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与反思】塑造认同:上海老年人对社区志愿服务的感知
类别:非营利组织
导言
鉴于中国预期寿命的增长和整体老龄化的趋势,政府也认识到老年志愿者的价值,并提倡老年人积极参与(老有所为),鼓励他们继续为社区和社会做出贡献。最近,复旦大学陈琳(Lin Chen)、Yilin Wu和凯斯西储大学Minzhi Ye三位学者,在非营利组织类旗舰期刊NVSQ上发表相关文章。本研究旨在探讨上海市老年志愿者在社区志愿服务过程中的身份认同。研究结果表明,志愿活动增强了参与者的角色认同和社会认同,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退休后的生活。志愿活动还帮助参与者实现身份的连续性。本研究为当前老年志愿者研究提供了细致入微的社会文化背景,并为中国城市的针对性政策和实践发展提供了信息。
(文献来源:Chen, L. , Ye, M. , & Y Wu. (2020). Shaping identity: older adults' perceived community volunteering experiences in shanghai.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online first: 16 March : 1-17. DOI: 10.1117/089976402091120).
研究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性老龄化的概念一直是对老年人脆弱这一刻板印象的一种平衡,而生产性老龄化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志愿服务(Morrow-Howell, 2010;O 'Reilly & Caro, 1995)。志愿活动是指自愿的、有限奖励的、有组织的(如非营利组织和政府组织),对他人有益的活动(Cnaan et al.,1996)。老年人被激励去做志愿者,以保持社交活跃,实现生产力(Morrow-Howell, 2010),并感到被需要(Morrow-Howellet al., 2015)。老年志愿者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宝贵资产(Gonzales et al., 2015)。
在社区内做志愿者(如做志愿工作、参与政府或非营利性社区组织)已迅速成为中国最流行的生产性老龄化模式之一(Liu & Lou, 2016)。中国城市的老年志愿者更愿意在社区的正式组织中工作(Du et al., 2015)。最近的研究表明,志愿服务与中国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显著相关,例如更低的抑郁水平(Y.Li等人,2013;Liu & Lou, 2017)、更高水平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Dai, 2013)以及更好的自我健康状态(Mjelde-Mossey等,2009)。社会包容、对退休生活变化的适应、社会福利项目(Duan &Wang, 2010;Shea,2017)、自我实现(Q.Li, 2010)和积极的自我认同(谢,2015)激励了中国老年人做志愿服务(Duan & Wang, 2010)。然而,对于志愿者活动是如何影响城市退休老年人身份演变的研究比较缺少。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和老年人志愿服务的倡导为探索志愿服务如何影响老年人身份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面对日益多样化和全球化的社会,这一探索提供了一种在文化上更显著的洞见(Tang等人,2009年)。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老年人在中国城市社区志愿服务中身份的演变。
志愿服务和认同
在回顾现有关于老有所为、生产型参与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借用Morrow-How长期以来,西方学者一直认为志愿服务是维持老年人退休后角色认同的一种机制。角色认同指的是个体的行为、情感和心理特征;在不同的语境中提供含义;反映了个体的个人特征及其与群体的关系(Goffman, 1959)。角色认同还内化了个体的社会交往和他人期望,成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Callero et al.,1987;)。角色认同可以随着个人的年龄、职业和环境而改变(Serpe, 1987)。退休后职业认同的丧失对老年人的角色认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Barnes& Parry, 2004;Damman等人,2015年)。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个体的自我概念包括两部分: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Tajfel & Turner, 1986)。个人认同强调一个人的个人特征,如自我意义和自我分类(Stets & Burke, 2000)。社会认同是个体作为各种社会群体成员的身份认同。个体的自我形象来源于各种群体分类和相关的社会和心理类别,在这些类别中,他们认为自己是属于自己的(Tajfel & Turner, 1986)。通过比较自己与他人的群体地位,对自己进行分类,以获得积极的认同感(Tajfel, 1978)。研究发现,志愿服务通过改善健康情况和心理幸福感加强了老年人的自我认同(Morrow-Howellet al., 2009;(Haski-Leventhal, 2009)。通过志愿活动实现自我效能感和获得价值感也有助于老年人保持积极的自我认同(Morrow-Howell et al., 2009;Thoits &Hewitt, 2001)。
