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遍山西 | 一个人的碛口

2017-02-06 张珉 太原道

碛口去过很多次,或是陪朋友去,或是带团队去,印象最深的,是多年之前的那个春节,我曾一个人独享整座古镇。

 

一、黄河岸边话当年

 

碛口位于晋西临县黄河与湫水河的交汇处,距太原230公里,距离石45公里。碛口因其下游的大同碛而得名。“碛”,是指水中由沙石堆积而成的浅滩,大同碛又名二碛,黄河第一碛就是闻名遐迩的壶口。黄河穿行于晋陕峡谷之间,当流经临县卧虎山前时,汇入支流湫水河,水量骤然增大,但四、五百米宽的河道却因为遭遇大同碛而收缩到不足百米,狭窄的河道与十余米的落差使得方才还平静婉约的黄河水奔腾怒号浊浪滔滔,形成一处险滩,以至于“黄河行船,谈碛色变”。


█ 站在卧虎山上远眺大同碛险滩,远处河面最窄处即为大同碛。张珉拍摄


█ 从李家山远眺大同碛和麒麟滩。张珉拍摄

 

在过去交通落后的年代里,碛口以上的黄河水道是连结西北与华北物流的经济大动脉,轻舟越碛虽然有惊无险,但货船在大同碛上船毁人亡的前车之鉴,使得大同碛成为黄河中上游黄金水运通道的终结点,货船至此不得不抛锚卸货改走旱路,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商户云集于此,终使碛口成为九曲黄河第一镇。


█ 碛口古镇。大治拍摄

 

康乾盛世以及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带来了碛口的繁荣昌盛,做为当时著名的商贸中心、水陆运输中转中心,码头上的货船每天少则几十艘,多则二、三百艘,拥挤时三排货船并列平行排列于岸边绵延数里,这一景象即使在今天想象起来也依旧是蔚为壮观。


█ 昔日繁华的黄河碛口古渡盛景不再,只剩下这块斑驳的铁牌和凝望的游客。张珉拍摄


碛口商号主要经营粮食、麻油、盐碱、皮毛、药材、钱庄六大行业,各类物资源源不断地从西北产地沿黄河顺流而下,到碛口后再由骡马、骆驼转运至吴城、晋中、京津、汉口等地,而丝绸、茶叶、烟酒等日用品则从这里起运销往西北。当时的碛口,码头的搬运苦力有两千余人,负责转运的骡马、骆驼有上千头,仅西头村的“运输专业户”陈家就有骆驼三百余峰。“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从这些流传至今的民谚中,我们仿佛又听到了碛口老街昼夜不息的驼铃声。


█ 只有从这些幸运保留的牌匾,才能让我们回想起曾经日进斗金的商号

 

碛口镇在鼎盛时期云集了380余家大小商号,城镇规模也迅速扩充,主街由要冲巷向西南沿黄河延伸,在黄河与湫水的交汇处又沿湫水逆水而上,向东南逶迤而去,直到西头村号头起,呈“L”型走向,全长五华里。碛口主街当年被划分为三段,湫水河沿岸为前街和中街,前街又称食巷店,主要经营饭店、酒馆、大车店等,中街主要经营绸缎及日杂百货。主街沿黄河一段,被称为后街,这里紧靠黄河码头,实力雄厚的商号均聚集于此,用当地人的话说:“后街上做的都是大买卖”。在后街与黄河之间,后来又扩充出二道街和三道街,二道街全长三华里,三道街只有一华里,均以服务业为主。


█ 望黄河,风光不再,大治拍摄

 

黄河岸边话当年的老人们今天能够回忆起的不仅是昔日的繁华与兴盛,他们更怀念当年祥和、安定的社会环境。然而,这一切却在1938年被无情地打断,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八犯碛口,烧杀抢掠,古镇的经济与建设都遭到破坏,许多富商巨贾远走他乡以避战乱,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天灾总是与人祸接踵而至,从三十年代起,直到五十年代初,黄河与湫水连连暴涨,二道街、三道街先后被冲毁,主街也只剩下半壁江山。


