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技术,哲学与时间

姚大志 中国图书评论 2024-02-05

图/Adam Simpson


2013年第1期特约书评人栏目,节选


《技术与时间》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斯蒂格勒的代表著作。抽象的哲学论题和具体的文化社会现象交汇其中,是这部多卷本著作的鲜明特点。它以技术为核心和纽带,囊括了哲学史上一系列重大主题,如人的本质、时间、意识的起源和机制等。同时,它也涵盖了一系列当代最醒目的文化现象和日常生命体验,如电视、电影、网络、摄影、生命的痛楚、人的空虚和欲望等。一方面是深邃的哲学论题,另一方面是寻常的文化生活现象,很难有哲学著作将如此众多主题同时汇聚到一个统一的思想框架中来。

  自2000年《技术与时间》第一卷出版以来,它已对国内学术界产生了持续影响。面对这部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的著作,人们从不同立场出发,各取所需。然而,其中蕴涵的哲学意义很难得到完整而准确的把握。它对时下各种社会文化现象进行的有力批判,对当代日常生活状态的深入反省,也因为抽象的哲学论证和思辨的语言,而难以被公众理解。

  在斯蒂格勒看来,技术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普罗米修斯和爱比米修斯的神话提供了一把理解上述命题的钥匙。由于后者创造生命时的疏忽,导致人在起源之初就缺少一种必要的生存手段。为了弥补人类的先天缺陷,普罗米修斯将技术带到人间。“从人类的起源看,人与技术是一个同时发明的过程。”从这里出发,斯蒂格勒将一切与人有关的问题都转化为技术的问题。比如,电影和音乐作为技术,它们蕴涵的运作方式,同样阐明了自我意识的活动机制。借助后结构主义对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解构,斯蒂格勒将康德关于自我意识的剖析纳入到其整体分析框架之中。一旦记录的技术被理解为记忆的能力,通过留声机或数字播放设备,聆听勃兰登堡协奏曲就成为一种可能。技术环境承载着的记忆就是我们知识的先天条件。电影的记录技术,是“电影借助数字化的传播方式对意识流的同质化和共时化,是电影工业通过对意识的掌控,改变了记忆、想象和意识的机制”。电影犹如意识,不仅如此,人类个体和电影都已深陷现代技术系统的进化链条之中。

  斯蒂格勒背后隐藏的法国思想传统仍没有受到充分重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家游荡在我们视野之外。透过《技术与时间》,我们隐约感受到这一传统的传承和力量。贝特兰·吉尔、勒鲁瓦·古兰,以及西蒙栋,他们或遭受漠视,或停留在学术主流的边缘。展现他们所受的不公正待遇,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而全面地理解斯蒂格勒的工作,同时也可为日益国际化的我国学者提供“已经在此”的经验。



本期选编:十八爷

美编:Kaka Lam



微博ID @中国图书评论杂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技术,哲学与时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