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走五一路,寻找昔日的记忆

2016-05-06 王秋英 太原道



市政府为给市民提供一宽敞便捷的交通干道,五一路要扩建改造了。正是腊月二十五六,家里最忙的时候,张氏夫妻的心却飞回去了,拆迁前一定要看看老地方。因为五一路曾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那天,我们乘坐的公交车刚从迎泽大街转到五一路,只见右边的车窗外,“乔迁合理补偿,切实维护群众”、“拆旧居,住新房,让居民生活上台阶”、“以人为本和谐拆迁,真情服务保障权益”等大红标语刷刷地映入眼帘。



汽车沿五一路往北开。下车后,我们就地折返,开始一步步南向前行,寻找当年的影子。

路过山医二院,想起幼年时父亲常带我光顾此地。二院当时以平房为主,却是为数极少的省级医院。大夫们将X光片往灯箱上一卡,戴着眼镜指指点点的镜头,我记忆犹新。他们身着白大褂、胸前挂着铮亮的听诊器,走在大院的那份飘逸。还有中药房的药师们,他们配药时,一手举着小小的铜秤,另一手拉开盛着各种药的抽屉抓点这抓点那,同样引得我好羡慕。若不是从小害怕针呀刀呀一类,我的人生理想指定是学医。



离二院不远的地方,原来是家高台阶的商店,主要经营糕点、油盐酱醋等副食。我父亲退休前的几十年,一直在此做会计工作。不过,他在马路对面的一个小院儿里办公。父亲工作时,胳膊上总套副深蓝色套袖,办公桌上印泥、红蓝墨水、印蓝纸、蘸墨水的滚子、细细密密的表格、玻璃板下面还压着各种各样的纸条。。。。。。后来妹妹顶替退休的父亲,曾在这里当售货员。十七八岁的靓丽姑娘身穿洁白工作衣,正笑盈盈地给顾客打黑酱的镜头,至今历历在目。

先锋商店,乃是我结婚以来光顾较多的地方,我的新家就在附近街道。这是个综合性商场,有临街的商场和后院儿两部分。除了水果副食、衣帽鞋袜、劳保用品、土产日杂、针头线脑等等,连同“三转一钮”也有卖。像如此规模的商场,在太原也算凤毛麟角,真不愧是家“先锋商店”。



它的隔壁,是176号院子,我大表姐家多年居住的地方。因是亲戚关系,我多次去过。在细长细长的院子里,每户人家要垒煤场子、砌厨房,过道更窄了,但人们的日子却过得风生水起。改革开放后,这些院子里开旅社、卖服装、十字绣什么的。我路过这些院落时,还能看到里面的居民出出进进,颇有生活气息。



离上马街口很近的,是省二轻厅(原山西省手管局)。这座大楼里的部分干部下班后,三三两两相跟回桥头街56号吃饭休息。因他们在大院儿的彬彬有礼,使我对其单位印象良好。

十字路口以南,矗立着大名鼎鼎的天津包子铺。从下乡插队开始直到现在,我丈夫对它的钟情从来没有变过。



当时,离我家最近的共三家书店。桥头街的工具书店和少儿书店专业性太强,而五一路的新华书店,是综合性的,也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大书店。这里是我中学时期投奔最多的书店。记得靠窗户的位置设了个租书柜台,租金每天五分钱。《大刀记》、《连心锁》、《艳阳天》、《金光大道》、《红岩》、《青春之歌》、《迎春花》、《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几十本文学书就是用这种方式阅读的。从事教育工作后,又总到这里买教参和学生练习册。后来搬家远了,路过也要进去翻翻,看有无中意的书。



再往南走,就是新华澡堂了,这是周边居民的沐浴所在。与它彼此呼应的是桥头街的文明池,有了这两个地方,哪怕是旺季,肯定能干干净净过年了。

最南边是赫赫有名的五一大楼,因卖些五交化的内容。这里我去得少,我丈夫和我哥哥们逛得比较多些。倒是马路对面的大楼整天熙熙攘攘,那里曾是本市妇女和山西县份乡亲们结婚购物的天堂。



  五一路应该是太原市最早问世的通衢大道了。太原解放后,新开路、首义门、松花坡、精营中正街、新民头条、新民五条道路拓宽新建,于1955920日完工。为寓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之意,取名“五一路”。今天,当年的通衢大道又面临拆迁,这说明时代在发展,人民的生活需求也在发展。

我丈夫真是不虚此行,待返回时,他重甸甸背回六本书。

其实,五一路何尝不是一本书呢?——这本书既有往日的历史,又有未来的蓝图。看看市政府的领导一路风尘、两脚泥水的工作劲头,我们对五一路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

 

本文原载于《生活晨报》2016.4.13《并州老龄》2016年第二期


直接点击以下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家在太原01:太原城,太原人

家在太原02:爱在太原晨起日落每一时

家在太原03:太原的那些老槐树,傲然风雨忆沧桑

家在太原04:那一碗老太原炝锅面

家在太原05:太原那些“福寿安康”之地

家在太原06:记忆中的五一路先锋百货商店

家在太原07:怀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学东西校

家在太原08:太原有条智家巷

家在太原09:半个世纪如云烟,太原十二中记忆

家在太原10:桃园那几条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