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度 | ​黄梅匍虎地:张宛争风水

本编委 蕲黄文学 2022-12-28

▲李正阳题

黄梅老湾村杨家嘴村正对面,有一地名老龙湾的大片山地。登高远望,活灵活现像一只匍匐在张湖边喝水的老虎,故名:匍虎地。虎头就是老龙湾庙址,两边两口小水塘是虎眼,葫芦地为老虎左爪,廖家叽是老虎右脚,虎屁股位于老湾村林场,虎尾巴是老湾林场至杨家叽湖边的那条一公里长的山道。
据族中耆老相传:早在我黄梅始祖銃公于元末明初迁居张英楼之前,此地早有大片房屋,一色青砖青瓦,雕梁画栋,气势恢弘,多达四十八间,却不知何人、何事、何日所建。也许因战乱,也许因改朝换代,“四十八间”的原主人早已不知去向。张英楼人花重金从一位看守“四十八间”的和尚手中购得此地,并立有契约,又花许多银两进行修缮,改做威严气派的张氏宗祠。

明清时期,本地宛、石两姓读书做官多,势力较大。眼见张姓人丁兴旺,到处买田置地,心里无不羡慕嫉妒恨。尤其是宛姓族人,仗着有人在县衙做官,早在暗中盘算,要抢占张英楼的风水宝地——匍虎地“四十八间”。
不知宛姓族人在背地里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清末某年大年初一,当张英楼众多族人还象往年一样,兴高采烈,捎香带纸,来到祠堂准备祭祖时,吃惊的发现“48间”早被宛姓族人围的水泄不通。他们欢声笑语,又是烧纸,又是上香,又是放炮。待张英楼人靠近祠堂大厅一看,发现正厅大梁上的“张氏宗祠”四个金色大字竟被换成了“宛氏宗祠”四个大字。众族人火冒三丈,立刻找看守祠堂的“三角眼”和尚问究竟,却发现他失踪了。于是气愤地与宛姓族人据理力争,继而大打出手,终因宛姓族人人多势众、有备而来,败下阵来。
那时,段窑乡我们家族有个迁到宿松油榨岭的族人,叫张牧同。他父亲是举人做官出身,家族很有势力,又热心家族事务。张英楼人前去找他帮忙,牧同先生十分同情,思考良久后,对宗亲说:我知道那块“张氏宗祠”四个字的匾牌是当朝皇帝御赐给我们张良家族后裔的,姓宛的敢把皇帝的匾牌打碎,那是杀头的死罪,你们去告,我来作证。                              好不容易熬过了正月十五,张英楼人一纸诉状,将宛姓族人告到县衙。经过三堂会审,知县早已明白宛姓族人使诈,却一拖再拖,故意不断,因为他暗中收受了宛姓族人的大量银两,但因 牵涉到皇帝的匾牌,职责重大,又不敢贸然判宛姓赢,最后来了个三十六计——将此案推给了他的上级——黄州府。

一日,张英楼人收到黄州府寄来的文书,告知某月某日某时升堂,断张宛两姓争祠堂一案。张英楼家族紧急商议,决定派读过私塾、能辩会说、居住在恶蛇垅的族人张公,带着盘缠和干粮,上黄州府应诉。张公准备好后,经过两天的徒步跋涉赶到黄州,在准备文书时,才发现购买“四十八间”的契约丢在家里。他又恨又气,只得重新返回,待他拿到契约再返身往黄州赶时,离升堂的最后期限就仅剩十来个小。
张英楼到黄州府二百多里路,过去又没通公汽,坐船走水路更慢。据说张公人高马大,平时走路一步跨三尺,人送外号“飞毛腿”。背负着家族的重托,张公一秒也不敢耽误,当天夜里,怀揣几块菜粑,撩开大腿就跑步往黄州赶,待第二天天亮赶到黄州府衙时,离开堂会审只剩一个小时。停下来后,张公才感觉心口饿得慌,赶紧从怀里取出家里的菜粑,传说菜粑仍冒着热气。升堂后,知州一见张英楼人契约在手,白纸黑字、证据确凿,且事先牧同先生通过熟人已打过招呼,便大声责问堂下的宛姓族人:“地契明明在张英楼人手中,你们说祠堂是宛姓的,有何凭证?”

“大人,祠堂确实是我们的姓宛的,和尚可以证明,不信你问和尚?”
只见三个宛姓族人代表不慌不忙,从身后唤出证人和尚。张英楼人一瞧:正是曾经帮张英楼人看守祠堂的“三角眼”。
“三角眼”和尚偷瞄了一眼满脸怒气的张公,急忙上前,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头都不敢抬。
“和尚!”知州厉声喝道。
“你有什么凭证?快拿来本官过目!”
“大、大、大人!”“三角眼”吓得语无伦次,两排牙齿碰的咯咯响,“我小时一到庙里时,看见房梁上挂的就是“宛氏宗祠”几个字。“此话当真?