█ 黄河边的孩子,并不知道这座古镇辉煌的历史。大志拍摄

 

建国初期,短暂的稳定为碛口带来了回光返照式的再次兴盛,但是很快,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粮食、棉布统购统销,碛口的商业逐渐萧条。此后,随着铁路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京包复线的通车,黄河水运失去价值,碛口古镇最终完成了它商品集散中心的历史使命,从此被人遗忘在荒凉贫瘠的黄水沟壑中。


█ 如今碛口的黄河已经失去了水运价值,偶尔来往的船只也主要服务于游客。大治拍摄

 

1989年,我国当代最著名的美术大师吴冠中先生首先发现了这颗遗落在黄河岸边的明珠,此后,专家学者纷至沓来,美术、摄影工作者与影视剧组也慕名而至,寂寞了几十年的碛口古镇再一次开始复苏,成为山西具有代表性和号召力的旅游目的地。


█ 游客在黄河上击楫中流。大治拍摄

 

在专家学者们提交给山西省政府的建议中是这样评价的:碛口镇作为清代至民国秦晋峡谷中的第一镇,有非常独特的历史意义。……碛口和它附近的村子,反映了吕梁山黄土沟壑地区的历史人文、自然特色,地方特色突出,有不可代替的意义,它们是中国文化史非常独特的珍贵遗产。

 

二、古村落与古商道

 

碛口当年的繁荣辐射到周边广大地区,带动了一大批村落的崛起,这些村落的商人依托碛口发家,致富后他们不遗余力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为后人留下了李家山、西湾、寨子山、白家山、高家坪、垣上以及碛口一共七处保存相对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它们是古代民居村镇布局与古建筑的活化石,而碛口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也只有与这几个村落形成系统时,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太原道注:李家山、西湾将分别另写)。

 

我那一年的碛口之行,正是始于古村落。大年初三和初四,夜宿李家山;大年初五,徜佯西湾村;大年初六,探访寨子山。

 

寨子山离西湾不远,步行半个小时就来到了村口,天官庙前,十几位村民映衬着鲜艳的春联站在阳坡下闲聊着。整个村庄建在一座小山上,寨子山之名由此而来。在山村的最高处,那所悬挂着“望隆山斗”匾额的宅院,便是富商陈懋勇的旧居。1948323日,毛泽东渡过黄河后,经碛口来到寨子山,当晚便下榻于此。阳面的一眼石窑前,悬挂着“毛泽东路居处”的牌子。透过窗户,我看到了一个临县普通村民家的简单陈设,还有那盘洒满阳光的龙炕。


█ 寨子山毛泽东路居处,张珉拍摄

 

寨子山的陈氏家族崛起于清末民初,经历了短暂的衰败之后,陈懋勇、陈懋嘉、陈晋之三兄弟力挽狂澜,使得陈家一度成为晋西首富。陈懋勇气度大方,善于交际,办事经商有大将风度,深孚众望,与他那个同样出色的弟弟陈晋之先后担任碛口商会会长三十余年。抗战期间,陈氏三门各奔前程,分别迁居甘肃、内蒙、宁夏,永别碛口。今天走在碛口街上,仍旧常常会从老人们口中听到陈懋勇的名字和他的故事。

 

有位学者曾说,碛口丰厚传奇的历史,完全可以演义为一部值得传世的长篇小说。我不知道是否会有人动笔写这样一部山西版的《白鹿原》,但我确信,任何人书写碛口,都必定会截选清末民初这段风云际会的传奇年代,而在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必然会看到陈懋勇兄弟伟岸的身影。

 

碛口的旅游资源,除了古镇、古村落,还有土林、黄河画廊和古商道等。


 

土林位于冯家会,几十根黄土柱挺拔矗立于山沟两侧,它们或亭亭玉立,或粗壮敦实,密集成林。当地黄土特殊的胶集能力、雨水的常年冲刷以及土柱头顶的岩石是这种独特景观形成的条件和原因。


