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工作的这个价值,比能赚多少钱更重要?|关于工作、时间、钱的正确关系

社长的小号 社会学了没 2021-12-12


每年春节前后,是职场人跳槽的高峰期,不少年轻人开始蠢蠢欲动,却又陷入选择的焦虑之中。

今天就根据我的过往的经历,来聊聊工作除了赚钱,还有什么其它意义。毕竟每隔几年,都要有老同学好奇地问我:“你现在主要在做什么啊?”

好像在他们眼里,除了毕业前五年我还在职场出现,后面的经历——出国读书、写作、分享心理学和禅修,哪一个都不是朝九晚五的日常工作。但正是这一路上的折腾,还有对同龄人的观察,让我越来越深刻地了解我们为什么要工作,以及工作形式的各种可能性。

 工作、时间、和钱的关系

和现在年轻人动辄就996的工作时间相比,我刚毕业时候的工作环境还算宽松,这让我有机会学学英语,认识了许多不同国家的朋友。同时也让我几年后不愿意配合领导们的“奋斗者平台”“把公司当家”这些理念,开始自己做事。

回想我每次跳槽,内容都更偏向我喜欢的内容,同时,选择加班时间不太多的工作。这样做不是了为了舒适,而是为了有宽松的时间更好的思考和选择,探索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我上学的二十几年基本都在懵懵懂懂的学习,关于自我的探索自25岁以后才开始,试错和恢复都需要消耗心力和时间。所以如果眼前的工作压得人无法喘息,是没有机会去尝试新事物的,人生也很突破。

在《稀缺》这本书中,塞德希尔·穆来纳森提出心智带宽的概念,它是指人的大脑在固定时间能处理的信息总量,如果同一时间要处理的信息量过大,就会减低我们的认知能力以及执行控制力。

对于缺钱的人,如果如延长工作时间去解决金钱问题,又会造成时间稀缺。而这两种稀缺都会压缩我们的心智带宽,降低对事物前瞻性,没有时间去学习发展,同时做事情效率也会下降,掉入一种越穷越忙,越忙越穷的陷阱。

所以,要学会平衡好时间和金钱关系。

花小钱节省一些时间,比如打车、买个顺手的电脑;或者花一些时间去学习理财投资,提升赚钱技能,才是让时间和钱都变得越来越宽裕的方式。

只有手里的资金宽裕,工作才成为一种选择,而不是为了赚钱“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样,工作真正的价值才能显现出来。

工作的内在价值更重要,却常常被忽视
 
几年前我还做培训的时候,第一批90后刚刚开始参加工作,不少客户都反应90后的员工太难带了,说不得训不得,动不动就辞职。

为了帮他们留住员工,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些管理年轻员工的课程,相比之前的内容,主要增加轻松的团队氛围打造和工作价值塑造的部分,效果还不错。

为什么这两部分对90后有效?因为相比80后来说,90后接触网络更早,更有自己的想法,也更容易得到家庭的物质支持,他们是从“看收入”转向“看心情”的一批人。

在日本领导力教练榎本英刚看来,物质的丰富促使人们追求正在从外在价值,转向内在价值。

  • 收入、职位、平台资源这些属于外在价值。外在价值的标准清晰统一,过去也被强调了几十年,进好企业,升职加薪等等。它很容易衡量。

  • 而个人意愿、意义感、幸福感,这些属于内在价值,它的标准非常个性化,每个人都有他想到的不同意义,无法衡量对比。


在国人从小的成长经历中,内在价值往往是被掩盖的,几乎所有人都教育要考上好的大学,有引起学生甚至为了学校而忽略专业选择。

但是,如果一个人已经满足了基础的物质需要,却一直无法在工作中找到内在的满足感和意义感,就会渐渐失去活力和动力,看看有多少社畜喊“丧”,就知道工作对于他们有多无趣了。


随着工作年数的增长,我发现30+的职场人渐渐分成三类:

  • 内外合一型:这一小部分人在喜欢的岗位上努力进取,一直没有停下脚步,斗志昂扬地一边享受生活一边升职赚钱。他们很幸运,现在的工作就能满足他们的内心追求,所以内外和谐统一,充满干劲。

  • 探索内在型:这类人也是一小部分,他们离开原来的工作,尝试着一些新兴事物:教练、创业、微商、线上教学、塔罗占卜、自由职业……五花八门。他们脱离了现有的企业组织形式,自己定义自己的岗位,就因为从这里体会到了价值感,也是找到了其中的内在价值。生活水平未知,看状态倒是折腾的挺开心。

  • 传统乏味型:这一类是大部分人,有了几年工作经验,看起来也光鲜体面,满足了家人和社会的期待,却说不上为什么不开心。其实就是内心的需求一直无法满足,令他们失去了积极创造的动力。

正念的创始人卡巴金博士在著作《多舛的生命》中提到大脑压力时说,当一个人常年为了赚钱而工作,忽视内心需求时,会对人形成一种慢性压力,耗尽一个人的心理资源。长此以往,表现为动力不足热情丧失,最后可能导致抑郁,在生理上也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端粒缩短(加速衰老)。

当我们为之付出了三分之一生命的工作,是否能够满足我们的内在需求?除了赚钱,工作到底还有什么意义?榎本英刚用一本书《创造有意义的工作》回答了这个问题:

工作是为了帮助我们探索和表达自己的生命意义。

这是一种对工作的新诠释。可以说,在现代职场中,一份工作的内在价值被严重忽视了。

如何挖掘工作中的内在价值?
 