“当、当真”,“三角眼”磕头如捣蒜。
“你敢用你的双腿发誓吗?”
知州两眼逼视着和尚厉声道!
“三角眼”一听,满头大汗,简直吓破了胆。他不明白知州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于是转过头,用哀求的眼神看着身后的宛姓族人。但见宛姓族人却面带煞气,目露凶狠。他不得不硬着头皮,颤抖的小声回答:“敢、敢……”
“来啊!”知州喝道:“把铁草鞋烧红抬上来!”
一会儿,忽见几位壮实的衙役抬着一对脸盆大小的铁草鞋上来,每只铁鞋足有百十斤重,刚刚从碳炉里拖出来,仍泛着红光,冒着炙热的气体……
“和尚,你别怕。”
知州语调突然降低了许多,他心知肚明,和尚不过是宛姓族人的替死鬼,便用柔和同情的眼神望着和尚:“是真就真,是假就假,本官给你最后一次机会,你说的如果是真的,就穿上前面的铁草鞋,往前走三步;如果是假的,就实话实说,我一定能从轻发落,决不冤枉你!”至此,“三角眼”和尚已没有退路了。不穿,就证明自己说了假话,要吃官司坐牢;即使不坐牢,宛姓族人也不会饶过他!穿上这双烧红的铁草鞋,即便人不死,两只脚也完全残废了。

此时正值四月凉爽天气,“三角眼”额头却不停淌汗,两腿颤抖,根本无力也不敢站起。
“穿还是不穿!快说!”见和尚赖着不动,知州生气的喝道:“来人呐!”
“我穿!大、大、大人。”
说时迟那时快,两边各走上来一个身强力壮的衙役,强行拖着软如一滩泥的“三角眼”,扯去他的鞋袜,按着他的双脚,猛地踩上了铁草鞋……
“啊哟啦……”顿时铁草鞋“丝丝”有声,伴随一阵青烟和人肉烤熟的糊臭味,“三角眼”撕心裂肺地惨叫了一声,昏死过去……
尽管我族碰上了较正直黄州知府,由于和尚做死证,最终张英楼人还是输掉了这起官司。“四十八间”匍虎地——这块风水宝地,就这样被宛姓族人强占了去。为了感谢和尚,宛姓族人规定,在本家祠堂内供养和尚一生。至于那块皇帝御赐牌匾的事,州县命官都避而不提。大家都明白其中的厉害,是真有其事,他们就得丢命杀头;是假有其事,他们也得坐穿牢底。
张英楼人为了纪念赴黄州打官司的恶蛇垅族人张公,特许他死后葬在始祖张英墓旁,以便后世子孙永远纪念。
耆老树凡爷说,小时他们一帮小孩趁夜经常去“四十八间”房梁后捉鸽子鸟,有时能捉半箩筐。一九四九年解放后,人民政府曾利用“四十八间”开办学校,并作为粮仓使用,直到五十年代末,因破四旧,被完全拆毁。【作者简介】弘度,原名张剑扬,湖北黄梅人。祖籍江西婺源甲路村。中华文学签约作家,医生,发明家,企业家,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金奖获得者,武汉市洪山区创业优秀标兵。弘度从小饿饭,湖北医药学院本科毕业后主动请战上越南前线,经特招入西安陆军学院步兵指挥系,训练一年后赴广西边防5师14团一线连队7连,任排长兼军医。二年后选送进第一军医大学进修,后调入武汉陆军总医院任内科医师,至副主任医师时辞职下海。依靠自己二项发明专利“发献100防脱生发激活素”及“苇渡牌颈椎枕”创立了武汉麦迪可生物工程公司与武汉弘度医学设备有限公司。产品在同行中首屈一指,畅销国内外。

近几年,酷爱古典文学的弘度开始创作近体诗——律诗与绝句。小说《翻车》获中华文学2019年度二等奖。诗词获中华文学2020年“十大杰出诗人”。大量作品入选《已作丰收》(今古传奇传媒集团)、《今古传奇》、《速度》杂志与《当代诗词佳作选评》(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中国诗歌精选》(吉林文史出版社),受到广大诗歌爱好者的推崇。

【链接】阮耀华|青春不再

黄梅发现四座…

郭雨馨 | 学党史:外高祖公周为邦

鹿野|半生芳华

王唤柳|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

弘度|八卦老父

余建新 | 母亲的生日

我的母亲鲁绍友│思念母亲
何国彩|柳林乡福利院:乡镇养老机构的典范你要出书啦!快来荐稿
弘度 | 一碗槌肉
【投稿邮箱】1655281212@qq.com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顾问:周慧  刘光天主编:李滨委员(按姓氏笔划顺序):王汶柱、石阳艳、龙静、朱文霞、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柳景钢、桂文林、聂铁贞、黄赞煊执行副主编:龙静  柳景钢联络部(按姓氏笔划顺序):王汶柱、石阳艳、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桂文林、聂铁贞、黄赞煊 (负责人\聂铁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