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校研究生颂百年|承加油争气精神、铸国脉钜工品质—感悟石大人的初心使命

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会

引领校园文化 服务全体同学

关注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百年党史中蕴含了

青年运动史、青年奋斗史和青年发展史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

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青年一代

要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

鼓舞斗志、明确方向

让青春之花

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绽放得更加绚丽


今天

@西华大学研究生 手中接过讲述的接力棒

让我们走近嘉陵江畔

一同聆听

石大学子

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

以石油魂献礼时代的动人故事

我是西南石油大学“四史”

学生讲述人

申鑫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

2019级在读博士研究生

石大路上石大人·石大人拥石大魂



上世纪50年代,为满足国家建设需要

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重要指示

打响川中石油会战

四川石油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前身)

也因此应运而生

建校先驱们白手起家

安营扎寨于荒野之中,拓荒建校于困难年代

用“立大志、干大事、创大业”的奋斗精神

书写了一部超常规办学的艰难办学史


1958年建校至今

石大经历了从嘉陵到新都的地域变迁

历经了“四川石油学院”到“西南石油学院”

再到“西南石油大学”的更名历程


历经63载

石大人始终跟随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脚步

风雨兼程

从第一个油气开发类国家重点学科

到我国油气工业上游领域

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从川中石油会战

到西南“气大庆”

石大人赋予了“三老四严”新的时代内涵


一首“我为祖国献石油”

成为石油精神的鲜明政治底色

彰显了不竭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身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之年

石大人将谨记

“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初心使命

传承不畏艰险、战天斗地的红色基因

为保障我国能源战略安全勇担时代使命!


(西南石油大学宣传片)



石油会战·铸就石大精神





回望石大的建校历程,1956年石油工业部下达“向川中进军”的号令仿佛仍在耳畔。

川中石油会战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当时的国民经济建设中,石油工业是最薄弱的环节之一。1952年石油产品大体只能满足需要的1/4,进口油品所花外汇上升至进口产品第一位。1956年年初,为对经济建设问题进行一次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用了一个半月时间先后听取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2月26日,毛泽东听取石油工业汇报,听到新疆黑油山已经有一口井出油,玉门老君庙是重要石油生产基地,了解到新疆、玉门都是荒漠戈壁后,毛泽东说:“搞石油艰苦啦,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


毛泽东对石油工业的指示,成为了石大人的座右铭,鼓舞石大人艰苦创业,为祖国做贡献。


图 毛主席视察隆昌气矿


1958年3月中旬,龙女寺2号井、南充3号井、蓬莱1号井先后喷油的喜讯从川中传来,一时之间,石油人们无不奔走相告,大家盼望已久的“大油田”似乎就在眼前。时任中国石油部部长的余秋里激动万分,随即与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马不停蹄地赶赴四川,在喷油构造现场进行了考察。余秋里指出,川中油区具有全国性意义,要求迅速成立川中、川南两个矿务局,改四川石油勘探局为四川石油管理局,进行川中夺油大会战。副部长康世恩亲任川中石油会战指挥部总指挥,提出了“苦战三年,拿下川中大油田”的会战口号。同年9月,石油专家、学者云集川中,石油职工人数达3万余人,拉开了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第一次声势浩大的夺油会战序幕,打响了“大战川中,拿下20口关键井”的攻坚战。


图 余秋里同志



石大校长·彰显石大人担当





面对洋专家的“中国贫油论”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困难以及四川石油大会战的急需,首任院长马载率领一批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石油学院等单位的年轻教师,怀着“为石油而生,为石油而息”的“兴油报国”愿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为石油工业培养人才这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创建了新中国第二所石油高等院校——四川石油学院。


图 1958年11月1日,学校举行首届开学典礼


建校伊始,百业待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创业、“三老四严”由此成为了石大精神本质的底蕴和发展的因子。“兴油报国”精神,尤其是“把祖国石油落后帽子甩到太平洋去”的为国争光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在第一代石大人身上得以体现,促进了石大精神的孕育和初成。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一代又一代的石大人竞相奔赴祖国的大漠边疆、戈壁荒滩、雪域高原,用青春与智慧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为国分忧、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壮歌。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以实际行动为中国人民争气的民族主义精神和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分担困难、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石大人身上得以升华,促进了石大的持续发展。