连续性理论认为,老年人更喜欢使用熟悉的策略(如态度、知觉、偏好和行为)来维持现有的结构——连续性——以适应衰老过程(Atchley,1989;Henning等人,2016;Nimrod& Kleiber, 2007)。这些在人生中积累起来的策略为老年人创造了一种认知稳定性,以面对老化过程带来的障碍(Hoogl, 2015)。
研究方法
研究程序和抽样由于生活故事有助于解释身份建构和连续性的过程(Grönlund, 2011),研究者们采用定性的方法探讨了上海老年志愿者的角色认同。结合目的性与滚雪球抽样策招募社区老年志愿者。参与者的入选标准为:(a) 60岁及以上 (b)积极的义工(即在采访时进行义工服务)。在获得大学的许可后,招募在上海的一个地区进行。在小区的每个居民委员会中(即在中国,一个城市居住区及其居民由一个街道管理),当地社会工作者将研究团队介绍给老年志愿者代表。举行了五次信息研讨会,回答并解决他们的问题。然后,邀请这些代表和他们的朋友、邻居、亲戚参加这个研究。
一共有40名老年志愿者(22名女性和18名男性)参与了面对面、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所有参与者都是由居住委员会和/或社区非营利组织 组织的正式志愿者。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68岁,从60岁到85岁不等。他们中的大多数是长期志愿者;超过80%的志愿者做了5年以上。大多数参与者已婚并与配偶生活在一起。大约80%的参与者是中国共产党(CPC)的成员。超过三分之二的人的收入在中等至高水平。值得注意的是,30%的参与者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也承担了照顾家庭的责任。与2018年中国60岁至89岁的总体老龄化人口相比,样本往往是年龄更大、更富有、女性更多(中国国家统计局,2019)。参与者自愿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和服务,包括邻里监督、交通监控、小学生课外活动、居委会,并担任各种利益团体的法律顾问和领导。
数据收集与分析
所有参与者均给予书面知情同意。每次访谈开始时,我们都会提出一个关于参与者如何开始做志愿者的问题。然后我们询问了他们对志愿服务的看法和他们的志愿服务经历。参与者还分享了他们的家人和朋友如何看待他们的志愿工作。每次访谈结束时,参与者都对上海社区老年志愿者的未来进行了思考。每位参与者在自己家中或居住委员会指定的私密房间接受1至2小时的访谈。研究团队对所有的英文文本进行了开放编码,并从参与者的故事中识别和提取了他们的理解、看法和经历。然后根据描述的相似性将代码和语句分组到不同的类别中(Strauss & Corbin, 1998)。
研究结果
参加者通过志愿活动发展新的职业和社区身份。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保持了专业性和党员身份的连续性。大多数参与者都认为志愿活动可以保护他们的身份,但也有一些人显示负向的结果。
作为身份发展的志愿服务
主要理论贡献是将老有所为、老人友好城市及社区两大社会政策议题,与福利体制比较研究联系,应用跨文化比较框架,辨识了促进老有所为、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因素。大多数参与者认为志愿服务是他们退休后的新职业。许多参与者将志愿服务称为他们“更小的职业”,也许这表明他们对工作的投入与他们对上一份职业的投入类似。参与者在退休后将志愿服务视为一种职业。他们致力于继续为社会做贡献,为共同利益而奋斗。大多数参与者在退休后才开始在社区做志愿者。退休前他们不参与社区活动。大多数参与者对退休后失去职业身份感到焦虑。志愿服务成为保持他们工作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媒介。
作为身份助推器或对抗剂的志愿服务
大多数参与者承认,志愿活动通过扩大社会网络和自我实现来加强他们的身份认同。然而,年轻一代的偏见让志愿者感到被拒绝和压抑。志愿活动维持了参与者的角色认同和社会认同,这进一步增强了被试的自我认同。志愿活动证明了尽管年龄在增长,老年人仍可以在社区中保持活跃;对于老年参与者(即80岁以上的人)来说尤其如此。在志愿活动中,扩大的社会网络增强了参与者的社会认同感,这为他们提供了与年轻一代联系的机会。因此,身份维持和志愿服务之间出现了一个互惠过程。志愿者活动增强了参与者的自尊和价值观,反过来也鼓励他们继续在社区做志愿者。对这些参与者来说,平衡他们的家庭义务和社区志愿服务是一个挑战。年轻一代的刻板印象削弱了参与者做志愿服务的热情和动机。这些消极的经历降低了参与者的自尊和自我价值。
讨论
本研究探讨社区志愿活动如何塑造40名退休参与者的身份认同,包括发展新身份认同和巩固旧身份认同。虽然大多数参与者认为志愿活动加强了他们的身份认同,但其中一些人面临挑战。研究结果揭示了中国城市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
中国老年人志愿服务的社会文化背景
孔子的“义”的哲学为中国的志愿者服务奠定了道德和文化基础。这一概念指的是一个人自愿服务社会和他人的崇高道德责任(Luova, 2011)。另一个与老年人志愿服务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中国政府自千年以来对社区自治的倡导(Bray, 2006)。
本研究的结果还表明,中国社区的正式志愿服务包括多种类型(如Liu & Lou, 2016),包括居委会工作、各种社会活动、利益团体等,这些类型往往被归为一类,没有明确的分类。今后的实践和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区分这些不同类型的志愿活动如何影响老年人的身份认同、社会网络、生活满意度等。
