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藏℃』毯华再现——拉萨地毯厂的前世今生

所穹 中国西藏网 2019-04-05

摘      要


◆拉萨地毯厂的创办和藏毯的历史

藏毯企业家慈仁尼玛讲述创业经历

◆慈仁尼玛讲述藏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拉萨全季酒店二楼环境优雅宽敞的圣安奇咖啡店,藏毯企业家慈仁尼玛一边品尝美食一边侃侃而谈。这家在当地消费者中广受欢迎的西藏圣安奇餐饮责任有限公司的主人正是这位年轻的藏毯企业家。



拉萨地毯厂的创办和藏毯的历史

原拉萨地毯厂的员工达瓦次仁今年82岁,身体还很健康。他是当年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从藏毯之乡调到拉萨工作的藏毯厂早期员工之一。

 

听说要“采访他”,老人笑呵呵地盯着我看。我想考考他的记忆力:达次爷爷,您哪年到的拉萨还能想起来吗?

 

老人竟脱口而出:“1954年呀!”


“怎么记得那么清楚?”


老人回答说:“那年发生了‘木虎年大水灾’,江孜老家遭了难,我们是江孜当地的地毯世家,当时家里的房子也被大水冲垮了。水灾发生的时候,我刚刚到拉萨地毯厂报到,所以我觉得是这门手艺救了我的命,哈哈。”

2002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先生与萨地毯公司董事长慈仁尼玛交流藏毯的未来发展规划。

1953年,拉萨地毯厂创办,名誉厂长是阿沛·阿旺晋美。厂长是僧俗两位四品官,达瓦次仁记得俗官是当时噶厦主管商务的官员果贤巴,僧官的名字忘记了。但是这两位厂长也不用常到厂里来,而是各派一个代理人管理。“不久,还从内地派来几位汉族技术人员,现在有人说他们是来进行技术改造的,其实他们是过来织‘汉毯’的,我们还是继续织我们的藏毯。这两种毯子技术要求不完全一样,什么8字扣,9字扣,还有‘抽绞’‘拉绞’等不一样的地方。但藏毯厂确实是西藏第一家‘汉藏结合企业’ 。”


最早的拉萨地毯厂在拉萨河边的尺德林卡,后来搬到现在的甲乌林卡,最后搬到如今瑞吉酒店附近,叫“白莱措果”。“白莱措果”是一汪水泊,当时拉萨有“白莱措果”“强求曲美”“祖拉康沃措”“达果曲米”等四个祭祀鲁神(注:藏族传统中的地下之神,类似水神、龙神。)的地方,“白莱措果”就是其中之一。从此至今64年,江孜人达瓦次仁再也没有离开过拉萨地毯厂,“布达拉宫(宝座上)、罗布林卡(颇章萨巴内)都有我们的产品,普通百姓家就不用说了,销售根本不用发愁。”


达瓦次仁的辉煌时刻都跟北京有关。一次是参与全厂精选的技术骨干,为毛主席纪念堂编织超大型号地毯“格桑梅朵”,他去北京出差时专门过去看,非常自豪。编织“格桑梅朵”的要求非常高,厂里还没有精选羊毛的能力,就把藏北收集来的优质羊毛派人送到林芝毛纺厂,请他们做清洗和梳理。“一斤羊毛,剩下三两是有用的!”一次是厂里派他和十几名工友到北京地毯总厂,为人民大会堂西藏厅编织大型地毯,“坐飞机去的,在和平里西藏办事处住了一年,一边工作,一边把北京逛了个遍,哈哈。”


拉萨地毯厂

藏毯作为青藏高原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20世纪中叶,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诺木洪古墓群中出土了“毛席”残片。经考证,这是三千年前藏毯的雏形,也可以说是现代藏毯的鼻祖。这些“毛席”是用藏系绵羊毛编织而成,并已有染色技术。图案多以色条、色块及点缀色为主,经纬线大多为单线。由于是手捻纱,粗细不均,显现出古朴的美丽,是以得天独厚的藏系绵羊为原料(藏系绵羊是世界知名的优良地毯用毛,纤维长、光泽足、弹性好,经人踩踏后,毛丛立即弹起恢复原状,不会形成塌陷;手感松散,色泽和弹性具有很强的持久性,使用年代越久,光泽越明亮,不会给人以陈旧感),在藏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多国艺术精华,形成独特的藏族风格艺术。


藏毯企业家慈仁尼玛讲述创业经历

正在织地毯的工人

专注工作,业精于勤。

在拉萨藏毯大厦里,展品琳琅满目。藏毯商慈仁尼玛边走边为我们讲解:“这种挂在高档宾馆的蚕丝毯,绝大部分原料是当地的,而且是精选羊脖子下最细软的绒毛,但上面的叶子(在藏式的靠背上多处理为虚拟化的蝙蝠翅膀图案)都是蚕丝织出来的,不是工业丝,是自然的蚕丝。在灯光下看,富丽堂皇、熠熠生辉。今天,我们也在供给当地人的产品中加入这些东西。在加入蚕丝以后,整体颜色和风格需要素雅高洁,否则就不配了。好在经过改革开放这40年,人们的审美趣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越来越高雅,变得越来越跟流行趣味接轨,这对我们藏毯企业未尝不是一个机会。”


拉萨地毯公司董事长慈仁尼玛介绍藏毯特点

慈仁尼玛是西藏慈德林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慈德林实业发展责任公司的前身正是始建于1953年的拉萨地毯厂。