█ 冯家会土林,图片来源:CCN传媒图片网

 

黄河画廊又叫黄河百里水蚀浮雕,位于碛口上游20公里的黄河岸边,两亿年前在地下水溶蚀与河流冲蚀的共同作用下,在砂岩崖壁上自然形成了各种造型和图案的浮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遐想无限。


█ 黄河水蚀浮雕,老黄拍摄

 

碛口是水陆运输的中转站,经水运输送到这里的物资,要都靠岸卸货改走旱路转运到目的地,由此,先后出现了一些以碛口为出发点的重要商道,这些商道大多已被现代化的公路所覆盖,唯有黄河沿岸碛口至孟门这一段五十华里的商道还有所残留,沿线坍塌的石拱桥、摩崖石刻和石碑印证着当年的兴盛

 

三、一个人的碛口

 

春节的碛口鲜有游客,春节的碛口,属于碛口人自己。那一年的正月初六,在碛口短暂停留的各地旅游者都已经离开,碛口所有的风景,只属于我一个人。

 

西湾村的陈三锡是碛口镇的创始人,碛口镇的规划思想与建筑理念,都极为明显地沿袭了西湾村的风格,除了规模与功能上的不同之处外,碛口镇的地形更为复杂,因而布局更富于变化,建筑形式更加多种多样。


█ 半圆型的拱门

 

碛口镇沿黄河一侧,是历经繁华的主街,黄河水带走二道街、三道街和主街的半壁江山,只在长兴店一带,为我们留下了一小段保存完整的主街。古街上四四方方的铺路石早已被磨去了棱角,变得坎坷泥泞,站在街道东侧的商铺屋檐下,就可以直接望到近在咫尺的黄河,还有岸边井台上挑水人的剪影。临街的房屋大多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样式,房屋不设门扇,而代之以活动式长条门板,门板卡槽的上方,镶嵌着刻有店铺名号的门匾,店内则大多被隔断划分为前后两个空间,临街一半经营商业,后面一半用于存货或生活起居。


█ 碛口主街长兴店一带。本组及以下照片由张珉拍摄

 

主街背靠卧虎山一侧,一个个院落沿着山坡层层叠叠向上延伸,13条垂直于主街的小巷串连起山居与主街的交通。过去,碛口主街被划分为前街、中街、后街三段,这13条小巷也各有名称,如今,主街门牌号码统一标识为东市、中市、西市并向上一直扩展到小巷深处,能让外来游客追寻到的,只有要冲巷、画市巷等几条巷名。


█ 与主街垂直的小巷


要冲巷位于西市最北端锦荣店与荣光店之间,13条街巷中唯一保留下来的石拱门就座落在巷口。碛口的巷道因为卧虎山的山势而较之西湾更为险陡,有些山巷的倾角约有五、六十度,据说它们过去同时兼有泄洪的功能。残冬的暖阳融化了屋顶的积雪,滴滴哒哒溅落在巷道上,为倾斜的石板路铺上了厚厚的冰层。小心翼翼地紧贴着山墙向上攀援,院落内冲出的几个孩子却带着笑声从我身边飞快穿过,疾行如风。


█ 要冲巷


█ 百川巷

 

过去顺水接船做大宗生意的商铺都集中在后街,为了安排员工食宿、客人歇息、货物存放、车马停靠,西市山坡上的院落都十分阔大。规模最大的是经营麻油的荣光店,石拱门上是宏伟的望河楼,走入院落,卧虎石下竟然层叠着五层石窑。荣光店在战争时期被军工厂占用,失火引发爆炸,炸塌了三层石窑,如今二层以上只剩下了石彻窑脸,已经失去了使用功能。背油篓是过去最脏最辛苦的工作,满身油污的苦力走出荣光店前,总要在门口的木柱上抹去手上的油腻,以至于在木柱上凝结石化出一层深褐色的油皮。荣光店如今辟建为黄河宾馆,依然是充满乡土气息的风格。


█ 当年的荣光店,如今的黄河宾馆

 