1. 找到自己的纯粹意愿

什么是纯粹意愿?就是没有任何回报,你也想去做的那些事情所代表的背后的意义。

追求内价值,不是说我喜欢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工作,我喜欢摄影就要去当摄影师,我喜欢写作就要当作家,我喜欢唱歌就要当歌手,不是这么简单粗暴的。


你可以现在拿出一张纸,写下你愿意无偿去做的事情,看看它们所代表的“背后的意愿”。

喜欢摄影,背后的意愿可能是“冒险”,可能是“美的表达”,也可能是“帮助他人”;

喜欢写作,背后的意愿可能是“分享”,可能是“创造”,也可能是“纪念生活”;

喜欢打游戏,背后的意愿可能是“迎接挑战”,可能是“团队协作”,也可能是“需要陪伴”。

哪怕是喜欢的是同一件事,背后的动力都不同,这就是每个人的“纯粹意愿”。要满足我们的纯粹意愿,也不是只有去做特定的那一件事才能满足,它可以有很多种表达方式。

比如说,我自己很喜欢读书,读完之后还会兴奋地给朋友们讲书推荐他们去读,这个行为背后的纯粹意愿就是“分享”“助人”。后来我开始给出版社写书评,正好满足了我的需要,哪怕开始钱不多,我也做的非常开心。

我认识的一个姑娘,她非常喜欢唱歌,她享受那种“被关注”“被看见”的感觉。后来因为英语不错,选择去做一名培训机构的英语老师,课讲得精彩很受学生欢迎,也完全满足了她被人关注的需要,成了那个机构的明星老师。

所以,喜欢的事情不是只能指向一个职业,它可以是相关的很多工作。
 
2.挖掘现有工作的内在价值,主动调整方向

挖掘出自己的纯粹意愿之后,也不需要马上去换工作,怎么办呢?

根据现有资源调整工作方向,比如喜欢团队协作的人,申请到一个新项目去工作,或是尝试自己主动申请带领一个项目。

开始会有点难,但意愿就是一个人最大的动力,只有去主动要求过,才能看见工作更意义的一面。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化妆品公司做策划。有次策划了一场大型会议,我主动提出当主持人,领导也欣然同意。那次台上的经历给了我很大信心,后来又开始负责公司的日常早会,为我后来成为一个培训师积累了很多经验。这背后,就是“分享”和“表达”的意愿在推动着我。


日常的一份工作的背后,有很多未知的可以侧重的方向,抓住工作的主动权去提议,去发展,也是给自己创造机会。

对很多领导来说,能主动提出新想法的员工也代表着他有主动积极的工作态度,无论是否被采用,至少他不是在被动地等待分配工作。

所以不要怕,积极地去挖掘现有工作的更多价值,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的风声水起。

3.大胆创新,开启第二职业

如果现有工作被框定的很死板无法调整,那就要从工作之外去寻找内在价值了。

这几年很流行做副业。但有的人完全没想清楚,只看到别人赚了钱,就跟风一时兴起去做微商,开网约车,做着做着就不了了之。

真正的第二职业要警惕从众,尤其是当你已经有一份为了赚钱的全职工作,第二职业的目的就要想清楚,到底是为了什么?

一位治疗癌症的医师记录了他工作多年来遇到的病人的故事,后来他发现,这些人在生命终点回顾自己人生时,他们日常为此忙碌了一生的财富和名气竟然无足轻重,没有一个病人说他们希望能得到更多的财产,更大的名气和更高的职位。

相反,他们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一生的意义是什么?给别人带来了什么帮助,给世界带来了什么贡献?

这些都说明,外在的财富和名气在生命的意义面前,没有我们过去以为的那么重要。

每一个人,不止是普通人,哪怕已经看似成功的人,都需要探索和表达自己生命的意义。


比如樊登老师,做为央视主持人已经很棒,但因为喜欢读书分享,开始业余时间做樊登读书。读书会越做越大,他也正式从央视离职。

令人意外的是,樊登读书现在一年收入规模有10个亿,去年年底刘润采访樊登,问到管理的问题,营销的问题,樊登一问三不知。

樊登说:“我现在唯一跟别人有差别的地方,就是喜欢讲书。我能比别人讲得好点,我拿到一本书知道怎么拆,怎么去讲,别人可能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在管理公司上我特别放手,管理公司、销售组织千人活动这些事情我就不如专业的人,你根本就没在上面功夫,你凭什么比别人强呢?”

樊登在讲书这件事找到了他生命的意义,所以他能在开始的时候勇敢地坚持下去,也能在公司扩大后保持初心,就是因为他深知这份工作之于他的意义在哪里。不管公司赚几十万,或赚一个亿,都不会影响他在讲书中得到的快乐。
 
所以,如果你喜欢你的工作,那是一种幸运,好好珍惜它。

如果没有,那在可行的方向好好下功夫,谁也不知道它会在哪一天成长为一颗大树。
 
卡巴金,《多舛的生命》P267
榎本英刚,《创造有意义的工作》
《刘润对话樊登:脑子里天天想着钱的人人,干什么不出漂亮事儿》,公众号:刘润
Intrinsic vs. Extrinsic Value,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value-intrinsic-extrinsic/#WhaSorThiHavIntVal


作者:张曼裕

编辑:思妍


你可能还喜欢:


社长点个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