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奎松:对汪晖的新“历史观”的质疑

2014-01-19 上海书评


当前有关“左”、“右”的争论,不仅常陷于情绪化,而且往往因意识形态化自觉不自觉地将对手妖魔化。如果连汪晖这样尚有理性的倡导者都消除不了动辄把对手妖魔化的心结和思维定式,一旦重建“阶级政治”,在“阶级斗争”条件下一切“重新政治化”,中国有可能不重回“你死我活”和“过度暴力”的老路上去吗?

 

受到英美新左派学者的思想影响的汪晖,从最初赞同改革,转而改取一种批判态度,这原本也是一件很自然也很可理解的事情。但是,简单地把鲁索使用的概念及其对西方政治历史的评判方法套用到对中国的历史认识上来,并据此总结记取中国革命和战争的经验教训,主张一切向回看,就不免有些失之偏颇了。

 

汪晖对历史的认知方法乃至于行文方法,似乎也存在着一种“选择性失明”的情况。比如,汪晖所以会在谈论抗美援朝战争的文章生生扯出一个“人民战争”的经验意义来,多半也是这种太强的选择性促成的。

 

汪晖的新“历史观”还有一个常常被拥趸者和批评者所忽略的特点。那就是,他的阶级斗争主张是经过修正的,和传统的主张“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主张存在明显不同。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他一方面大谈重建阶级政治和阶级代表性的重要性;一方面却并不简单地主张再搞阶级斗争。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中任何尝试用“政治化”来消除“去政治化”的负作用的努力,不仅都是失败的,而且每每会带来灾难性后果,这就更让人难以有所指望。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长程看问题,自有文字以来数千年间,已知人类社会几乎任何一种进步都是在持续的进化过程中缓慢取得的。


在不久前发表的《对汪晖〈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一文纠谬》一文中,我只依据自己的专业和作为普通读者的感受,指出了汪文论据及其表述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在该文中无法同时就史实、概念等具体问题和思想观点展开讨论,故不得不另撰此文说明我之所以会批评汪文的主要原因。只不过,单纯就汪抗美援朝战争一文进行讨论,显然太过局限,且无法把握汪的思想观点。为此,我不得不花时间多读了汪文中提到的一本书和数篇汪晖发表在国内公开杂志上的访谈文字及文章。因此,本文涉及的汪文将不限于前文所讨论的那篇文章。

 

和《纠谬》一文不同,本文不是在我所熟悉的专业范围内进行讨论,而是要对汪晖涉及历史观问题的思想观点提出质疑。在前文中,作为历史专业的“工匠”,对汪文使用的个别概念、论据及其表述中一些较典型的问题,我或可痛下针砭,但思想观点问题毕竟不同于史实真伪或文法问题,加之这样的讨论在我也有跨界之嫌,故本文多半只是质疑和讨论,未必能轻言批评。



……


因为微信相关规定和字数的限制,未能在此摘录更多,欲查看文章全文,请向上海书评微信回复关键词“杨奎松”。


本文作者杨奎松,文载2014年1月19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欲查看《对汪晖<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一文纠谬》,请向上海书评微信回复关键词“汪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