社区的社会工作者应继续鼓励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的机会,作为补充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有效途径。在发展和促进志愿服务机会时,他们应该强调对老年人的社会有用性的重要性。
如果您喜欢此文,请转发和分享给朋友们。谢谢!
附参考文献附参考文献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Damman, M., Henkens, K., & Kalmijn, M. (2015). Missing work after retirement: The role of life histories in the retirement adjustment process. The Gerontologist, 55(5), 802–813.
Dury, S., De Donder, L., De Witte, N., Buffel, T., Jacquet, W., & Verté, D. (2015). To volunteer or not: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resources, and social factors on the likelihood of volunteering by older adult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44(6),107–1128.
Greenfield, E. A., Scharlach, A. E., & Davitt, J. K. (2016).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volunteering in age-friendly supportive service initiatives.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Quarterly, 45(5), 931–948.
Hoogland, A. I. (2015). Continuity of change: The dynamic of beliefs, values, and the aging experience.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32, 32–39.
Kojola, E., & Moen, P. (2016). No more lock-step retirement: Boomers’ shifting meanings of work and retirement.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36, 59–70.
Xie, L. (2015). Volunteering and its impact on self-identity: Results from Chaoyang District in Beijing.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Social Work and Development, 25(3), 170–181.
【治理与反思】老有所为与老年友好社区建设
【治理与反思】市场化及其不满者:基金会主导的公益创投资助对中国草根NGO的影响
【治理与反思】作为社会企业合法化代理人的中介机构——中国与印度的比较分析
【治理与反思】中央政府资助对中国非营利组织服务和倡议角色的影响:一个跨区域比较
【治理与反思】中国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服务外包中的挑战与策略
原文链接(阅读原文 点击左下角):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899764020911205
此处也可以下载全文: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39954958_Shaping_Identity_Older_Adults'_Perceived_Community_Volunteering_Experiences_in_Shanghai
凤凰网一点资讯: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39954958_Shaping_Identity_Older_Adults'_Perceived_Community_Volunteering_Experiences_in_Shanghai
欢迎您提出与本文内容、主题或翻译有关的各种问题与建议!
欢迎关注、订阅微信公众号【治理学术】。本公众号是由公共管理与政治学学科的老师和学生志愿者开发的学术和交流平台,重点是治理理论与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我们每日整理、翻译并推荐一篇最新权威英文文献。核心内容分为三大板块:1、治理理论 文献与探索,2、管理实践 治理与反思,3、公共治理 教学与交流。
欢迎推荐或自荐研究成果,来稿请致邮箱:usstgggl@163.com
PS:如何加入微信公众号:
您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或者搜索公众号:“治理学术”,或者加原始ID:
gh_dd2c06e61722 然后点击加入即可。
PS:如何查看以前推送的精彩文章:
您只要点标题下方的“治理学术”,并选择“查看历史消息”即可,精彩就会尽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