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水怎么端也端不平,群众也不会信任你”
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励和引领广大青年投身新时代富美新南平建设。共青团南平市委、南平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青春读书会”:诵读《梁家河》。
来自南平市辖区基层党群工作者、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志愿者、市直机关单位青年代表等35名朗读志愿者一起诵读《梁家河》。我们将通过“南平团市委”、“南平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每周一、周三、周五同步推送。
第二季
青春读书会
ID:NPyouth
朗
读
VOL.29
青春读书会
随娃:村干部要一碗水端平
“随娃”是石春阳的小名,为人实在,习近平很看重他。
习近平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就推荐石春阳当队长、支部委员。1975年春,习近平又推荐他当了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两人一起搭班子,石春阳跟习近平学了不少东西,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当领导要“一碗水端平。”
1975年试办沼气取得成功后,梁家河事实上成了一个培训点。各个公社都来梁家河办学习班。现场演示、座谈等事务繁多,习近平便对石春阳说:“随娃,以后你给各公社来的人开会,我太忙,顾不过来。”
石春阳接下了这个任务,忙前忙后,既对沼气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工作也变得有了条理。直到习近平说要让他接替当大队党支部书记时,石春阳才恍然大悟,原来习近平是在有意锻炼他。
有一件事让石春阳永远难忘——
习近平刚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不久,大队接到一批救济粮,围绕怎么分,社员产生了很大争议。人人都说自己家困难,都想多分一点儿,互不相让。开会商量,说着说着就争吵起来了。
习近平知道大家的生活都不容易,就说:“都别嚷了。咱们现在就到各家各户去看,究竟谁有多少粮食,都看得清清楚楚。谁该多分,谁该少分,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话音落地,习近平就带着大家到各户去看,查看每家有多少粮食,并当众记录在册。从夜里10点一直忙到凌晨5点,实实在在地弄清楚了各家存粮情况。
谁家粮食少,就给谁家多分。大家谁都没话说。
这件事深深地烙在了石春阳的记忆里。接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一直琢磨这件事。
他说:“这种雷厉风行的做法,让谁也没有机会投机取巧。一碗水端平,首先是个做人问题。人有私心,一碗水怎么端也端不平,群众也不会信任你。一碗水端平,还要有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要让大家都能接受才行。”
习近平离开梁家河后,石春阳在大队党支部书记岗位上经历了三起三落,唯一没变的就是他“一碗水端平”的处事原则。他始终记着习近平离别时的嘱咐:“多动脑筋”“一碗水端平。”
20世纪80年代,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石春阳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思索着如何实现平稳过渡。
他召集村干部一起讨论制定实施办法。他和村干部把村里的老年人叫到一块儿,了解当初合作化的时候各家各户为村集体入了多少股,先把股份给各家各户退还回去。接下来,他又和村干部把村里的大牲口、马槽、步犁等大件生产资料进行估价,根据每一个劳力、人口的分值进行对应分配,多出或者缺少部分,互相找补。
开了多少次会,算了多少天账,石春阳已经记不得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看到大家没有反对意见,石春阳终于松了口气:“看来一碗水算是端平了。”
虽然包产到户了,可总有涉及大家的事需要党支部来解决。
有一次,村里要修一条生产道路,从山顶到山腰一路修下去,到了谁家的地里,伤一点儿庄稼,占一点儿地界,都没意见。可到了山根处,却被一户人家挡住了,要赔偿款。
石春阳想,这是村里为了大家上山劳动方便而修的生产道路,又不是搞修建、钻油井,哪有赔偿这一说法。但是不继续修路,对于前面已经做出牺牲的村民是不公平的。于是,经他苦口婆心地劝说,这户人家终于放弃赔偿要求,路修通了。
事后村民们说:“你要是给他家赔偿,那我们也要赔偿,看你怎么办!”
石春阳说:“按政策办,该赔偿就赔偿,不该赔偿都不赔偿,一碗水端平,这是我的原则。”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延安实行退耕还林,梁家河是延川县第一批一次性退耕还林试点村。为了执行退耕还林政策,石春阳动了不少脑筋。
走访村民时,他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好好的地,不让种庄稼,要种苜蓿,胡闹哩!”
“农民不种地,吃什么?喝什么?寻的饿死呀!”
石春阳明白,村民这样质疑是对政策不了解,是党支部工作做得不细。于是,他一边向村民宣传政策,一边动员村民退耕种草,并在自己的地里率先种上了苜蓿。
验收的日子临近了,村里有一户人家地里还长着向日葵。如果这家验收通不过,整村就通不过。“不能让一家影响了大家。”石春阳天天站在这户人家地里,硬是督促这家人把向日葵砍了,种上了苜蓿。
那一年,全村退耕1532亩,一次性退完。
当退耕还林补助粮款发到各家各户的时候,大家这才相信,原来农民不种地,真的能吃上饭。
石春阳对“一碗水端平”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过。他发现,在物资短缺的年代,“一碗水端平”注重的是公平,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一碗水端平”最重要的是碗里要先有“水”。怎么让碗里有“水”呢?石春阳结合县上的发展规划,提出在梁家河发展苹果产业的设想。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回梁家河看望乡亲们,听说山上有苹果园,就上山去看。
“种果树的成本投入高不高?”习近平问。
“不算很高,比如一亩地的果树,不算人工成本,只是打药和施肥,一千多块钱的成本就够了。果树五年后开始挂果,每年能收入几千元。到了盛果期,每年收入可以达到两万元以上。种粮食就差远了。”
看着山上的果园,听着石春阳的介绍,习近平笑了:看来随娃学会带领村民搞产业了。
这个碗里的“水”越来越多。2014年后,来梁家河旅游的人多了,梁家河瞄准商机,开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2015年5月1日,梁家河成立了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石春阳专门请人为公司制定了章程,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并聘请了经理和专职财务人员,让公司独立运营。
村民成了这家公司的员工,60%以上的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时代还在发展,“一碗水端平”的故事还在续写。发展没有句号,“一碗水端平”的故事也没有句号......
人保财险南平分公司车辆保险部主办 林钰
来源:南平团市委(ID:NPyouth),文字部分来源于《梁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