马载(1905年~1997年),原名马存汉,河南省安阳县曲沟镇武旺村人,中共早期党员,黄埔四期毕业,是中共七大正式代表,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58年9月,四川石油学院正式成立后,经国务院任命,马载同志为学校首任院长。


马院长在学校工作近四年,虽然时间并不太长,却给石大人留下了无数难以忘怀的记忆,赢得了师生员工对他永恒的尊敬和怀念。谭经伟老师讲述到:“我记得马院长是1962年5月27日离开学校的,那一天的场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早晨5点左右为他送行的师生就早早等候在宿舍外,大家对老院长都依依不舍,师生们眼睛里都含着泪花。上车前马院长跟大家一一握手,深情地说:‘谢谢大家来送我,好好工作、好好学习吧,我相信咱们的学校一定会越来越好!’当马院长挥手作别,关上车门那一刹那,我分明看到老院长眼里噙着的泪水滚落了下来。”到今天,谈起马院长那天离别时的情景,老谭处长还几度哽咽。



张绍槐(1931年~2019年),江西九江人,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喷射钻井技术、保护油气层技术、油气钻井智能信息技术和旋转导向闭环钻井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油气田开发工程主要学术带头人。


从60年代任系主任起,张绍槐教授肩上就没有卸下过行政职务。不管职务怎么变化,但有一条始终没变,那就是既不离开教学科研,又不离开石油钻井现场。1976年,张绍槐教授在石油部举办的喷射钻井教导队里兼任教师。他用文革期间偷偷所学的国际最新钻井技术,在历时2年半,十四期的边讲、边练、边推广的培训中,使钻井速度翻番。1981年,从英国北海油田学习归来的张绍槐教授,又去支援海洋石油公司建设。支援油田建设期间,张绍槐教授多次被油田领导看上,油田数次打报告想留住他。报告递到石油部领导办公桌上,管教育的副部长数次力排众议,说“母鸡要下蛋,不能杀”!张绍槐教授才又回到高校。


“学石油、爱石油、干一辈子石油”,老教授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青春誓言。



罗平亚(1940年~),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应用化学工程、石油工程专家,教育专家,原西南石油学院院长。八十载风风雨雨初心不渝,一甲子兢兢业业为国奉献。从教60年来,在石油天然气工程及油田应用化学工程领域深耕细作,产出了一批创造性强、技术先进、应用效果显著、处于学科前沿的原始创新成果,为我国石油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罗平亚院士不仅是我国能源领域知名科学家,也是教学能手,曾获得教育部、石油部、四川省多项教学成果奖。如今已经81岁高龄的罗平亚院士仍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


“课堂教学是本科教学的根本”,这是罗院士挂在嘴边的话,一个合格的老师首先必须上好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毛主席一句“我们也要打7千米的井”,罗院士带领大批青年教师奔赴一线,走近现场进行科研攻关,铸就了石大人为了解决石油工业遇到的技术难题,深入到现场进行研究的科研初心。2006年,罗家2井出现又喷又漏的重大难题,在使用现有的各种方法、材料、技术都无效果的紧要关头,正是罗院士带领团队挺身而出,采用“特种凝胶及其堵漏压井技术”顺利解决,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同与关注。罗院士说:“这就是人家没有,只有你才有的东西,解决了国内国外都解决不了,而你能解决的问题。”



石大人踏石大路·石大魂领石大人





西南石油大学历来就有“锐意改革,力争一流”“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新形势下,石大人将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勇往直前,不负重托,继续秉承“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弘扬“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西南石大精神,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术兴校,突出特色,科学发展”发展战略,以世界一流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有机统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继续全面深化改革,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为建成世界一流学科、一流能源大学和百年名校而不懈奋斗!






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行至民族复兴关键一程

作为坚实的革命力量

当代研究生应当坚定理想信念 

传承家国情怀

初心如磐 肩负使命

充实自身 投身建设伟业

立于波澜壮阔的历史前

承先辈红色革命精神 

展当代科研创新风采

将个人成才抱负

融入最广大人民的造福之中

孜孜以求 砥砺报国

以不懈奋斗迎接喷薄而出的曙光

青春向党 时代向上

@重庆大学研究生

下一段党史故事由你们讲述





活动指导单位: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

发起主办单位:《中国研究生》编辑部

四川大学研究生工作部

本期主办单位:共青团西南石油大学委员会

本期承办单位:“西油微研”微信平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