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骏飞:疫情面前,信息公开尤为重要

remix计划 2020-02-03

The following article comes from 杜课 Author 杜骏飞



疫情笔记

一月二十四日,除夕札记


杜骏飞



1



对于非典、武汉肺炎这类传染病,华盛顿大学的Louis Kim教授和Shannon M. Fast, Natasha Markuzon等做过一个有意思的研究,他们观察媒体报道的数量与疾病传播数量之间的关系。模型显示,当媒体的报道量增加十倍,此类疾病的感染数减少33.5%。因此,媒体可能是预防疾病传播的一个有效手段。


Louis Kim教授等人的科学数据印证了我前天在《杜课》所写:疫情记者应视同为白衣战士。在疫病肆虐时,你不能剥夺他们挥笔上阵、为社会尽忠的权力。


科学研究还表明,传染病的传播是有基本再生数的,它是指一个病例进入到易感人群中,在理想条件下可感染的二代病例个数。我的同事可可告诉我:没有超过SIR传染病模型的基本再生数的时候,传染病很容易被控制的,乃至被消灭的。这就要求信息透明,一开始就进行隔离,把感染人数比例控制在基本再生数以下。疫情一旦超过基本再生数就很容易失控,导致大规模爆发。


——信息公开,这不仅仅是新闻学,不仅仅是社会学和政治学,而且是生物化学,而且是生物数学。


我不知道,有关领导能否接受这样的道理?



2



仅仅在一天前,报纸上还在致贺电,某省长书记还在看表演,一如郭德纲还在办寿宴。武汉党报记者实名呼吁武汉换帅,武汉医院越过卫计委向外求援。这是怎样令人扼腕的世相!


两天前,科技部终于牵头成立了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的科研攻关专家组。已经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再次出征是众望所归,然而,正像很多人都指出的那样:在中国,仅有专家组是不够的。


武汉新型肺炎是去年十二月八号首次发现的,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仅用一个月,就确定了病毒原因且公布了病毒基因组序列,日本同行评价说,这其实是世界顶尖的科研效率,然而,有关部门能把这一手好牌打的稀烂,让疫情和舆情演化到如此地步,这足以说明,灾害应对中真正重大的考验,也许不在科学家而在行政管理。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我年轻的时候,一向反对自己优秀的学生从政,但现在,我改变了想法。干部之于中国,实在是太重要了。如果你品学兼优,且有经世致用的拳拳之心,我希望你能考公务员。


如此,在某一个遥远的未来,我希望是你——在某个大城小市里带领人们,科学、高效、有关怀地应对这样的危机事件。



3



而作为一个研究新闻媒体凡三十年的学者,我想对媒体同仁们说的不是这些。我今天在朋友圈里写道:


什么全媒体、融媒体、智媒体,不能报道真正的新闻,就都是假媒体。


什么中央厨房、数字矩阵,不能为公众提供切近的服务,就都是伪创新。


无论如何,新闻学是人,是人文,是新闻观念。无论如何,新闻的本质,不属于技术,不属于资本,不属于流量,而属于关怀众生的崇高美德。


唯一感到欣慰的是,我们教出来的学生们无愧于新闻,我从朋友圈看到,他们正从财新、从《新京报》、从《中国新闻周刊》、从《人民日报》......源源不断地发出灾情报道,有的正在武汉前线,有的正赶往疫区过年。


只有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个教师,我才会感到人生是有意义的。


设若没有了这些,所谓一流大学绝不是真正的大学,所谓一级学科的行列就不必再有新闻学。


学科评估现在还在划机械指标?教师升等评定现在还在数论文课题?如果我们的大学教育失去了关怀人的本能,失去了服务社会的初心,就无异于失去灵魂。那时,要新闻何为?要教育何求?要大学何用?


谨此共勉。



插播广告:



感谢清华大学沈阳教授把前线记者的防护需求转发给了苏宁副总裁,苏宁方面立即调配防护服等相关物资,苏宁人员已经联系记者完成对接。感谢苏宁易购,感谢你们支持一切服务公众的新闻人。


爱护新闻人,就是爱护我们自身。




鸣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 高岩

责编|费凡 高岩


往期热门文章:

大学生:原来我误解了快手


探索新内容,跟着Remix教育去研学!


作为大学老师, 我是怎么成为“抖音网红”的?
对话常江:我认为学术是天底下最好的职业
卸任执行院长后,杜骏飞跟我们谈了这10个问题



REMIX教育的目标是打破壁垒,促进高校与业界的交流融合。这里不仅有深度的互联网行业案例分析、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及最新企业课题招募信息,还有一群有趣且想要站在时代潮头前面的人。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