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妈妈是青春期孩子的毒药 ???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Author 李文瑶



青春期的“宝宝”


有一位新认识的朋友,在我们面前提起她的儿子时,一直“宝宝”长,“宝宝”短,我一直以为是个最多六七岁的孩子。


直到有一天,我们终于聊到孩子升学,她才透露,原来这个“宝宝”已经快要中考了。


我震惊了:十多岁的孩子还被妈妈叫“宝宝”?


看上去是一个不起眼的称呼问题,但这个称呼背后却透露了很多母子关系的信息。


当然由于交往不深,我并不知道他们真实的母子关系如何,只是这样的一个青春期的“宝宝”,让我想起更多的青春期孩子出现的心理发展问题:


有的孩子异常冲动,情绪化,甚至会有造成伤害的攻击行为;


有的孩子因为学业挫折或者人际挫折开始逃避学校环境,频繁请假,甚至不去上学;


更不用说我们时不时被一些青少年自残甚至自杀的事件所震惊。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


首先青春期本身就是一个人生非常动荡的时期,从孩童走向成人的道路,很多迷茫、混乱、冲突,在这一时期纷纷涌现。


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长久以来一直作为孩子的保护者的“妈妈”,开始越来越让孩子感觉到抗拒和窒息。


很多妈妈无意识用和孩子童年期甚至婴幼儿期打交道的方式,在跟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包括叫孩子宝宝。


比如:希望在吃喝拉撒各个部分都“照顾”到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觉得“正确”“健康”的方式来;


比如:总觉得孩子不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千方百计明里暗里阻挠孩子自我探索,尝试的欲望;


……


总而言之,希望和孩子保持一种非常亲密的距离,近到好像孩子一直就在自己的怀里。


而对孩子来说,无异于扼杀成长的一剂“毒药”。


“毒”从何来?


刚接触心理学时,看了一本《中毒的父母》,书的内容现在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看书窒息、压抑的感觉让我没有读完。



历数父母之“毒”,好像都是声讨控诉的愤怒,然而解“毒”却并不能只靠发泄。


说妈妈是青春期孩子的“毒药”,并不意味着要谴责那些陷入和青春期孩子“鏖战”的妈妈们。


相反,看到“毒”的来处,正是解毒的开始。


“毒”从何来?


我想到最近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过期糖,似砒霜。


原话的意思是讲男女之爱逝去的甜蜜,如今却给当事人造成无尽的痛苦。


这话放在亲子关系中,也是一样。


过期爱,似砒霜。


不是那种无微不至的母爱不好,而是,这份爱,已经过期了,孩子已经长大了,再美好再甜蜜的“爱”,一旦出现在错误的时间,哪怕是对同一个人,都可能转为“毒药”。


我有一个朋友,年轻时忙着干事业,小孩从小学起就开始寄宿,后来等到孩子初中,她反倒让孩子走读,在学校旁边租了个房子,长期陪伴,无微不至,希望能够弥补那些年亏欠孩子的母爱。


孩子现在已经快大学毕业,然而种种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还几乎停留在初中生的状态。


这位妈妈,也总还是忍不住要对孩子各种生活习惯频繁“指导”“管理”。孩子真正成人之路,看起来还遥遥无期。


青春期最大的课题是寻找自己的定位,探索“我是谁”?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广阔的活动空间,需要不断地在学业,在人际中“试错”,在挫折的痛苦中渐渐找到真正要去的方向。


他们需要的母亲,不再是那个在各个方面都周到照顾甚至包办代替或者强行指导的角色,而更需要的是一个信任他们去勇敢尝试,能够真正理解他们的痛苦和期待的人。


如果很难做到真正理解他们,那么至少,默默忍住不自觉地要伸出的“帮助”之手吧,


尽管,这的确很难。


“毒”是什么?


记得很早以前看过一个流传甚广的育儿金句:真正的母爱,是一场优雅的退出。


很多妈妈都知道这句话,甚至在理智上非常认同这句话,但并不妨碍她们在情感上,在行为上,仍然退出不能。


解毒之始,是先要去睁眼看看“毒”到底是什么。


如果问妈妈们一个问题,有一碗毒药放在你和孩子面前,不是你喝就是他喝,你怎么选?


99.99%的妈妈肯定毫不犹豫地抢在孩子前面端起碗来就喝。


这是肉眼可见的感天动地的母爱。



那么,现在有一种心理的“毒药”同样摆在你和孩子面前,不是你喝就是他喝,你怎么选?


信不信,已经有很多妈妈用行动做出了选择:孩子喝。


这个毒药就叫作“焦虑”。


它可能包裹着好看的糖衣,比如,担心你犯错,担心你受伤,担心你前途黯淡,这些焦虑可能来源于妈妈内心对于自己的不满,来源于自己原始的恐惧,来源于被外界激起的压力感……


总之,当它们升起来的时候,妈妈们感到,我受不了了,我不对孩子做点什么我就难受得不行,与其让我焦虑的这么难受,不如对孩子各种照顾,各种要求,各种批评吧,至少能把这把火给暂时泄泄。


于是,那些妈妈消化不了的焦虑就这样传递给孩子,正如那碗妈妈无法自己咽下的“毒药”就这样传递到孩子的口中。


当然这一切都发生在妈妈们的潜意识中,在意识层面,这些妈妈们正经历着好心被当作驴肝肺的困惑与愤怒:我为你做了那么多努力,为啥你还是冥顽不灵?!


殊不知替妈妈咽下焦虑的孩子们,除了被传染同款焦虑之外,更伴随有愤怒、无力、恐慌种种无名的情绪不能被识别,在体内横冲直撞,折腾出种种给父母添堵甚至让父母伤心的行为,无非被折腾得要反过来再折腾别人,他们才能将自己体内的“毒”释放掉。


如何解“毒”


为了救孩子的性命喝毒药的妈妈是伟大的,她们大多数活在各种传奇电视剧中。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默默咽下自己焦虑的妈妈,更有一种平凡中撼动人心的伟大。


我想起了第三位朋友的故事:她在一次讲课中分享自己在青春期有一段时间非常叛逆,经常和朋友们玩到很晚才回家。


而妈妈,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问,就这样在家中默默等到接近午夜孩子回家。


朋友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自己做了妈妈,才明白妈妈当年能够做到这个份儿上,得忍受多少焦虑和担心,有多么的不易。


其实可能每个妈妈都会有这样的时刻,只是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意义,把它单纯看作一种对孩子的忍让和讨好。


如果你真的明白,每当你忍着自己的焦虑和心疼,去允许孩子在混乱中去摸爬滚打去试错,对他们真正地走向独立有多大价值,你就明白了“无为”不是怯弱、逃避,反而是一种大勇。


至于咽下“毒药”的妈妈们如何给自己解毒,我相信,作为看到了这篇文章的成年人,一定有智慧找到适合你们的方法。


作者:李文瑶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编辑:留木


你可能还喜欢:

不要把焦虑传达给孩子。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