另外两个大宅院都被称为“四十眼窑院”,故名思义,就是院中的正房、厢房、下房共计有四十眼窑洞。其中一座“四十眼窑院”,当年是巨商陈懋勇的粮栈,土改时被充公分配,院中的老人告诉我,这个院落中,居住生活着18户人家。


█ 碛口的那些大宅院,曾是一些跨省商业实体的总部或办事处

 

按照中国传统的建房规制,院落面南背北,正房根据主人的地位、身份严格按照三、五、七间的单数建造,中规中矩,齐整划一,不得逾越。天高皇帝远的地理位置、当地自有的风俗习惯、商业经营的实际需要、商人头脑中等级和礼教思想的淡化使得碛口及其周边民居完全摆脱了这种束缚,突破传统,呈现出自由、随意、实用的风格和特征。在正房数量上,普通民居大量采用四间的双数,部分民居和商铺甚至多达五、六间。碛口及其周边村落的居居,对地形的依附与顺从关系体现得非常明显,在院落布局与正房朝向上,放弃了面南为上的死板原则,依据不同的地形,呈现出多样化的选择,面东、面西,以及东南、西南等不同角度的朝向都有所见。比如陈懋勇的旧居,就结合地形与大门位置,以坐东面西的石窑为正房,面南的石窑则为厢房。


█ 碛口的木柱与石墙上,凝固石化的油层

 

一位美国归来的华裔学者评价说:碛口的古街、民居建筑,是人类历史上对人居环境所创下的杰出典范。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山地的完美和谐,最终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立体交融式”的乡土建筑。

 

碛口目前还保留有两座宗教祠庙,一座是西头村的西云寺,另一座是卧虎山半山腰的黑龙庙。现存的黑龙庙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山门外悬挂着“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的对联,这是对碛口历史的高度浓缩。正殿内供奉着龙王和风伯、河伯,当年商号们集资建庙,为的就是祈求风调雨顺,行船平安,商贸繁荣。正殿对面,建有“山西唱戏陕西听”的二层戏楼,戏台正中镶嵌着刻有“鱼龙出厅”四个鎏金大字的牌匾,由道光年间一字千金的永宁知州王继贤提写,同样的牌匾,在李家山天官庙的戏台上也曾见过。


█ 碛口黑龙庙。师嫣拍摄

 

事实上,现在的黑龙庙仅仅是过去的下庙,上庙的规模更为宏伟。1942年,陕北军工厂拆除了上庙的木结构建筑,木料用去制造手榴弹柄。不久,军工厂又准备拆掉下庙,一名正在拆庙的战士非常蹊跷地因为枪支走火而遇难,百姓们传言这是龙王显灵。西头村村长刘开瑞出面筹集了大量木材支援给军工厂,终于保住了下庙。上庙本来还留下左右十眼窑洞,在1972年,也被拆去建设碛口中学。因为这段不平凡的历史,所以有人给黑龙庙戴了顶为民族解放事业和地方教育做出贡献的高帽子。


█ 黑龙庙的大殿

 

走完碛口的五里长街,已经是下午两点,走进寂静的黄河宾馆,要了一间客房,休息片刻之后,又独自一人走回了街上。

 

每次走过东市,总能看到几位老人在路边的石台上下着一种不知名的棋,棋子很简单,黑色的小石子和白色的碎瓷片,棋盘更简单,九横九纵的网格线。站在一边观看了许久,既不是五子棋,也不是围棋,更不是象棋,不明就里,只好离开。

 

东市的一个小巷口,一位老汉正牵着一头驴,一个小伙子弯起毛驴的一只后腿抱在怀里正在给它修脚。修脚的过程让人不寒而栗,首先扭直驴蹄上外露的几个钉头,然后再将旧有的马掌和钉子一同撬起,驴蹄底板便赤裸裸地显露了出来,小伙子将驴腿弯曲平放在一张圆凳上,拿出一柄半米长、十公分宽的长条状铲刀,硬生生的将驴蹄铲去了两厘米厚的角质层。最后一道工序是钉装新马掌,几枚一寸长的钉子从驴蹄底板钉入,钉头从蹄子侧面钻出,小伙子又拿锤子将钉头锤弯,以使马掌牢固地结合在驴蹄上。

