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活无处不经济,不懂就要吃亏——中国人最缺的经济学思维

2017-11-28 每日好书 郎club



  导  读  


  • 探求效益的源泉,即做每一件事情的驱动力和预测完成后的收益,都需要“算计”,或者称经济上的思考。

  • 学经济学并非能够让你变成天才,但如果不学经济学,命运就很可能会与你格格不入。

  • 决定一个社会能不能繁荣富庶的,不是有没有英明的领袖或先进的科技;历史上的赢家,往往是因为在那个社会里的大多数人具有较好的世界观。


 

01

为什么我们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为什么中国的房价这么难降?

为什么春节期间火车票如此难买?

为什么银行的利率时高时低?

……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可以说,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不懂点儿经济学就要吃亏的时代。正是由于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变得如此重要,所以我们才要郑重地将一本好书推荐给大家:这就是熊秉元先生的《效益的源泉:捕捉生活中的经济学身影》。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说得好:“学经济学并非能够让你变成天才,但如果不学经济学,命运就很可能会与你格格不入。我们不是为了学经济学而学经济学,而是为了它给我们的启发。”学点儿经济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所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界,帮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正确地抉择。


因此,熊秉元先生在《效益的的源泉:捕捉生活中的经济学身影》一书的序言中明确提出,在高中、初中的课程里,都值得加入经济学的科目。他解释说,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活动已经成为主导的力量,人的衣食住行乃至于工作家庭,都和经济活动息息相关。一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知识。而对经济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消极的,可以在经济起伏里自保;积极的,可以通过参与经济活动,追求自己的福祉。


02

听到这里,可能有听众就想问了,经济学著作如此众多,为什么会推荐这一本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细谈这本书的亮点所在了。


1

专业的眼光

这本书的作者熊秉元先生,是台湾地区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他被称为经济“巨侠”,在华人经济学界,他与张五常、黄有光、林行止并称为“四侠”。熊秉元先生在台湾大学经济系暨研究所任教二十余年,目前为浙江大学法律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千人计划”特聘教授,他丰富的经济学知识和几十年的研究经验,奠定了这本书的专业性。


罗辑思维的罗振宇在阅读熊秉元先生的著作后认为:熊秉元所讲述的经济学思维方式,是中国人最缺少的;对于想活成一个“明白人”的现代人来说,熊秉元教授所写的经济学读本是我们的“刚需书”。


在《效益的源泉》中,熊秉元教授提到了一个研究生。那个研究生不是经济所的,却希望经济所的熊秉元教授担任她的指导老师。熊秉元教授听了她提出的要求,当然感觉很奇怪啦,就问她为什么。结果那个研究生回答道:与其向普通的老师学个七八分,不如向功力深厚的老师学个一两分。


“与其向普通的老师学个七八分,不如向功力深厚的老师学个一两分。”这句话说得多好!学习这件事,其实同样适用《孙子兵法》:“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所以,在给大家选择推荐书目时,一本书的专业性和价值,是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


2

通俗的表达

熊秉元先生不仅是一位知名的经济学家,还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散文家。早在1993年,他的第一本经济学散文集《寻找心中那把尺》一推出,就获选为“金鼎奖”推荐著作。“金鼎奖”是什么玩意儿呢?这是台湾图书最高奖,象征台湾出版业的最高荣耀,只有最优秀的著作,才有资格获得这一奖项。所以,熊秉元可说是那种肚子里装满真材实料,但绝不以此刁难读者寻找存在感的好作家。他曾说:文章是为读者而写的,所以必须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


在《效益的源泉:捕捉生活中的经济学身影》这本书中,熊秉元在大处着眼之外,采取了从小处着手的方式,以深入浅出的文字,通过每一个人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事物,阐述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即使是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读者,也可以没有任何障碍地阅读。


老虎咬伤了人,谁该为这桩意外承担责任?

行人大摇大摆穿越快车道,又大摇大摆依法缴纳罚款,他算不算一个守法的公民?

到地铁里主动向别人要位子,会发生什么事?

“忠孝不能两全”时,为什么中国人更注重“孝”?

