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游 | 汾阳行——参观山药蛋派著名作家“马峰纪念馆”

宏色冰火 太原道 2020-02-09

秋高气爽游汾阳。从太原出发,走长风西街,上太原绕城高速,途经清徐、交城、文水,行程一百余公里,用时一小时十来分钟,来到了马烽纪念馆。
马烽原名马书铭,1922年出生于山西省孝义市,现代作家。是我的老乡,我顿时感到十分亲切。我的老家孝义人杰地灵,能出这么大的作家,不简单,很是自豪。马烽曾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山西分会主席。"文革"时期受到迫害。2004年1月31日因病在太原逝世,终年82岁。一生作品多多,主要作品有:《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长篇小说《刘胡兰传》、《吕梁英雄传》(与西戎合作)。
这个纪念馆就是当时马烽深入农村创作作品住的地方。

马烽纪念馆以马烽故居为基础建设。它位于汾阳市贾家庄村,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共有上房3间,二层阁楼一间,东、西房各6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马烽纪念馆的馆名“马烽纪念馆”,是由山西省原省委书记李立功题写。
门匾上的题字感觉底色有些暗,很难看到,需要放大照片才能看清这几个字。


马烽纪念馆是于2012年2月开始筹建的。由山西省汾阳市投资245万元,历时一年建好了山药蛋派著名作家“马烽纪念馆”。2013年7月9日在山西汾阳市贾家庄村举行了落成开馆仪式并免费对外开放。
马烽纪念馆设有马烽雕塑、马烽资料放映室、展览一室、展览二室和马烽生活居住室等。目前馆内共收藏马烽的手稿、著作、遗物88件和图片156幅及众多影像资料。
一进门左面的墙上,一块黑色的石碑赫然醒目,上面刻的是“马烽纪念馆修建碑记”。


马烽纪念馆入口进去对面是一个照壁,上面刻着一个硕大的“福”字。字为红色,鲜亮夺目。
穿过正对着大门的“福”字照壁,映入眼帘的就是电影放映室。放映室大约可以同时容纳三十个人,主要播放马烽作品改编成的电影。有《我们村的年轻人》《咱们的退伍兵》《泪痕》等。放映室循环播放着不同语言翻译的马烽的作品。我们进去时正在播放“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彩色影片。打得字幕是阿拉伯语和法语,不是英语。儿子是学阿拉伯语和法语的,我也认识这些语言的写法。
马烽作品在电影方面有贡献卓越,特别是农村题材的影片,大部分是在汾阳贾家庄深入农民生活获得的题材。为了让不识字的农民接触到描写农村生活的文艺作品,他创作了很多电影剧本。作品中的很多人物都有原型。原型大部分是贾家庄的,认识原型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谁,特别生动亲切,特别鲜活。
拍摄这张照片时发现,今天汾阳的天真蓝!


马烽(1922-2004),“山药蛋派”代表作家之一。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晋绥出版社总编辑、中央文学研究所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青年部副部长、山西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主席、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党组书记。1992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其“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马烽纪念馆就是一座村子里的纪念馆。这个村就是贾家庄。贾家庄是吕梁山下汾阳县的一个有着2600人的村子,原是晋中平川一块有名的盐碱滩。它的名气之大,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从全国农业机械化的一面红旗,到1979年经济总收入达到102万,受到国务院嘉奖,到如今拥有村史展览馆、图书馆、村报、村歌的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这次我们也去了,随后介绍,很受教育。
60多年,一个村庄的发展模式得到了无数人的关注,因此也接待过天底下无数的客人。这其中有一个人,他在村里体验生活居住了几十年,写出了以村里人为原型的很多作品。村里人在他过世9年后,为他建起了一座四合院式的纪念馆,永远纪念他。他们都亲切地喊他:老马,这就是马烽。 


马烽住过的这个小院落一直保留着,做过大队部,做过仓库,做过活动室,直到成为今天的马烽纪念馆。这道门口有副对联,上联是“历武什么文谱就吕梁英雄传,下联是 “怀乡恋土唱响山西好风光”。
上联的第三个字不确定,是“经”吗?问好了再加上。
美篇发到同学群后,一位老同学告诉我,说请教了一位书法家,是“从”字。我查了一下书法字典,就是,是“从”字繁体字的草书。学习了。谢谢老同学!
上联:历武从文谱就吕梁英雄传。


院子的中央是著名作家马烽的雕塑。听介绍说,这是山西大学的雕塑家张卫东反复塑造了很多次的结果。他看了马烽的影像资料,看了若干照片,最后选了马烽五十多岁时候的样子。雕塑是马烽正在和老百姓交谈的姿态,很有亲和力。但是他又是一个文化官员,不能显得太随意,这些都表现出来了。从创作上来说,这座雕像很有艺术性。


