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社长问答与思考】的第六期,有关自我认知、职业发展、个人选择、自我管理,希望能为你带来启发~我是国内某top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入大二之后发现学校所教授的心理学和我所想的不太一样,更偏重科研,学起来不那么感兴趣并且相对困难。并且我逐渐发现自己更感兴趣的是新媒体、文字写作、内容创作这一块。目前在想自己这大学四年应该把重心放在哪一块方向去发展,更有利于毕业以后的规划。希望社长帮忙分析一下。1、是否有难能可贵的工作机会,如果错过了这个工作机会,那可能以后就很难遇到了。3、是否已经找到明确的职业目标,如果还没有,可以利用研究生阶段,更充足的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以上分析维度,可自己或者跟过来人一起分析。有些问题现在没有答案没关系,但你要带着问题去探索和行动,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心中会有答案。其次,缩小职业认知和现实差距,是能否找到适合职业方向的关键。具体来讲,就是你对目标行业和岗位的理解,要尽可能的接近现实。每个人的认知是有限的,所以这种偏差是永远存在的,只不过要尽力去缩小。拿你来说,自己觉得对新媒体、文字写作、内容创作感兴趣,但兴趣不代表能做好,你理解的新媒体不代表是现实中的新媒体,认知和现实之间还存在不少的差距。第一,就是你要多去尝试,多折腾,多创作。找相关的实习,把自己放到真实的新媒体工作环境中去探索和体验,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真感兴趣,真能干下去。第二,多跟过来人去交流。比如跟师兄师姐谈对专业的理解,可能你慢慢就会转变对心理学专业的认知。1、专业是你职业的起点,会影响你的职业方向和选择,但不能决定你的职业成就。2、如果不是特别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岗位,随着职业生涯的增长,专业对一个人的影响越来越小。3、专业给了你知识,但知识并不能成为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知识要跟技能、能力结合才能更容易成为一个人的优势。人文社科类的学生,在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学习一种技能或者能力。不然,你会发现很难找工作。4、多挖掘和利用所学专业在你目标职业上的有益价值点,不要总去关注专业不利的因素,这样只会让你更消极、更挫败。工作两年了,感觉现在进入了倦怠期,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也没有精力去干,下班回家只想躺着,给自己定的减肥、写作等小目标一个也没完成。请问社长,我到底是怎么了,如何改变这种状态?
社长回答:
根本上,你这个是行动力不足的体现。很多专家会归结为,没有自我,找不到自我价值,没什么意志力,甚至说是空心病等等。
说的也没错,但这不是主流,只是少数人存在这样的心理问题,更多的年轻人,还是行动认知和行动策略有偏差,才导致了长期看不到变好的迹象,所以才自暴自弃。所以,一旦升级行动认识,改进行动策略,他们就会重新激活内心的力量,突破未知的自己。
普遍存在哪些行动认知的误区呢?
误区一:一步到位,完美主义。以为所有的事情,他都要去做好,而且是一下子就能做好。这种想法,从人性上来说,就是贪婪。
人的能力是有边界的,不可能做好所有的事情,也不可能一下子做好。你看到的牛人能做那么好,只是看到了他成功厉害的时候,并没有看到他笨拙行动、迷茫探索的时候。
误区二:孤军奋战,责备他人。现在比较典型就是:因为干什么都内卷,不如躺平算了。这种思维是典型的投降主义。
实际上,环境可以分为大环境和小圈子。你左右不了大环境,但完全可以选择进入小圈子。
误区三:场景部分,效率不高。典型的就是工作和生活场景部分,在生活场景下做着工作的事,在工作场景下干着摸鱼的活。
这样,工作和生活,都过不好。容易被干扰,被打断,很难进入一种心流的高效率状态。
那么有什么行动策略呢?意识到上述误区后,我相信你会知道怎么去避免误区。
1、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先完成,再完美。
2、选择高能量积极向上的圈子,远离负能量的人。
3、主动去营造心流的小环境,比如在地铁上带上隔音耳机营造读书的环境。两台电脑,一台是专门办公,一台专门玩游戏看剧。
