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人物 | 初心如玉不曾改
特别策划
温情化解家务事
初见张洪玉,她刚刚参加调解回来,身着黑色的法袍,扎着一个马尾辫,左手抱着一摞案卷,看着就像一位邻家大姐,和蔼可亲。一进门,她就赶紧叮嘱助理,“辛苦一下,根据今天双方当事人的诉求,尽快把调解协议拟好”。
2019年6月,张洪玉接到了一通电话,“张法官,我离了婚,孩子不给我,生活也没保障,我还活着干什么……”打电话的是一起离婚案件的当事人宋某,而这已经是李某第三次在法院起诉与宋某离婚了。
一方铁定了心要离婚,一方扬言如果离婚就寻短见。如何化解矛盾,缓和双方当事人情绪,成为摆在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翻看案卷,张洪玉了解到,宋某与李某是婚前自由恋爱,后在当地民政局登记结婚,婚后二人生育一子。宋某在家务农,李某在外从事建筑工程,二人长期分居。结婚十余年,没有共同存款,仅有现值7万余元的轿车一辆。
考虑到宋某目前情绪激动,如果判决结案可能会激化矛盾,造成不可逆的后果,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张洪玉决定对二人进行调解。
一方面,张洪玉认真做李某的思想工作,为宋某争取探视孩子的频率和尽可能的经济补偿。另一方面,她从孩子入手,耐心安慰宋某。在调解过程中,她耐心劝说,宋某多次情绪崩溃,她递一杯水、给一张纸巾,等待其情绪恢复后继续做调解工作。
“当我们能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更能明白和理解当事人的感受,也更有利于问题的沟通和矛盾的解决。”张洪玉说。
经过8次调解,李某和宋某终于自愿达成离婚协议,宋某的情绪得到平稳过渡,这起离婚纠纷得到完善化解。
当好群众贴心人
把服务群众的距离缩短为零,是张洪玉执法办案中坚守的信念。每天,她的身影总是在法庭、调解室和当事人家中穿梭——
5月9日,张洪玉与同事第3次到一起雇佣受伤纠纷案的包工头家里,从法律规定、当事人实际困难以及判决的法律后果等多方面反复沟通,终于使调解工作出现转机。
7月28日,张洪玉冒着酷暑驱车将1.5万元赔偿款送到眼角膜破裂的王某家中。
9月20日,张洪玉第5次来到离婚纠纷案当事人闫某家中,与闫某及其家人沟通,希望这对夫妻重归于好。在一番劝说下,闫某终于决定不再起诉离婚。
这样的片段还有很多很多。
面对当事人距离远,无法到场的案件,张洪玉利用视频开庭,力求让信息多走路,让当事人少跑腿。2020年初,她受理一起来自青岛的建设工程纠纷案件。恰逢疫情紧张时期,原告从青岛赶到商河开庭十分不便。她在征得被告同意后,当即决定采取在线庭审的方式,避免了当事人疫情期间的往返,最终该案庭审顺利结束。
“为保证在线庭审得顺利开展,张法官组织我们一起学习设备的使用,反复摸索,光模拟开庭就进行了无数次。并及时跟当事人沟通,指导他们熟悉网络庭审流程。”法官助理张雯说。
面对收案数量持续增多,张洪玉还想方设法提高工作效率,将案件依据立案时间先后排列,定出开庭时间表,按计划审结。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白天开庭审理、调查、送达,工作时间不够用就利用晚上的时间阅卷、书写法律文书、学习法律法规。今年1月至11月,张洪玉审判团队审结案件205件,比去年增长5%。
朴素的心灵告白
“我宣誓: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忠实履行法官职责……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奋斗。”翻开张洪玉的笔记本,会看到第一页用签字笔规规整整抄录的法官宣誓誓词。
“这是激励,也是警醒,既然决定成为一名法官,无论何时,都不能改变为民司法、守护公平正义的初心,不能让法袍蒙尘。”张洪玉说。
2021年7月,张洪玉在审理一起案件时,原告申请财产保全,冻结被告在南京的银行账户,必须法官到南京进行冻结,而当时张洪玉还有几个已经排期开庭的案件。
“如果被告将财产转移,原告的权利就得不到维护。这事拖不得!”为了节省时间,张洪玉在结束上午10点的庭审后,立即同助理驱车赶往南京,第二天早上赶到银行对被告的账号进行了冻结,随后驱车返程,于当天赶回。
有人问她,你这么拼命的干,不累吗?
她总是笑着说:“能不累吗?有时忙起来,连口喝水的工夫都没有……可是,看着手头上还有这么多案件等着审理,我心里着急,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来。”
在司法为民这条路上,张洪玉已经坚持了19年。19年的法院工作,19年的行色匆匆,19年的奔波坚持。她用女性特有的温暖和细致,把一起起矛盾化解于无形。面对要案难案,她迎难而上,秉公断案;面对纠纷裂痕,她耐心劝解,定分止争;面对有困难的当事人,她尽心帮助、提供支持……她把为民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用温暖和情怀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2022年,张洪玉成为商河县第十一届政协委员。在感到光荣和自豪的同时,她明白了自己需要担负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张洪玉常说:“法官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和履行职责的义务。从选择这个职业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已经做好了为此奋斗终身的准备。”
来源:山东法制报法院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