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与儿童青少年家长工作的另一种选择

研博士 东方明见心理
2024-11-25


点击动图 / 关注我们



2023 年 10 月 10 日是第 32 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国家宣传主题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我们很关注孩子们的成长,也希望通过帮助孩子们最重要的他人——家长们,为祖国的未来创造助长型的成长环境。本文为广大心理健康工作者如何与家长们工作,提供了一种方法。


作为咨询师,还记得你刚开始与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工作时的情形吗?


孩子出现“问题”,家长心急如焚地把孩子送到咨询室求助,急切地期待你“一顿操作猛如虎”,赶紧把孩子给“搞好”。然而,试了数次未见成效,家长便开始质疑你的能力,要求更换咨询师,甚至放弃心理咨询······


现在的你,是否还在此困境中挣扎?本文将结合咨询师与家长工作的难点以及家长的实际诉求,探讨如何运用家长会商顾问的“三重角色”,解决上述困境,同时分享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注意:本文中列举的案例是根据工作中常见情形改编而来的非真实案例。



01与家长工作时,咨询师的“无力感”来自何处?02孩子出“问题”时,家长需要怎样的助人者?03以家长会商顾问的“三重角色”破除“无力感”

04应用“三重角色”时,需注意什么?





01

与家长工作时,

咨询师的“无力感”来自何处?


  • 该满足家长的需求,还是该满足孩子的需求?

“女孩很反感重点中学高压的学习氛围,强烈要求退学去读技校;而妈妈送女孩来做心理咨询,就是希望我能帮女孩克服厌学,鼓励她向名牌大学冲刺。当事人是孩子,但付费的却是妈妈,该满足谁的需求?



  • 家长觉得“没效果”,不愿继续付费?

“不少孩子挺认可我的,很愿意来做咨询,我能清楚地看到孩子在咨询后的成长,但是他们的家长未必能觉察到这些变化,或者说未必认可这些变化。”



  • 家长参与很重要,但是如何更有效地与家长合作?

“一般和孩子做完咨询,家长们会主动过来找我,希望了解咨询的过程和进展,或者请我做‘传话筒’······虽然我知道家长参与解决孩子问题很重要,可家长不参与咨询,我也没办法。”



  • 孩子在咨询中见好了,一回家又被“打回原样”?

“有时我们花了挺大力气来和孩子工作,好不容易看到点变化,结果孩子一回家又完了······你说,怎样才能把来自家庭的阻力变成助力呢?”



在与家长工作时遇到的心酸经历,想必还有许多。


然而,站在家长的立场,孩子出“问题”时向咨询师求助,咨询师的回答“点到即止”,家长不仅无法知晓问题全貌和咨询进程,还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希望~家长可能也感到很“无力”呢?


看到这里,也许你不禁思考:如何更好地贴近家长需求,才能避免双方都陷入“无力”状态?




02

孩子出“问题”时,

家长需要怎样的助人者?


我们结合近年来在家校合作以及咨询实践中的经验,发现家长因孩子“问题”求助时,对助人者往往饱含着如下期待。


  • 能给予养育理念的指导

例:是该信奉“快乐教育”,还是该“逼孩子一把”?家庭教育很重要,但是怎么厘清家庭教育的目标?

······



  • 能给予养育知识的宣教

例:孩子各个年龄段的成长规律是怎样的?如何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支持孩子成长?

······



  • 能给予情绪支持和疏导

例:养育孩子时,容易过度焦虑/担忧/恐惧/控制,怎么办?对自己的教养能力丧失信心,怎么办?

······



  • 能给予具体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例:怎么把握管教的尺度?怎样帮助孩子,才有效?如何与家人结成教育联盟?管教孩子时情绪失控,怎么办?如何平衡孩子教育和个人工作?

······



看到这些,也许你会恍然大悟:原来家长需要的不是咨询师,而是集教师、教练、咨询师等身份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变形金刚”啊!难怪想“搞定”家长,不容易~


也许你想做出调整去适应这种市场化的需求,但受限于咨询师身份,不知如何将咨询的专业性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并在伦理框架内规范地为儿童青少年家庭提供更灵活、适切的服务。


解决这个困境有一个好办法,那就是采用“家长会商”。在家长会商中,提供专业服务的顾问融合了教师、咨询师、指导者“三重角色”,这正好符合家长心目中的助人者形象,同时也能解决与家长工作中的“无力感”。




03以家长会商顾问的“三重角色”破除“无力感”


早在2017年,琼恩(M-E. Jeon)和梅耶斯(C. E. Myers)就把博纳德(J. M. Bernard)关于心理咨询督导的“区辨模型”(Discrimination Model,1997)引入到家长会商的工作领域,作为家长会商顾问角色的指导方针。根据他们的观点,家长会商顾问承担着以下三种角色。