 

小伙子子承父业,店铺就设在路边,铺面的石匾上镌刻着“西和炉”三个大字,看来是一家有些年头的铁匠铺。这位姓阎的师傅说,大牲口通常一、两个月换一次马掌,每次十元,现在镇里养大牲口的少了,一个月也就换个二百来副马掌,惨淡经营,镇里换马掌的铁匠铺如今只剩下了两家。



█ 2017年春节期间的碛口。shaoshaodeng拍摄

 

不知不觉暮色已至,回到黄河宾馆吃晚饭。从黄河宾馆的宣传画可以看到,《慈禧西行》、《红军东征》、《延安颂》等多部影视剧均取景于碛口,而第一位慧眼识得碛口的导演是山西人何平,拍摄的电影是《炮打双灯》,改编自冯骥才的小说,巫则饰演贸然闯入平静小镇搅乱死水微澜的牛宝,宁静饰演脱去一身男装从此不做东家做女人的春枝。《炮打双灯》,与何平的另一部影片《双旗镇刀客》一样,都成为第五代导演的经典之作,何平本人,也凭借此片获得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 象这样拍摄影视剧而留下的布景在碛口随处可见


█ 碛口不仅影视拍摄基地,更是美术写生基地、摄影基地、实习基地

 

吃过晚饭,燃起一盏头灯,穿过黑漆漆的老街,拐入碛口农村信用社北侧的小巷,去拜访临县三弦书盲艺人张树元。曾在吕梁各县广泛流传的临县三弦书如今已经衰落,77岁的张树元老人过得非常清贫,主要依靠离休于四川的兄长接济,前些年才刚刚找到一位老伴。

 

说明来意之后,张树元老人立刻下炕,一边做着准备一边与我唠起了家常。屋里的邻居搬来一张椅子让老人坐下,又给他右脚下垫了一块青砖。老人独自摸索着将一面小镲缚于右膝,将甩板缚于左腿,然后怀抱三弦,右手一边弹拔琴弦一边用夹在指间的鼓箭敲击小镲,同时颤动左腿用甩板辅之以节奏,便形成一人自弹自唱有如小乐队伴奏的效果。


█ 盲艺人张树元在表演,如今,斯人远去,再也听不到他说唱碛口

 

老人调了调琴弦,清了清嗓子,惊堂木一拍,表演便正式开始了。第一段的唱词出人意料,说今天是正月初六,欢迎我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还简要介绍了我的来历并送上了新年的祝福。

 

唱词很快切入正题,老人回忆起了碛口当年的兴盛,其中既有张扬的比喻,也不乏细致的描绘,包括黄河岸边舟叠三排的壮观景象。几位热心的邻居不时从身后拍打着我的肩膀问我是否听懂,并将老人的临县方言翻译成临县普通话。唱过了碛口的繁荣与商号,老人又唱到了二道街,唱到了二道街上的小金莲、豆芽则、小元宝……,而米脂的婆姨冯彩云,则有一段单独来唱她。



█ 2004年张树元在碛口街头表演


█ 2005年张树元在黄河宾馆表演

 