……


《效益的源泉:捕捉生活中的经济学身影》全书共16章,作者从你我身边的大小事切入,从人的自利心理、理性思维,到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公共政策,层层推进,引人思考,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熊先生一直强调,经济学不单单是一些复杂的理论和数学公式,更是一套特殊而简明的思维方式。只会讲数字趋势的经济学只能算是“小聪明”,讲家常话的经济学逻辑才称得上是“大智慧”。因为“道理最好浅中求,真佛只讲家常话”呀!


3

他者的视角

我们这里所说的“他者”,与日常所说的“他人”不同,这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人类学的学术概念。从哲学层面看,“他者”(the other)与“自我”(Self)相对,如果说“自我”表示主体的主导地位,那么,“他者”就是自我以外的其他东西。黑格尔认为,如果没有他者的存在,人类意识对自身的认识就不可能清晰。


为了认识“自我”,需要“他者”的存在。要想更好的认识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与时代,我们也需要具备多层级的看问题的视角。而台湾学者的著作,无疑是一个明亮的窗口。


SARS来袭,为什么香港各界能够做到各有所司、分层负责、有条不紊,而台湾却进退失据?

香港的精神是什么?香港经验能不能扩充和移植到其他的华人社会?当未来华人社会进一步发展民主法治时,香港是否会成为化解阵痛的参考坐标?

要提升生命的尊严,要先发展教育还是先保障治安?先发展基础教育还是先提供基本医疗设施?

在公共领域里,言论的空间日益缩小。这是不是意味着,另一种无形的壁垒正在悄悄形成?

……


读完《效益的源泉:捕捉生活中的经济学身影》这本书,再面对生活的时候,你可能会知道,在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时,你可以换个角度思考,而不仅仅只是换个位置。


4

巨人的肩膀

熊秉元在书中告诉我们,经济学家布坎南是他心中的“英雄”,当他因缘际会接触布坎南的论著时,那时的感觉只能用“一见钟情、为之倾倒”来形容。通过布坎南的指引,他体会到了财政学的精义,更了解了经济学这个学科的基本精神。


布坎南说,“研究经济学不会使你脱离领接济食物的穷人队伍,但是至少会使你了解你为什么会站在那个队伍中。”


除了布坎南,熊秉元还向我们推荐了两位出类拔萃的经济学大师——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Alois Schumpeter)和罗伯特·路易斯·海尔布伦纳(Robert Louis Heilbroner),并打包票说:无论如何,读他们二位的论著,都不会空手而归;如果在心理上稍有准备,则可以有更大的收获。


熊秉元教授还在书中,将两位著名经济学者作了有趣的对照分析。

克鲁格曼和张五常都写专栏,也都有广大的读者群。但是他们的专栏提供给读者不同的养分。熊秉元概括道:

“张五常的专业是经济学,可是他臧否置喙的,早已超出经济学的范围。他的自我定位,其实是传统文化里的知识分子——以自己的知识智能,广抒己见,供社会大众参考。他的文章,满足了读者智识上的好奇;

“克鲁格曼关心的主题,主要是“美国经济”和“国际经济”两大类。他的文章,则是以冷静的眼光,锋利的笔杆,见证经济起伏的脉搏,并且褒贬是非,以添增一个现代公民对经济活动,乃至于大势所趋的了解。”

……

有品位的读者无须参考畅销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终将能够拥有更好的思维方式,并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03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在研究了各个社会的兴颓枯荣后认为:长期来看,决定一个社会能不能繁荣富庶的,不是有没有英明的领袖或先进的科技;历史上的赢家,往往是因为在那个社会里的大多数人具有较好的世界观。


所以,我想把这本《效益的源泉:捕捉生活中的经济学身影》献给和我一样,渴望拥有“好的世界观”,渴望明辨是非的每一个人。


我们的见解受我们所处的环境所左右,要真正做到明辨是非并不容易,幸亏还有好书可读。


书    名:《效益的源泉:捕捉生活中的经济学身影》

作    者:熊秉元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推荐阅读

用“高贵的谎言”教化群众——柏拉图《理想国》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艰难的那一年,将人生变得美好而辽阔

【每日好书】郑永年:互联网的发展会对中国造成哪些影响?

【每日好书】金融是一剂春药,可以让经济high,也可以让经济high死

【每日好书】为什么英美法系遵循“判例法”却不愿制定成文法来施行?

【每日好书】如何通往财富自由之路?7年内赚到你的第一个1000万



广告合作、版权请联系微信号:jishi0701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