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方言短视频的年轻人,为什么欲罢不能?
-“好嗨哦,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高潮,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
尽管我们天天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这其实是非常纯正的“贵州普通话”。这些魔性而具有喜感的发音、腔调、语气词成为人们的嘲点,受到广大网友的热烈追捧。那么,方言短视频为什么火出了圈?
内容娱乐搞笑 网友们喜闻乐见
搞笑类的内容在方言的加持下能够在嬉笑怒骂中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那么,为什么在短视频中说方言能够制造笑料,产生幽默感呢?
心理学中的不协调理论揭示了幽默的本质,幽默就是打破预期。我们会因为一些行为或话语出乎意料而发笑。
在某种场景下,我们根据固有经验认为接下来很可能会出现某种行为或话语。当这种固有模式被打破,我们便有可能发笑。心理学家Nerhardt还指出幽默刺激与预期结果差距越大,幽默的效果越明显。
方言配音的短视频能够轻松利用这种失谐原理,方言配音的素材往往来源于人们都看过的影视作品,观众熟悉它原有的声道,用方言配音后,观众头脑中想象的声道与方言形成冲突,产生意想不到的“笑果”。例如,B站上的“果子哥哥工作室”发布的“重庆版的小猪佩奇”的播放量比原版的小猪佩奇还要多:勒是我弟弟,乔二娃,勒个母猪儿是我屋妈,勒个角猪是我老汉儿……评论区内四川网友的总结也让其他非四川人get到了听不懂的词和笑点。
除了方言短视频本身好笑之外,网友们脑洞大开的二次创作也让观众直呼:老铁666!
B站“学习了摸仙堡的方言”视频中将《巴拉啦小魔仙》的“广普”全部制作成了谐音文字梗,成为了B站鬼畜区的镇站之宝。
▲B站up主将原本的配音转换成谐音梗
日语中有个词汇名叫“空耳”,简而言之就是“谐音”,与脱口秀大会上的“谐音梗!扣钱!”截然不同,网友们的空耳评论,往往能够获赞无数。这些空耳评论文本与原话的发音相似,但是意义完全不同,例如“耗子尾汁”(好自为之)、“蓝瘦香菇”(难受香菇)、“港真”(讲真)、“酱紫”(这样子)、“有木有”(有没有)、“盆友”(朋友)等,这些都是广大网友智慧的结晶 。空耳是对声音的一种再诠释,网友们将短视频的方言元素打包成文本信息,悄无声息地就用“文字”发了语音。
使用方言的吐槽最地道?
心理学家Catherine曾经发现,谴责在母语中,会比在外语中引起更激烈的情绪反映。因此很多谴责类的方言,能够渲染出更多特定的情绪。
用方言吐槽的短视频,往往更能够引起人们激烈的情绪反映。例如博主“大连老湿王博文”喜欢用方言吐槽所有人都会遭遇爆笑事,这样的共鸣除了猛击观众笑点,还带去新鲜感。他在视频《北方人如何过年?最全攻略你不得不看》以生动的大连方言再现春节趣事,令众多粉丝捧腹。
调侃、毒舌、吐槽、自嘲……方言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独特的喜剧性。
外地方言听起来更新鲜、有趣
方言短视频的火爆不仅是当地人的一种“圈地自萌”,越来越多的非本地网民也加入到其他地区方言的狂欢之中。
外地方言脱离日常生活,被赋予了一种神秘色彩和异域风情,满足了非本地人的猎奇心理。方言短视频能够帮助观众去了解一个陌生的群体,理解当地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气息。以广西三月三为例,抖音上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三月三各民族如何盛装出席”的服饰类介绍视频,也有对山歌、品美食等民俗类的介绍视频,外地网友不仅能了解到广西地区的民俗、非遗文化,也能从视频中得知“广西三月三放假”的扎心事实。
还有一些方言短视频,精准描绘方言特点,并教学模仿,还“包教包会”,也让地方方言逐渐走向“全国化”。比如,抖音上的山东话教学,就总结了山东话有这么几个特点:倒装句、一些特殊的发音,看完这个视频,网友们都表示“成了半个山东人”
不一样的方言,不一样的“行李”
西梅尔、帕克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他们视现代性社会为一个“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社会里,像帕克说的那样“许多人在大城市中互相毗邻而居,但却在几年之中甚至互不相识”。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流动人口越来越多,许多年轻人选择“异地”打工,“故乡容不下肉身,他乡留不住灵魂,从此便有了乡愁” 。漂族们在偌大的城市也需要一个家乡的情境,来让自己的怀乡之情有着落点。
“一开口就知道哪里人”“乡音难改”的短视频在唤起情感方面会更加直接、迅速,一种归属感和亲切感在播放短视频的那一刻油然而生。快手上火爆的方言短视频博主“说方言的王子涛”在接受采访时便说道:“很多时候,家乡的口音,能给在外打拼的人极大的安慰。”
方言短视频虽然外壳是比较娱乐化、搞笑的,但是方言本身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也是方言短视频发展的根基。热闹的背后,并不是无聊,而是一种地域文化的汇聚、升华。
有一位诗人说过,“汉语是我唯一的行李”。更准确地讲,在中国人的生命中,不一样的方言,就是不一样的行李。方言不同的语气、语调、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与人交际时的态度,也成为了我们每个人身上不一样的“行李”。不同的方言的声调各不相同,也体现着别具一格的性格特色。有的网友就发现自己在讲普通话和广东话的时候,性格会不自觉的改变。
那么,为什么方言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够影响我们的性格呢?语言学家发现,语言表达里的文字内容占20%,语音语调占80%,所以,说话时,话语的重点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是你说话时的声调。
例如北京人的“儿”话音,就带有轻松调侃的意味;四川话中天然的叠词,也让四川娃儿带着几分俏皮与可爱;天津话中“嘛呢”“介不内嘛”,使天津人个个都会抖包袱,说相声;东北人的“可劲儿造”,也突出了东北人乐观、豪迈、有趣的性格特点……观众看方言短视频并不仅仅是为了听方言,更重要的是期待感受当地人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秉性。
方言短视频的出现迎合了大众对更真实、更原生态、更市井生活的期待,也让各地方言成为了“流动的乡音”。方言短视频的火爆提醒着我们,返璞归真已经成为时代需求,方言短视频中所呈现的那种市井感和烟火气才能抵达生活的本质。
作者:李梓幺
编辑:天南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