1.我目前是在k12行业做销售组长,一共从事12三年了,想转行;2.转行的话不想做一线销售了,但是外面市场普遍择业难,学历是统招大专,自考本科的毕业证书明年拿到;3.最近有了解运营岗位,倾向和用户打交道的那种运营。不知道选择是否合适;4.同时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些迷茫,不知道是否该考研。先定岗位,再选行业,岗位上优先运营,不管哪个方向,先入坑再说。行业上优先线上教育,成人教育可以考虑,是个未来趋势。可以考研,最好是搞个在职的,MBA可以优先考虑。这样学历、人脉、商业思维多重提升。小县城公立医院主管护师,工龄十几年,想往上发展,但是小县城讲究关系,本人又属于实干型,不擅长拍马屁,该怎么办?就这样混日子等退休吗?请社长帮忙指点下。第一点,心态上来讲,不要自我放弃。我们对职业发展规律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每个人的职业发展是非线性的一个成长过程,低谷、停滞、缓慢、下滑、爆发都有,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形态。特别是处于低谷期的时候,不应该是轻易放弃和消极对待。换个角度去看,停滞不前其实是在提醒你:你该升级了!你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优势、资源、位置等,从而调整个人发展战略。第二点,职业瓶颈需要重新找到新的意义感。职业一旦遇到瓶颈,就觉得没有成就感和意义感。主要是来源于两方面。第一,不适合对所从事的职业;第二,所做的东西得不到领导的承认,职业发展空间到了天花板。你更多是属于第二种。要想重新获得意义感,必须转变你的成就动机,摆脱单一的依靠领导的成就评价模式,让你自己在医护圈更有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依靠的是自己的专业医护知识和用户的口碑,需要的是能力。也比较符合你实干的风格。1、提升自己在医护圈的影响力。去精益医护知识和技能,去参加各种论坛和培训,去写文章宣传自己的专业见解,让更多的专业人士去看到。2、提升自己在用户中的影响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医护知识IP ,结合医护经验和优势,向普通老百姓科普医护知识,解决急需的日常医护知识。这样你的成就感就来自于用户的口碑,以及自己的品牌影响力。3、跳槽、换岗位,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提到职业转型,很多人想到的通过外部的方式来解决,比如跳槽,换岗位。但这需要好的领导和发展机遇,可遇而不可求,与其等待,不如自己先积累实力和影响力。任何一个IP的的养成都存在着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和积累提升,需要自己蛰伏一段时间,需要投入不少的精力、时间,还要不断试错,所以要做好辛苦的准备。总之,要保持自己学习的心态和习惯,在黑暗的时期更应该去做一些值得长期投资能够带来丰厚复利的事情。多学习,去接触新东西,保持自己在探索和持续突破的状态。比如说,你可以精进你的医护知识,可以去健身或者户外运动。或许你会发现,你的医护知识跟健身户外运动行业能够结合起来,这就是一个很好新的发展机会。探索不止,这样才能把各种机会串联起来,当然,探索不是瞎折腾,需要聚焦一些方向,这涉及到一个定位问题,自己可以做下。以上发展方向,仅仅是我根据你的问题描述进行的设想,供参考。毕竟我也没跟你做深入的咨询沟通。二线城市教师,应届生上岸在老家另外一个区工作。教师的工作太累了,双减下来后又有晚托,一天将近12个小时。跳到培训班目前看来形式也不明朗,对于未来的发展还是挺迷茫的。如果不想当老师的话还有什么适合的工作吗?这个属于职业瓶颈中工作成效的问题。工作成效低,觉得性价比不高。一般有三个原因。首先,职业认知可能有偏差,或者没有找到靠谱的工作方法;其次,工作压力大,在有限时间难以轻松完成;此外,对做老师确实没有太大的兴趣,也不太适合。针对第一点,可以跟一些老同事沟通,向他们请假自己现在遇到的时间管理困境。第二点,主动减压,跟领导去申请调整工作岗位,比如不做班主任,做代课这样。同时,也要看自己是不是有工作完美主义的倾向,如果有的话,就需要慢慢放弃完美主义;还可以想办法调整工作单位,也就学校,当然了这需要一些关系。第三点,都尝试过之后,如果还是不能改变现状,那就需要重新再做职业定位了。外部的教育公司,建议试试成人教育类的,前景较好。需要指出的是,外部的公司比带编的老师相比,更累更不确定,这是需要重点考虑的。要允许自己有一个职业适应、职业试错、职业试错的机会和空间。老师的岗位虽然令人羡慕,但并非每个人都适合,需要结合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来判断是不是适合老师这个岗位。任何一个职业瓶颈都是重新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突破的机会,趁更清楚了解自己,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这样工作也更有意义感和成就感。大学毕业,父母让留在本地,自己考虑去异地发展,请问要不要考异地事业编呢?
这个问题比较笼统,我没有办法给出答案。但我一直有个观点:在没有选择权之前,请先不要考虑如何选择。考上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