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性思考之:必要的恶与正义的成本

2018-01-29 每日好书 郎club


  导  读  


  • 在华人经济学界,熊秉元与张五常、黄有光、林行止并称为“四侠”。足见他学力之深厚。

  • 平庸之辈,思维是最大瓶颈。

  • 《正义的成本》,融散文之美、经济分析的谨严和法学上的想象于一炉,为经济学人和法律学人同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法。

  • 本书作者熊秉元教授的研究领域,是法律经济学。说白了,就是把法律的正义问题全都变成经济学的算计,看看每一项具体的法律和道德的正义是否符合成本收益的计算。

 

 

最近几年,雾霾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没有人会喜欢雾霾,每个人都希望解决雾霾问题。那么,为什么雾霾问题解决得如此缓慢呢?

这就牵涉到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了:解决雾霾的正义,不符合成本收益的计算。

说白了,解决雾霾是一个“成本>收益”的问题。就是这么简单。

 

如果让法律学者提出一个最重要的概念,“正义”,大概是不二的选择。

如果要经济学者举出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大部分经济学者,大概会选“成本”。

“正义”和“成本”,看起来似乎相隔遥远,截然不同。不过,今天推荐的这本书,将开阔你的眼界,打开你的思维,让你明白:成本无处不在,哪怕为了正义,也不能无视代价。

这本书,就是熊秉元教授的《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

 


01

一切皆有价

这就是现代社会运行的本质规则


对于成本最粗浅的解释,当然是“口袋里掏出的钱”。例如,买一份报纸的成本,是人民币2元;喝一罐可口可乐的成本,是3元。可是,除了口袋里掏出的钱之外,还有其他的付出。譬如,为了喝一罐饮料,你到便利店来回花了10分钟,在饮料架前斟酌了2分钟,把饮料灌下喉咙又花了10分钟……这些耗去的时间,显然也都是喝饮料成本的一部分。所以,除了直接支出的货币成本之外,还有其他的非货币成本。


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的每一桩选择,都隐含了成本。在更高的层次上,我们甚至还应当考虑行为的“机会成本”。


譬如:周末陪孩子去钓鱼,会耗去整个下午;如果不去钓鱼,在研究室写文章,可以得到稿费5000元;如果去作一场演讲,可以得到报酬4000元;如果去看一本好书,也可能有很大收获,相当于获得3000元……因为去钓鱼,而放弃了写稿、演讲、看书等等机会。在这些机会里,最值钱的,就是写稿子,值5000元。所以,钓鱼的“机会成本”,就是5000元。


很多职业女性,结婚后留在家里相夫教子。万一意外受伤,赔偿的金额,往往会参考她们结婚前工作的待遇。显然,这就是运用了“机会成本”的概念。


由成本的角度,可以直截了当地解读很多社会现象

餐厅戏院不装防火逃生设备,可以省点钱;但是,一旦有意外发生,却要承担丧失宝贵生命的成本。

对员工属下疾言厉色,好像一呼百应、无往不利;可是,却要承担没有人讲真话和阳奉阴违的成本。

在单位或公司里,当高级长官或大老板来巡视时,有谁能像平常一样率性而为,甚至出言不逊?——除了快退休或离职的人之外。为什么不能?因为率性直言的成本太大。

熊秉元教授认为:虽然“成本”的表现形式可能很隐晦、很间接,但是成本无处不在。

一切皆有价,这就是现代社会运行的本质规则。

 


02

哪怕为了正义

也不能无视代价


看(听)到这里,可能会有读者(听众)抗议:有些事情是不能讲成本效益的,有些时候,我们会不计成本,不计代价!



对于这个“挑战”,熊秉元教授明确回答:

通常我们认为“成本”并不重要,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之内,我们可以不计成本。但是一旦面临考验,有谁能够无视于成本?


在《正义的成本》一书中,熊秉元教授多次引用波斯纳法官的名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不能无视代价。”(The demand for justice is not independent of its price.)


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来说吧:

前些日子,虐童事件频发,引起了人们对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思考。而在台湾,“台北市议会”曾经讨论过一个法案:由市政府全额补助三岁以下幼童的医疗费用。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可说是一个令人称道的懿行,对吧?


