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条件的爱,轻松自在 | 我们与宠物的联结

研博士 东方明见心理
2024-11-24


点击动图 / 关注我们



  • 看似热闹的朋友圈
  • 空有数量没有质量的对话框
  • 卷生卷死的日常
    ……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人类却越来越孤独的时代,美好的亲密关系,深入的情感联结,在许多人眼里似乎逐渐成为奢望。

而与此同时,宠物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人开始将宠物作为满足情感需求的重要方式。《宠物行业蓝皮书:2023中国宠物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2022年间,我国养宠数量持续上升,宠物数量已增至近两亿只。养宠人群为宠物的投入也逐年上升,2022年,养宠人群在单只宠物上的年均花费高达5200元。

数据来源:亚宠研究院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倾向选择宠物作为“生活伙伴”,与宠物相处能给我们带来哪些独特的体验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人们和宠物之间的联结。


01宠物带给我们什么?

当我们偶然或计划将一只猫、一只狗或者其他动物领进家门时,我们就开始了人-宠关系的建立,逐渐接纳他们成为自己家里的一员。在不断与宠物的互动中,我们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首先,我们的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会得到增强。比如,作为一名“光荣”的铲屎官,在一次一次的“辛勤劳动”中,我们可以体验到自己对宠物的责任和价值,这鼓励我们建立日常生活的结构,培养责任感,提高自尊心。

同时,我们的孤独感能得到缓解。当日出东方,你一觉醒来,有一只可爱的小猫或者小狗,正在等着你起床;当夜深人静,你呆坐阳台,有一只可爱的小猫或者小狗,正蹭着你的裤腿……这些瞬间,宠物将我们的孤独驱散。那些独居老人或社交障碍者或许对此更有体会。


我们的压力和焦虑也会在与宠物的互动中逐渐消减,生活的幸福感不再那么遥远。当你下班回家,一小只(或许还可能是超大只)就在那里等着你,奔向你,这一刻,或许上班的所有压力和焦虑都会消减大半。有研究发现,和宠物近身互动可以释放我们体内的催产素和多巴胺,这两种神经递质都可以促进我们产生愉快、欢乐等积极情绪(Beetz et al., 2012)。

宠物不仅会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欢乐与幸福,还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一些好处。研究表明,我们与宠物互动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Fine, 2015)。还可以丰富我们锻炼的机会,提高身体机能(Mcnicholas & Collis, 2000)。

和宠物的相处给我们带来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好处,那么人-宠关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如果从依恋的角度来看,人和宠物关系就像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Prato-Previde, et al., 2006),在这个关系中,我们就像宠物的父母(实际上,许多宠物主人都将宠物视为自己的“孩子”),给予宠物关怀和爱。



02和宠物相处的独特体验

宠物作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伙伴,甚至一度被一些“铲屎官”当作亲密关系的替代。这可能是由于我们和宠物的相处中,确实有一些很特殊的体验。

1) 无条件的爱

很多养宠物的人会说:你可以在宠物面前表现你真实的样子,而它不会因为你没达到某种“要求”而惩罚你或不再爱你。它不会因为你今天没有8点半起床而不理你,更不会因为你买不起“高端”的宠物粮看轻你。它始终会对你的“接近”做出反馈,而且这些反馈让你感觉到被爱,被尊重。这种“无条件的爱”是人们选择宠物的重要原因(Zasloff & Kidd, 1994)。

在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有一个类似的概念,即无条件积极关注,它是指咨询师不以评价的态度对待当事人,不依据当事人行为举止的好坏决定怎么对待当事人。在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概念体系里,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建立咨询关系的重要一环,也是当事人真实表达自己的必要条件。

宠物对我们的“无条件的爱”就是一种无条件积极关注。在其他的关系中,我们可能常常担忧评价,担心达不到他人的期望与要求。但是在和宠物的关系中,我们很少有这样的顾虑,它允许我们做真实的自己


2)确定的安全感

当起床时,你清晰地知道它就在附近;当你下班回来,你也知道它就在房间;甚至当你上班时,你还可以从监控中看到它的身影。宠物给我们传达的“我始终在这里”,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安全型依恋建立的基础。根据依恋理论,安全型依恋是低焦虑、低回避的状态,低焦虑意味着对自己是认可的,“我是有价值的,我不会被抛弃”;低回避意味着对对方是信任的,“它不会离开我”(Fraley et al., 2015)。

