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人物 | 他说:“要和当事人讲明白事理”
特别策划
“做一名脚上永远沾满泥土的法官”,这句承诺一直深深烙在法官于召祥心里。继上半年被潍坊中院评为“优秀办案能手”后,他又荣获“山东省优秀法官”称号。
消息传来时,作为寿光法院执行局第四实施团队负责人,他正与团队成员一起奔波在执行路上,“这起案件的被执行人一直躲躲藏藏,现在终于有了他的行踪,机会稍纵即逝必须马上出发。”
于召祥用雷厉风行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司法为民理念,在寿光这片养育他的土地上,他用有力量有温度的司法,回应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向往,浇灌栽培出一棵法治常青树。
01
他说:“变权益为实惠是硬道理”
弯弯绕绕的山间道路上,于召祥一边走一边分辨着周围参照物的显著特征。
因为当事人说不清具体地址,又担心询问老乡会让被执行人听到风声躲避起来,于召祥只能把警车停在山下,根据当事人提供的线索一路上山找寻被执行人。
这是一起抚养费纠纷,当事人打听到男方名下有一辆车,当即向法院申请执行已经拖欠两年的抚养费。
清晨6点从寿光出发,一直到10点方才找到居住在临朐的被执行人,敲门的瞬间,于召祥首先听到的是婴儿的哭声。
原来,被执行人已经再婚生子,目前正处于失业状态,名下仅有的车辆是他重要的收入来源。
经过评估,这辆车价值2万元,不能完全抵消3万多元的抚养费。当事人的权益需要维护,被执行人的困难也不能视而不见,于召祥与当事人商量过后,采取折中方案,暂不扣留车辆,但被执行人要先行支付2万元抚养费。
被执行人欣然接受这个方案,当场向亲朋好友借来2万元现金,其余抚养费也承诺在年底前支付完成。
今年1月份,于召祥从审判岗位转到执行岗位,成为一名执行法官。有着十多年工作经验的他迅速完成角色转换,立足执行“3+1”核心指标,加大执行力度、强化执行措施,将审判思维与执行思维相融合,努力促使执行和解,用实干让群众胜诉权益及时变成“真金白银”。今年以来,他带领团队执行结案1125件,收获了众多当事人的“口碑”。
02
他说:“要和当事人讲明白事理”
在办案的过程中,向当事人说明白法理、讲清楚情理,是于召祥成功解纷的“法宝”,“要让当事人打从心底里接受判决结果,才能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法官这话说的在理,大哥出力了也不是没出钱,我是出钱了但没出上力。”当事人的肯定和一声“大哥”,当即缓和了现场紧绷的气氛。
在这起兄弟间的继承权纠纷中,于召祥联合村“两委”成员和当事人的大伯一起开展调解,讲乡规民俗,讲法律规定,最终一句“钱不能完全替代你对父母的陪伴”让弟弟做出让步,纠纷得到圆满解决,兄弟间的情谊也更深厚了。
从硕士毕业进入法院工作,于召祥长期扎根在基层法庭,所受理的案件大多是婚姻家庭、抚养赡养及邻里关系等,他始终坚持法与情相结合,从源头化解矛盾,促使案结事了。
蔬菜代收点里,经过于召祥的调解,收购商与30户农户达成了和解协议,农户们当场收到了菜款。寿光是农业强市,涉及农户的买卖纠纷、质量纠纷不在少数,为了更好地审理案件、公正地作出判决,于召祥经常会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种植大棚。
“当好一名基层法官,首先脚底上要沾满泥土。”怀着一腔为民的深情,于召祥凭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勤勉务实的态度,迅速从走出校园的“理论新兵”成长为群众信赖的“行家里手”,年均结案400起左右,办案质效一直在寿光法院名列前茅。
03
他说:“我的作为展现着法院的形象”
于召祥审理的第一起案件是一起离婚纠纷,严肃的审判庭内夫妻双方不顾流程、互相指责,让当时未婚的他感到十分无奈。庭后他请教庭长,庭长告诉他:“你按照流程审案、按照证据判案当然没有问题,但你也要学会倾听,学会引导,让当事人说出他们真正的想法和诉求。”
庭长的一番话,让他真正感受到了“人民法院”中“人民”的涵义和重量,明白手中的审判权力是人民给予的,承载的是法律的尊严,不能有丝毫偏私。
作为土生土长的寿光人,于召祥也会遇到亲戚、朋友的说情。在一起产品责任纠纷案件中,他的一位亲戚因为销售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被起诉,想让他帮忙向承办法官说说情,能不能少赔偿一些。于召祥从亲戚话中听出了他想要尽快化解纠纷的意愿,在了解案情后耐心地解释道:“法官办案依据的是事实和法律,不是人情,你的这个事情我还是建议你接受调解,主动赔礼道歉,赔偿对方损失,取得对方谅解……”在于召祥的分析和劝说下,那位亲戚最终选择通过调解结案,在积极弥补对方损失的同时,也减轻了自己的责任。
“法官要对承办的案件负责,公正廉洁是司法的生命线。”于召祥深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始终牢记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牢记廉洁司法是公正司法的基石,以公正廉洁为原则底线,不触碰法律红线,不逾越法律底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于召祥看来,荣誉的获得是对今后工作的鞭策,他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实际行动诠释好一名共产党员、人民法官的为民本色。
— END —
来源:潍坊中院、寿光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