名为《说唱碛口》的三弦书表演完毕,我将十元钱塞到了老人手中,同时诚恳地表示:听说碛口还有一首专门唱的《冯彩云》的曲子,能不能也给唱一唱?老人说,已经有几十年不唱了,记不清词了,霍家岭有一位艺人记得,可惜已经过世了。炕上的邻居帮腔道,能想起几段就唱几段吧。于是,三弦声再次响起。冯彩云“交过的朋友上百个,知心的人有三十二”,这首长达四十段的小曲中,为这三十二位知心人各写一段,而前八段则唱的是冯彩云的身世。关于她流落碛口的原因,我在《中国民歌集成·山西卷》中看到的《冯彩云》的歌词与张树元老人所唱略有不同。一说父母将她嫁给了陕西的残废军人,另一说则是嫁给了碛口的年迈老翁。逃出家门后的冯彩云流落街头,陈懋勇将她安顿于碛口街上。陈懋勇为什么要这样做,是出于侠义心肠?怜香惜玉的同情心?还是另有原因?歌中没有唱到,他并不是冯彩云的三十二位知心人之一。张树元老人的琴弦声吸引来了更多的邻居,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子也老练地叨着香烟听得兴致盎然。虽然是山西人,但老人嘴中唱出的临县方言让我似懂非懂,对歌词心领神会的邻居们则不时爆发出阵阵哄笑,终于,小男孩也跟着大笑起来,张树元老人的弹唱嘎然而止,后面的歌词我都想不起来了,说罢开始收拾他的小乐队。

 

张树元老人的弹唱结束了,但几位邻居仍然意犹未尽,他们为我清唱了临县伞头秧歌,也聊起了碛口镇的另一个侧面。昔日的碛口,聚集了一大批富有的闲人和投机者,每年夏天的庙会期间,碛口便搭起绵延半条街的赌棚,庙会结束了,这种赌棚却还要持续一、两个月,一些赌徒甚至夜以继日,几天不下赌桌。碛口没有一家妓院,但二道街和一些山间小巷却成为外地暗娼聚集的花街柳巷。传统晋商是严禁嫖娼赌博的,光顾这里的,大多是外地的客商、跑船的河工以及一些风流的本地掌柜。繁荣似乎总是与娼盛相连,这些烟花女子为碛口留下的花名就有二百多个,抗战时期,碛口已经衰落,但在解放区政府改造妓女时,仍有五十余名暗娼。此时,我又想起了冯彩云,虽然她留给后世的只有一首没有几个人还会唱的小曲,但我希望以后在关于碛口的影视作品中,能够出现她美丽的身影,因为,冯彩云,为灰色的碛口增添了色彩,那是永远停留在二十七岁青春年华里的鲜亮与艳丽。

 

不知不觉已是十点多,满载着听来的故事独自回黄河宾馆。深夜的碛口被紧紧包融在漆黑的夜色里,沿街的铺面都已关门落锁,偶有两、三户人家的室外挂着灯,昏黄的光线的也照不出十步远,在头灯的光束下,空寂的长街凄清幽冷。拐出中市,走在黄河边,大同碛并不响亮的涛声清晰地传入耳中,河对岸的陕西亮着几盏灯,在黄河的河面上洒下一片碎光,这便是碛口的深夜,唯我一人独有的碛口之夜。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178cxvts3&width=500&height=375&auto=0

█ 视频:由本人撰稿的山西卫视《一方水土》栏目纪录片《说唱碛口》


太原道三晋文化微论坛开通,直接发帖,深度讨论,永久留存,全网互动,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


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走遍山西 | 砥洎城,坩锅小城故事多

走遍山西 | 古村郭峪,大清相国陈廷敬的老狮院

走遍山西 | 皇城相府,大清相国陈廷敬的午亭山村

走遍山西 | 客舍平遥,梦里不知身是客

走遍山西 | 在蒲津渡和蒲州古城感受盛唐气象

走遍山西 | 广胜寺,宗教与艺术最完美的结合

走遍山西 | 永乐宫,凝固在墙上的辉煌

走遍山西 | 太行八陉,横穿天下之脊

走遍山西 | 京畿藩屏娘子关,穿行在井陉的前尘往事

走遍山西 | 那年的七月十五,那些河曲的河灯

你为什么要朝台?

解读沁河古堡古村落系列

一:古堡寻根

二:金郭壁,银窦庄

三:湘峪古城

四:郭峪与皇城

五:砥洎城

六:解读沁河才子之乡

附:走进沁河才子之乡,解读三百年科举传奇——沁河古堡群考察攻略


欢迎加入太原道微信群交流山西地域文化,入群请先添加太原道编辑微信并注明“入群”,扫描下图二维码或查找wwwtyda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