在宠物关系中,我们对宠物的信念恰恰完美符合这些标准,一方面,我们相信宠物不会抛弃自己,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宠物完全可以信任。在安全感满满关系中,我们可以体验到更多的情感满足,获得更稳定的社会支持。

3)可爱

当宠物乖乖坐在沙发垫上,或者做个翻滚、玩个小球,你有没有觉得它很“可爱”,而且还想去RUA一RUA它?在我们和宠物的互动中,“可爱”简直让人上头。

为什么可爱让人“上头”?这就要从“婴儿图式”说起。婴儿图式是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Lorenz提出的概念,它反映了吸引人们的形态特征,比如大大的脑袋、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等等。这样的特征越多,人们感受到被吸引的程度也越强。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可爱的面孔更容易使人们产生积极情绪(Kringelbach et al., 2008)。

对于猫猫狗狗这样的宠物来说,它们的婴儿图式十分明显,当你被它的可爱所吸引想RUA它的时候,一种温暖、幸福的情绪也从心里蔓延开来。这种情绪也让人在和宠物的相处中流连忘返。



03我们总是在寻找关系,寻找爱

在“你来我往”中,我们和宠物的联结不断加深。在我们与宠物的关系中,我们体验着爱,体验着幸福。

这就是“关系需要”得到满足给我们带来的积极体验。关系需要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之一(Deci, & Ryan, 2000),它是人们先天的、内在的渴求,就像一种必备的营养物,保证我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从某种角度讲,人的一生就是在建立关系与处理关系。

相似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有五种需要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指引着我们的行为,其中就包括“爱与归属”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同样反映着人们对于关系、对于建立联结的内在驱力。


当拥有安全稳定的关系,我们会体验到更高的幸福感,更多的意义感。就比如在人-宠关系中,我们感受无条件的爱、感受着稳定的安全感,这些让我们对自己更加肯定,对生活也更加乐观。而当我们缺乏联结,就可能有更多悲观、消极的想法(Verstuyf, et al., 2013)。

在现实的人际关系压力条件下,能轻松带来安全感、意义感、自我价值的人-宠关系或许是人们满足关系需要,体验“爱与归属”的又一选择。


话题互动

你觉得养宠物对自己来说,有什么不一样的体验吗?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参考文献
Beetz, A., Uvnäs-Moberg, K., Julius, H., & Kotrschal, K. (2012). Psychosocial and psycho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human-animal interactions: the possible role of oxytoci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3, 234.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2.00234Ferrand, C., Martinent, G., & Charry, A. (2015). Satisfaction des besoins psychologiques fondamentaux, symptômes dépressifs et apathie chez des personnes âgées hospitalisées.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 47(1), 59. https://doi.org/10.1037/a0037419Fraley, R. C., Hudson, N. W., Heffernan, M. E., & Segal, N. (2015). Are adult attachment styles categorical or dimensional? A taxometric analysis of general and relationship-specific attachment orient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09(2), 354. https://doi.org/10.1037/pspp0000027McNicholas, J., & Collis, G. M. (2000). Dogs as catalysts for social interactions: Robustness of the effect.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1(1), 61-70. https://doi.org/10.1348/000712600161673Prato-Previde, E., Fallani, G., & Valsecchi, P. (2006). Gender differences in owners interacting with pet dogs: An observational study. Ethology, 112(1), 64–73. https://doi.org/10.1111/j.1439-0310.2006.01123.xRyan, R. M., &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68.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55.1.68Verstuyf, J., Vansteenkiste, M., Soenens, B., Boone, L., & Mouratidis, A. (2013). Daily ups and downs in women’s binge eating symptoms: The role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general self -control, and emotional eating.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2(3), 335–361 https://doi.org/10.1521/jscp.2013.32.3.335Zasloff, R. L., & Kidd, A. H. (1994). Attachment to feline companions. Psychological reports, 74(3), 747-752.  https://doi.org/10.2466/pr


文 | 赵炳强

排版校对 | 宗加琦

编辑 | 马璐瑶 黄逸林


推荐阅读!


与儿童青少年家长工作的另一种选择

家长会商:不走进咨询室,孩子也可以发生改变

会商:被忽视的专业胜任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东方明见心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