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游戏,刷视频…中小学生天天“抱着手机”该咋办?
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部署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
调查显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目前,中小学生中出现手机依赖的情况日趋增多孩子“天天抱着手机”该咋办?一起关注↓↓中小学生依赖手机怎么办?
据了解,《行动计划》
将从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
规范心理健康监测
优化社会心理服务等8个方面展开重点工作
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护墙
近日,南京在全市56所中小学
发放69000多份调查问卷
对中小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进行摸底
回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有不少孩子都出现了
不同程度手机依赖情况
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
教师耿丽娜介绍
大概有14.4%的学生
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手机依赖
手机依赖的现象
随着年级的增加可能会有增强的趋势
年级越高越有可能出现手机依赖
调查中还发现
当学生的压力越大的时候
对手机依赖的程度也更高
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时
学生容易沉迷于手机
暂时缓解和麻痹负面情绪
期待在手机的虚拟世界中
寻求成就感和情感寄托
为此,今年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
会面向全市中小学生
定期推出一些心理辅导课程
通过组织绘画疗育和情绪书写等活动
让学生通过文字和绘画表达情绪
随后老师再开展针对性辅导
帮助学生更好规划生活,使用手机
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首席专家
南京晓庄学院教授杨种学表示
家长看到孩子玩手机后也不要过度反应
指责训斥可能带来孩子更大的逆反心理
父母需要共情孩子
理解孩子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手机又满足了哪些心理需要
在互相理解和情绪稳定后
再去讨论使用手机的细则
平时也可以通过增加家庭的集体活动
增进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结
制订全家人共同遵守的公约
逐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干预心理问题
护航青少年心理健康
为了提前发现、干预学生心理问题
各地也在积极行动
强化应急心理援助
↓↓↓
崔苗是济南市学生心理关爱热线的
一名心理咨询师
自2020年6月热线开通
崔苗已经接通6216个电话
崔苗介绍
“问题的类型有很多
学习方面的压力、考试方面焦虑、
亲子关系这方面、
跟同伴的人际关系
还有对于未来的期许
他有一些设想
可能不被家长或者是老师理解”
济南市学生心理关爱热线
面向济南市、山东省
乃至全国的学生、家长和教师
就学生成长相关的心理问题
提供专业服务
畅通心理求助渠道
热线开通一千多天
累计接听电话29751个
通话总时长达到199416分钟
济南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主任张海霞介绍
“心理问题往往有一定的隐蔽性
大家也不太想把这个问题和周围的人说
特别是自己亲近的人
那可以寻求其他支持力量
比方说拨打我们的热线”
关爱热线由4名咨询师
和63名志愿者24小时值守接线
热线开通近3年
除了常规的心理咨询和疏导
心理咨询师们也曾数十次参与危机干预
孩子依赖手机的原因
手机的存在是有利有弊的,能在孩子面前做到不玩手机的家长是极少数。所以,希望家长可以在孩子向你发出“我想你陪我玩”“我在跟你说话”的信号时,果断放下手中的手机,认真投入地陪伴孩子,认真倾听他们说的话。
当孩子对手机开始渐渐沉迷时,家长们就要敲响“警钟”了。因为孩子依赖手机的原因可能不尽相同。
01
社交型依赖
手机通讯录、微信朋友圈、QQ群,这些平台里面有这么多好友,便捷的沟通交流方式,让孩子难以割舍。02
游戏型依赖
手机里面的网络游戏特别多,在长期的战斗中积累下来的功勋和经验使得孩子成就感爆棚,倍感满足。03
娱乐型依赖
手机里面好友不多,游戏也不多,但有很多电影、音乐、照片,弄得孩子心猿意马,不想写作业总想摸手机。作为家长
如果孩子特别依赖手机
最好先分析一下自己孩子
到底是属于哪一类
然后再对症下药
找到应对方法
使用手机的6个建议
1.在家里设置“手机专区”
很多父母自己也是手机重度使用者。如果自己频繁用手机,再去教育孩子不玩手机就难有效了。父母可以跟孩子商量,互相监督使用手机情况。孩子放学或者父母下班后,统一把手机放在一个地方。真的必须要使用手机的话,需要向对方提出申请。
2.父母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机
对于成人来说,手机已经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和生活联系工具。但是还是建议父母少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比如可以乘孩子睡觉或者写作业时,发完所有该发的短信和邮件。在陪孩子出去玩或者家庭晚饭时间,最好把手机收起来,没有一个孩子喜欢父母在陪自己的时候经常被手机打扰。
3.别把手机作为哄孩子的工具
手机被一些家长喻为“哄娃神器”,手机里一部动画片就可以让孩子安静很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一岁以下的孩子不应该有任何屏幕时间,包括电视、影片,以及玩电脑游戏;而两至四岁的孩子每天最多一小时,愈少愈好。
4.帮孩子选择接触的内容
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对于没有辨别能力的孩子们来说,家长更应该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
5.多陪孩子参加户外活动
父母只要有时间,就要多带孩子出去玩,一定要走出。参加户外活动。逛公园、跑步、跳绳、打篮球……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也是让他的精力得到充分释放。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只是智能屏幕制约了孩子本有的活泼和玩耍。电子产品给孩子带来的快乐是暂时而非持久的,更不是发自内心的那种快乐。当孩子在真实世界里得到了快乐,哪有心思会沉迷于电子产品呢?