拉萨地毯厂——西藏拉萨地毯有限责任公司——西藏慈德林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这就是进厂20多年的慈仁尼玛走过的路。


他在藏毯大厦等地有三个大库房和展厅。“你们看这个工艺最复杂的藏毯《星球图》,全世界只有三张,其中一张在这里。这幅3英尺(约等于0.911米)高的《大威德金刚》,价值5万元人民币。”


相貌堂堂的慈仁尼玛口才出众。 “我认为民族手工业越发达的地方往往也是经济越落后的地方。对传统手工业来说,继承很重要,发展也要在传承手艺的基础上,就算是要长期搞民族手工业,也要靠其他产业支撑。所以,做藏毯,我们追求的不完全是经济利益,我们坚持的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一种记忆,否则很难做久。”


“但是我也有过‘悲壮’的经历,那就是做大主业的欲望和决心。2005年的时候,我还有400多个工人,全是临时工。后来我们的地卖给香港的企业家建设瑞吉酒店,暂时没有厂房了。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我想了什么办法呢?当时我的优势是人才比较多。我就把一些技术骨干组织起来,经过初步培训以后,把他们派到西藏各地的城镇农村,给当地有技术基础的农民传授技艺和组织小型规模化生产。但我没有想到的是当地人的思想观念根本跟不上,你给他教授技术,他根本不听你的,你一点办法也没有。我就想尽一切办法,在自治区有关领导的关心下,工人们买断工龄,按照国有企业职工的待遇,让所有的工人一次性退休。他们中的很多人还很年轻,还有技术,我就决定在边远地区建一些厂子,派他们过去管理,人还是我的人,但是可以享受双份工资,因为那些人已经退休了,还有退休金的。但是没有人去,他们在拉萨随便找个临时工都挺容易。那我必须想别的办法了。”


慈仁尼玛讲述藏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清洗地毯。

“说到底,藏毯究竟有没有生意呢?现在有生意,以前就更不用说了。过去拉萨地毯厂没有出口权,我的产品一般是从天津港走的。一来二去,我认识了欧洲的大藏毯商人,他们很喜欢我的产品,一次给了我11000英尺的订单,提前支付了50%的订金,条件非常诱人。我自己的企业当然完成不了这么大订单,我就走遍西藏的藏毯产区,把其中很大一部分单子转交给这些企业完成,而且我答应不挣中间差价,利润都给他们。但是没人接单。还有很多不好说的,比如我在天津港出口藏毯,人家是按1平方英尺给我算税率。但是尼泊尔商人当时从樟木口岸往我们这边出口藏毯,一大包60块钱算税金。关贸总协定里规定两国之间完全相同的商品是不能互相进口的,就是为了避免扰乱市场。我是学经济出身,那这生意就没法做了。后来我给政府部门提了政策建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层面非常重视,尼泊尔那边的关税提高了,西藏企业的日子好过了一些。”


“但是无论怎么说,像以前那种只顾埋头苦干做藏毯是没有什么前途的。”慈仁尼玛的藏毯大厦建成后,正好三楼到六楼是空的,他就把全季酒店引进到西藏,空房子全部租给全季。酒店一楼设立自己的大型藏毯展厅及库房,二楼是企业自主经营的西藏圣安奇餐饮责任有限公司,还有门面出租。光是这些每年给企业带来2000万元的收入。


为何慈仁尼玛特别强调把主业“作精”,他听到的多是包括藏毯在内的西藏的本土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的呼号。但企业家都是务实的,现代企业模式应该是哑铃型,两头大,中间细。一头是市场,一头是生产,中间是流通环节。作为企业家,慈仁尼玛非常清楚无论是精品手工藏毯,还是属于耐用消费品范畴的机织藏毯,市场早就饱和了。这时候盲目扩大生产无异于自杀。“为什么这么说?大概十多年前开始,大量内地生产的机织藏毯涌入藏区,作为手工藏毯的替代品,它的特点是价格低廉,产量非常大,我们就没有什么优势。就算是把价值2000多万元的大型机器引进西藏还有气候等一系列问题。我们过去的捻线车间还要安装类似加湿器这样的东西否则羊毛太干燥是纺不好毛线的,纤维脆了,那么大的车间你怎么解决加湿问题呢?而消费者是不管这些的,他是谁的东西便宜买谁的。那我们的竞争力可想而知。现在反过来说,连机织藏毯市场都完全饱和了,我还怎么‘做大’呢?我只能在别的方面想办法,包括把现有产品做精,包括把支撑企业做好。有低落就会有起来的时候。现在我手头有价值2700多万元的精品藏毯,每年参加国外拍卖会,我根本不愁卖不出。因为最后我经营的就是藏族精品文化了,而不是简单的商品。我每年都有精品藏毯订单,每年都有最适度的生产安排。这就是我的信心所在。”


——对于未来的发展,慈仁尼玛思路清晰,方向坚定。


本文来源于《中国西藏》杂志,2018年第六期。



往期回顾


『藏℃』清末日本间谍成田安辉的西藏潜行活动

『藏℃』新晋世界级非遗“藏医药浴法”这样“泡澡治病”

『藏℃』打开布宫脚下这扇门,将雪域过往“照亮”

『藏℃』白塔寺严兴奎:一代宗师“萨班”的担当精神及现实意义

『藏℃』兼容并蓄 文化融合 这座皇家寺院讲述传承千年的秘密




别忘啦~

下周三、周五的中午12点

我们带着红包与你不见不散

别再错过了~





责 编丨 潇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