塑像中的马烽坐在椅子上,他面带微笑,亲切慈祥。周围簇拥着盛开的鲜花和绿竹。


马烽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92年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其“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出了放映室往里走,一道垂花门出现在眼前。穿过垂花门再往里走,左面和右面的厢房是马烽手稿、书籍封面、照片、奖状等资料的陈列室,最后面的一间房子,是马烽当时居住的窑洞,里面摆放着马烽生前的生活用品。非常的简朴。
展馆的大多数展品都是家属提供的。那一张张奖状、一页页书稿、一幅幅照片,衣物,都显得特别的珍贵。看到这些,让人们更加怀念他!这里已经成为大家的精神之家。


照片是1964年与陈永贵交谈。
下面的照片是1974年与桑夫等在黎城黄岩洞合影。


这组照片是五十年代与家人合影,1964年巴金来太原,以及1963年访日时与日本友人的合影。


介绍马烽的一生
“苦难中走向革命,战火中步入文坛”


“实践中迅速成长,耕耘中迎来收获”


山药蛋派作家作品。山药蛋派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之一,形成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指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的文学流派。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


马烽手稿


手稿,写的密密麻麻,多次修改。


马烽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流派“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对中国及山西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人品和文品,堪称楷模。他的作品可以称之为中国农村40年历史的晴雨表,每个阶段农村工作的成就与问题、农民的思想与生活,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找到反映。


多次获奖


照片


辉煌中重返故乡


磨难中依然绽放


风暴后硕果满枝


离休后炳烛之明。2002年80岁时,还继续创作,笔耕不断。


马烽居住的上房门前的大柱子上的对联。上联 :马蹄声声怀抱不灭火焰  ;下联 :烽烟滚滚历数吕梁英雄”横批:人民作家。


屋内陈设着马烽当年生活时用过的物品。


灶台


火炕


从居住的房间往外看。


马烽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流派“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历史使命感,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与西戎共同创作了《吕梁英雄传》。马烽曾在贾家庄村指导生产实践、体验生活并以该村人物为原型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改编的电影:《吕梁英雄传》 《三年早知道》


吕梁儿女英雄传部分版本


马烽文集


马烽纪念文集


马烽作品改编的电影:《泪痕》 《黄土坡的婆姨们》等。


马锋作品改编的电影:《扑不灭的火焰》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


1980年,马烽的电影剧本《泪痕》获得“百花奖”。


修建马烽纪念馆,是汾阳人民和所有研究马烽、喜爱马烽的人们的共同愿望,这不仅是为了更好保存马烽同志的居住遗址,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宣传他对中国文学事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学习他对文学创作精益求精的认真态度和对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不朽精神。


"吕梁英雄"数马烽。汾阳,作为马烽同志的第二故乡,不仅是他幼年读书和成长的地方,更是其众多优秀作品的主要创作基地。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以唐兴庄的抗日英雄蒋三为原型,与西戎共同创作了《扑不灭的火焰》;上世纪50年代末,他以贾家庄农民孙玉良等为原型创作了《三年早知道》、《饲养员赵大叔》、《韩梅梅》、《青春的光彩》、《老社员》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小说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经典影视剧本;从上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由他创作和以他小说改编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泪痕》、《太阳刚刚出山》、《吕梁英雄传》等一系列影视作品相继在汾阳取景拍摄。特别是挂职汾阳县委书记处书记期间,他居住在贾家庄体验生活、撷取素材,在与社员们共同劳动、参加会议的同时,创作完成了很多优秀作品。汾阳的乡土人情给予了马烽创作的灵感,马烽也同样以其弥足珍贵的作品不断回报着这块深情的土地和勤劳的人民。
时间紧迫,参观仓促,走马观花。关于马烽,还有很多值得我们了解和学习的东西。有时间,读读他的书;有机会,再去参观马烽纪念馆!
照片,文字编辑仓忙。如有差错,见谅。


在马峰雕塑旁留影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行游 | 山西碛口古镇游

行游 | 太谷追忆

行游 | 中西相融游阳曲忆当年

行游 | 三晋大地忆昔游

行游 | 走进静乐悬钟山

行游 | 记忆中的山西古村落――师家沟

行游 | 走进世外桃源——井底村

行游 | 秋日板山看日出

行游 | 偶遇千年古村——大汖

行游 | 畅想鹳雀楼

行游 | 太原东山庄头生态园

行游 | 二龙山上寻碉堡

行游 | 普救寺•莺莺塔,梨花深院故事多

行游 | 穿越北驼梁

行游 | 祁氏故里话帝师

行游 | 广武长城,道不尽的思古幽情

行游 | 游云冈石窟,看尘世繁华一如眼前烟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