6.睡前1小时不接触电子设备
每天晚上睡前使用手机会干扰睡眠质量。睡前使用手机会抑制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从而减少深层睡眠的时间。
接下来
刘朝莹博士
向您介绍
如何引导
孩子合理使用手机
↓↓↓
刘朝莹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
控制孩子玩手机,不妨先来个家庭公约
2022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成了家长和老师特别头疼的一件事。简单粗暴地禁止肯定是行不通,那么该怎么样引导和教育孩子呢?我尝试用行为契约教养法帮助过青少年家庭控制手机,孩子能回家放下手机,或者把手机交给爸妈保管。下面我分享几个实用的建议:
前进一小步,目标制定不图快
一下子禁止孩子看手机,很容易引发亲子冲突,所以需要逐步减少。比如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减少几分钟,一周7天改为一周5天或3天。在改变中,孩子自控力就得到了提升。
曾有一名中学生,假期里每天玩4个小时手机。妈妈管他,他就跟妈妈吵架。我们采用了前进一小步的方法,先把4个小时拆成上午2个小时,下午2个小时,孩子一听,觉得没什么损失,就答应了。虽然时间一样,但分开玩其实也是在提升孩子“停止游戏”的能力,增强他的控制力。
第二阶段,就改为了分成四个1小时,进一步提升孩子的停止能力。第三阶段,开始逐步减少时间,1小时变成55分钟。孩子也比较痛快得答应了,经过循序渐进,孩子能把玩手机的时间控制在每天20分钟。这样的过程,孩子容易接受,愿意去执行。只有孩子愿意执行的约定,才能取得效果。
温和沟通,平等尊重不发火
父母与孩子沟通时也要讲究方法,保持情绪稳定,孩子更容易听进去。我们建议家长用简洁描述的方式去说话,不要用夸张、情绪化的方式说,而且还要给孩子预留出结束时间。
比如约定了玩20分钟,需要在15分钟时,就提醒孩子一遍:还有5分钟。而且,温和地沟通能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平等,而不是爸爸妈妈强压着他,孩子更愿意听从。
坚守底线,执行过程不动摇
如果孩子在温和沟通后仍然不能停下来,就需要父母保持平静地去制止了。有的家庭约定:如果今天超时,第二天就不能玩。那么第二天一定要坚守住。有的家庭约定,到时间孩子不停下来,可以父母强制。因为这都是平静状态下约定的,并且有前面的提醒在先,这时父母坚定通常不会引发冲突,孩子反而能接受。
适当激励,享受喜悦不放弃
当孩子能够忍住诱惑,停下玩手机时,一定要给孩子激励,表扬他或者满足他其它的一些合理小心愿。这样能缓解孩子的情绪,也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觉得“我能做到”。
此外,家长还可以尝试设置一些阶段性目标,孩子达到目标时可以给他庆祝一下,并问问他是怎么做到的?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学会控制,学会抵制诱惑,才是更大的帮助。
更多新闻
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