不过,在讨论法案时,有几位“议员”提出疑问:难道不该有“排富条款”吗?以纳税义务人的血汗钱,照顾一般家庭的幼童,当然令人称道;然而,那些千万、亿万富翁的幼童,含着金汤匙出生,难道也需要享受这种权利吗?


这种质疑似乎很有道理。不但掷地有声,而且一呼百应。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但是,问题来了:虽然排富条款似乎理直气壮,但是要实现排富条款,就必须采取一连串的做法:

首先,要订出排富的原则(是以家庭所得,还是以家庭的财富为准?要不要考虑子女的人数);

其次,要有一套制度,能记录适用和不适用这个条款的家庭;

再次,在就医时,要有某种方式(证件或编号)能区分出两种身份;

最后,还要有申诉仲裁的机制,以处理争议。


为了实现排富条款,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假设这些人力物力,每年花费5000万新台币;而如果没有排富条款,所有的“千金之子”所花费的医疗费用,可能是一年3000万新台币。那么,还值不值得有这种排富条款呢?


而且,排富条款表面上看起来是照顾了一般家庭,其实不然。因为实际操作要多花2000万新台币,因此能花在一般家庭的经费,反而少了这个数额。


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看起来正气凛然的做法,却完全经不起进一步的检验。


在这个事例里,一般人的着重点,可能是在排富条款所代表的公平正义。而经济学者则会注意到两个环节:一是程序,二是结果。因为在追求公平正义时,不能只注意结果,还必须考虑到所付出的资源。


其实,不只是在追求公平正义时,需要考虑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对名誉、健康、美貌、事业等等的追求,有哪一样能无视代价呢?



03

《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

打开你的法律经济学思维

与“正确的错误”saygoodbye

 

过去,我们习惯了把正义和成本分开思考的模式。——做一个简单的道德判断多省力、多高尚啊!何苦算它背后的经济账?


《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一书,就是要帮助你练习掌握经济学的思考方式,教你戴上经济学家的眼镜,回到成本的原点,看清楚这个世界。



譬如,回到我们开篇谈到的雾霾问题。经济学家汪丁丁教授在《长期雾霾的政治社会效应》一文中指出,北京地区的雾霾导致的经济损失大约在每年700亿元。这个数据非常惊人,对不对?别急,我们不妨对比一下治理雾霾的成本:

APEC蓝、阅兵蓝可以算是雾霾成功治理的典范。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如果要很快把中国的雾霾治理好的话,并不是不可以。但是付出的代价很大。据说APEC期间,我们为了治理雾霾,相关省市的损失,有的几十亿,有的上百亿。”


显然,治理雾霾大约一个月的损失,就可能同雾霾一年的损失相当。如果你是执政者,你会怎样选择?你一定会想,为治理雾霾而关停工厂,让机动车限行,对GDP的影响有多少,会不会影响我的政绩;关停的工厂会不会偷偷开工,我手头有多少工作人员可以去执行这个政策;要如何安抚被关停工厂的工人,他们会不会去北京上访……


如果作为一个决策者,你做出的决策导致成本大于收益,那么,你就是一个不理性的决策人。说白了就是,如果治理雾霾需要付出的成本是经济停滞,就业减少,生活水平显著降低,那么环保才是最大的不正义。

……


熊秉元教授的这套理论,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简直太颠覆了。——正义这样的大事,怎么能变成市井小贩般的锱铢必较呢?但这正是现代社会运行的本质规则


所以,为了避免犯“正确的错误”,我们需要懂一点经济学思维,来提升自己的认知维度。



书    名:《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

作    者:熊秉元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推荐阅读

1.刘强东天天跟奶茶MM秀恩爱,偌大的京东谁来管?

2.上升的路一刻不能松懈,但要成功还需要一个奇迹

3.巴菲特信奉的投资圣经:《聪明的投资者》

4.郎咸平:打赢中美贸易战,我们该怎么做?

5.不懂爱的不仅是法海,还有“裸贷”女大学生和你


广告合作、版权请联系微信号:jishi0701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好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