因此他们不愿意主动说出自己的需求,期望着别人来猜。
 
小杰就是受到这样困扰的一名大学生。
 
从大一开始,他就对宿友特别好:

打扫卫生他全包揽,还偶尔主动给宿友带饭、打水。一开始宿舍还和和气气的,大家都觉得小杰是一个可靠的朋友。
 
但平时一个笑嘻嘻的大男生,突然有一晚上就摔杯子,破门而出,退出了宿舍群,拉黑了全部宿友。
 
原来当天晚上小杰有排练活动,回来之后特别饿,刚好碰到其他宿友吃完宵夜回来,大家有说有笑,但没有人给他带吃的。
 
他突然就觉得很委屈,打从心里觉得宿友们就是白眼狼,平时帮他们那么多,他们却一点都没想起自己。
 
我问小杰:“他们知道你饿吗?”
 
“大概不知道。”
 
“那你有跟他们说想要他们打包吗?”
 
“这也没有,但他们也应该要想起给我打包,我平时吃饭都惦记着他们……”
 
让小杰痛苦的,正是他这种“我对你好,你就应该对我好”的应该思维。

 
揣摩他人想法和需求是小杰的本能,但他的宿友们却不一定有那么敏感的洞察力。
 
甚至有时候,宿友都没意识到小杰在对他们好,以为“小杰就喜欢打扫”,“小杰就喜欢跟大家分享”。
 
既然宿友不知道小杰想要什么,他们怎么可能想到给他打包呢?
 
取悦者经常会在关系里面突然退缩,甚至毁掉关系,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对朋友有高期望,高要求。
 
而这种苛刻的友谊,是经不起一丝试验的。
 
套用一句情侣间常说的话,那就是:
 
你觉得什么事都没发生,但在我的心里已经跟你断交了100次了。
 
站在对方的视角来说,由于难以发现取悦者内心的那套潜规则,也没有那么多心思去猜测,所以会时常感觉莫名其妙,捉摸不透他们的真实想法。
 
小杰因为带宵夜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主动破坏掉与宿友构建的3年的友情。
 
就算他们事后关系慢慢缓和,但始终无法回到原来的状态,因为宿友们都见识过他那种脆弱、不可捉摸的情绪之后,都会对他客客气气。
 
对于取悦者,关系是充满失望和沮丧的;
 
而对于关系里的另一方,他们也会感到如履薄冰,有些人也因此敬而远之。
 
因此,构建相对亲密的关系,就变得十分困难。
 
对于米兰达和小杰,他们如果想要收获稳定的爱情和友情关系,就必须觉察和调整自己那忍不住想要取悦他人的冲动。
 

要别人在乎你,你先要在乎自己

但有趣的是,他们取悦的初衷,恰恰就是为了稳固关系,因为当年,Ta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跟养育者构建关系的。
 
听话、察言观色、快速满足——然后避免责罚,获得认可。
 
这个策略,在成长之路上不断强化,形成了今天难以打破的关系模式。
 
但这一套生存策略,在她们成年后进入真正的关系时并不管用,反而成为了阻碍。
 
因为真正的关系,意味着关系里有“我”,也有“你”。
 
但取悦者往往容易把自己透明化,让对方体验不到“你”的存在。
 
 
让关系变得越来越难的,不只是你过于迎合、将别人当成自己生活的中心,还因为你默默期待对方也这样无私地对待你。
 
最终,关系不再是裨益你们的,而是成为消耗你们身心的一个负累。
 
破除这种痛苦的“等价交换”,要做到两点:
 
首先,取悦者要想办法让自己过得爽一些。
 
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多说“我想要……”
 
对于取悦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愿望是非常必要的,但也是可怕的。
 
所以最初,可以先对自己说,向自己表达内心深处的愿望;而后,找个安全的人表达。
 
同时,要知道,即使被别人拒绝,也不代表你不值得拥有。
 
再者,在关系中,当忍不住做迎合别人的事情时,也不要自责。
 
习惯性迎合别人的人,容易陷入疲倦,但又无法停止迎合,那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这份迎合中找到自己成长,专注于自己的体验。
 
比如同事要你帮忙做事情,你还做不到拒绝,那么此时关注自己,有没有技能或沟通能力上的提升?

再比如小杰忍不住给室友做饭,那么是否可以专注于自己厨艺的提升?
 
既然取悦别人很辛苦,不如从中获益,为日后的“不必取悦”积攒能量。
 


最后


成长很难,过往让我们生存下来的,是那个善于讨好、取悦他人的自己。
 
但当人生走到某个阶段,你有条件可以开始为自己而活时,你有能力,也可以去调整自己的生存策略。
 
但改变并不容易,需要慢慢觉察,一步步重塑。
 
试着对那个善于讨好的自己说:
 
谢谢你,曾这样保护过我。
 
接下来,我会活出我们都最想要的样子。

作者 | 黎响;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看见心理】。改变,从看见开始。这里是看见心理,提供专业心理内容与服务,由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创立

作者:黎响

来源:看见心理(ID:kanjianxinli1)

编辑:留木


你可能还喜欢:

点个在看,活出想要的样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