教师

根据家长在教育孩子上的特定需求,帮助家长增进对孩子问题的理解,并提供家长所需信息、资源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在扮演教师角色时,家长会商顾问可以这样做:

  • 通过角色扮演、示范或观察孩子的咨询,教导家长对孩子问题的应对和干预方法;提供有效的家庭教育和亲子沟通技巧;
  • 帮助家长了解孩子问题的类型和原因;帮助家长获得关于孩子身心发展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问题;
  • 根据家长管教风格和孩子问题,推荐相关的阅读书籍或材料;与家长讨论从阅读中学习的心得。



咨询师

引导家长觉察自己的内在动力、情绪变化、过去经验、家庭动力、亲子关系等对孩子的影响,并帮助家长有所领悟和改变。在扮演咨询师角色时,家长会商顾问可以这样做:

  • 在家长采取干预过程中给予情感上的鼓励和支持;帮助家长了解采取干预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局限性;
  • 帮助家长觉察自己是否愿意改变;帮助家长领悟自己的焦虑程度对帮助孩子问题解决能力的可能影响;
  • 与家长讨论个人问题或夫妻关系对孩子可能的影响;帮助家长领悟个人问题或夫妻关系如何影响孩子的问题;提供初步的咨询。



指导者

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特征、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向他们提供有效的家庭教育和亲子沟通信息。在扮演指导者角色时,家长会商顾问可以这样做:

  • 通过头脑风暴,帮助家长想出自己的应对策略;帮助家长拓展学过的技术或发展不同的应对策略;
  • 通过一些案例概念化分享,与家长讨论孩子可能的问题概念化;与家长分享彼此对孩子问题的理解和信息,帮助家长获得对孩子问题的综合性理解;
  • 与家长探讨自己焦虑程度对辨识孩子问题的影响;温和地面质家长与孩子问题有关的个人议题等。


顾问在采择角色时需要多方面考虑,如果选用的角色不恰当,可能会破坏与家长的工作同盟,阻碍问题解决的进程。




04

应用“三重角色”时,

需注意什么?


经过提炼2017年琼恩(M-E. Jeon)和梅耶斯(C. E. Myers)关于应用“三重角色”的注意事项,我们发现与家长工作中如何应用“三重角色”并无定法,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

例:如果求助的家长心理准备不足,只期望顾问帮助他们的孩子改变,但如何进行与他们无关,此时顾问可先采取咨询师的角色,多共情和理解家长,提出希望家长参与的理由。然后,再根据家长的觉察力和准备程度,从咨询师角色逐渐过渡到指导者角色。



因事制宜

例:如果求助的家长亲子关系紧张,他们可能对顾问的建议采取防御性态度。顾问此时需要谨慎地选取咨询师或指导者角色。如果冒然指出家长是造成亲子冲突的根源,并对家长提出直接改善的建议,可能会让家长在情感上无法接受。



因人制宜

例:顾问选取角色时需要考虑到家长的认知风格和水平。比如,倾向于具象思考的家长,更容易接受教师角色,只需给予举例说明和明确指示,他们就能发现孩子问题原因、找出应对问题的策略;而倾向于抽象思考的家长,对孩子的问题有很敏锐的觉察力,可能更希望顾问以咨询师或指导者的角色提供帮助



此外,顾问还可以根据情况,灵活采用多重角色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家长提升对孩子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提升养育效能感。




小结


家长会商顾问承担着教师、咨询师、指导者的“三重角色”,既能帮助咨询师破除与家长工作时的“无力感”、降低家长因素导致的咨询脱落风险,又能满足家长因孩子“问题”求助时的具体需要,帮助家长们提升对孩子“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支持性的环境,把来自家庭的“阻力”变成“助力”。


一言以蔽之,家长会商可以成为你与儿童青少年家长工作的另一种选择哟!


如需了解更多家长会商的知识,请查看家长会商:不走进咨询室,孩子也可以发生改变。




有奖互动


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的孩子出现“问题”,你是愿意向咨询师求助,还是愿意找家长会商顾问?


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你的故事或心得。截止2023年10月15日24时,点赞前二的留言者,将赠送一本万千亲子书单中的《10-14岁青少年,你在想什么?》。



参考文献

Bernard, J. M. (1997). The discrimination model. In D. E. Watkins (Ed.),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supervision (pp. 310-327). Wiley.

Jeon, M. H., & Myers, C. E. (2017). Triadic Model for Working with Parents in Child Therapy Settings.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Practice, 8(9), 5-12.



文 | 肖萍萍

排版校对 | 宗加琦

编辑 | 李丹阳 黄逸林


推荐阅读!


家长会商:不走进咨询室,孩子也可以发生改变

会商:被忽视的专业胜任力

功能性行为评估: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真相”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东方明见心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